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六 (3)
卷十六 (3)
1. 濕病源流
丹溪曰:濕本土氣,火熱能生濕土,故夏熱則萬物潤,為涼則萬物燥也。夫熱鬱生濕,濕生痰,故用二陳湯加酒芩、羌活、防風去風行濕,蓋風能勝濕也。又曰:濕者,土濁之氣。頭為諸陽之會,其位高,其氣清,其體虛,故聰明得以系焉。濕氣熏蒸,清氣不行,沉重而不爽利,似乎有物蒙冒之,失而不治,濕鬱為熱,熱留不去,熱傷血不能養筋,故大筋為拘攣。濕傷筋不能束骨,故小筋為痿弱。
又曰:濕上甚而熱,治以苦溫,佐以甘辛平胃散主之。濕在上,宜微汗而解,不欲汗多,故不用麻黃、乾葛,宜微汗,用防己黃芩湯。濕在中下,宜利小便,此滲淡治濕也,五苓散主之。《入門》曰:霧露濁邪中下焦,名曰渾陰。氣為慄,令人足脛逆冷,小便妄出,或腹痛下利,宜理中湯、四逆湯。
霧露清邪中於上焦,名曰潔陽,令人發熱頭痛,項強頸攣,腰痛脛酸,宜九味羌活湯、藿香正氣散。《正傳》曰:濕家治法,大概宜發微汗,利小便,使上下分消,是其治也。《醫鑑》曰:太陽發汗太多,因致痙,濕家大發汗,亦作痙。蓋汗太多則亡陽,不能養筋,故筋脈緊急而成痙,其症身熱足冷,項頸強急,時頭熱,面赤目赤,獨頭面搖,卒口噤,背反張者是也。
繆仲淳曰,傷於暑濕而成癱瘓,四肢不能動,宜用自然銅燒紅酒浸一夜,川烏頭炮、五靈脂、蒼朮酒浸各一兩,當歸二錢酒浸,為末,酒糊丸,每七丸,酒下,覺四肢麻木即止,只虛人有火未宜輕用。其有中濕骨痛者,白朮一兩,酒三盞,煎一盞,頓服,不飲酒以水代之。至如尋常濕氣作痛,則取白朮熬膏,白湯點服。
葉天士曰:時令濕熱之氣,觸自口鼻,由募原以走中道,遂至清肅不行,不飢不食,但濕乃化熱之漸,致機竅不為靈動,與形質滯濁有別,此清熱開鬱,必佐芳香以逐穢為法,宜用栝蔞皮、桔梗、香豉、黑山梔、枳殼、鬱金、降香末。又曰:本人體壯有濕,近長夏,陰雨潮濕,著於經絡,身痛自利發熱。
仲景云:濕家大忌發散,汗之則變痙厥。脈來小弱而緩,濕邪凝遏陽氣,病名濕溫。濕中熱氣,橫衝心包絡,以致神昏,四肢不暖,亦手厥陰見症,非與傷寒同法也,藥用犀角、連翹心、元參、石菖蒲、野赤豆皮、金銀花煎送至寶丹。又曰:仲景云:小便不利者,為無血也;小便利者,血症諦也。
此症是暑濕氣蒸,三焦瀰漫,以致神昏,乃諸竅阻塞之兆。至小腹硬滿,大便不下,全是濕鬱氣結,彼夯醫猶以滋味呆鈍滯藥與氣分結邪,相反極矣,當用甘露飲法,豬苓、浙茯苓、寒水石、晚蠶沙、皂莢子去皮。
又曰:厥陰為病,必錯雜不一,瘧痢之後,肝臟必虛,發症左脅有痞,腹中傀儡外堅,脅下每常汩汩有聲,惡虛就實,常有寒熱,胃中不知飢,而又嘈雜吞酸,脈長而數,顯然厥陰陽明濕熱,下滲前陰,陽縮而為濕熱症也,須用升發陽明胃氣,滲泄厥陰濕熱,其症自愈,蒼朮、半夏、茯苓、橘紅、當歸、通草、茴香、柏子仁、沙蒺藜、川楝子,即為丸方。
白話文:
濕病源流
朱丹溪說:濕是本地之氣,火熱可以生濕,所以夏天熱,萬物就滋潤;天氣涼,萬物就乾燥。熱氣鬱積會產生濕氣,濕氣會產生痰。所以用二陳湯,加上酒黃芩、羌活、防風來去風行濕,因為風可以克制濕氣。他又說:濕,是土中渾濁之氣。頭是陽氣聚集的地方,位置高,氣清,體虛,所以聰明才智得以存在。濕氣熏蒸,清氣無法運行,身體感到沉重而不舒服,好像有東西蒙蔽著,如果沒有及時治療,濕氣鬱積就會化成熱。熱氣積留不去,會損傷血液,使筋脈無法得到滋養,導致大筋拘攣。濕氣損傷筋脈,使筋脈無法束縛骨骼,導致小筋萎弱。
朱丹溪又說:濕氣向上過於嚴重而轉化為熱,可以用苦溫的藥物治療,輔以甘辛的平胃散為主。濕氣在上方,適合微微發汗來解除,不宜過度發汗,所以不用麻黃、葛根,用防己黃芩湯來微微發汗。濕氣在中間或下方,適合利小便,這是利用滲利淡滲的方法來治療濕氣,用五苓散為主。《入門》說:霧露等濁邪侵入下焦,稱為渾陰。會導致身體發冷、腳脛發冷,小便失禁,或者腹痛下痢,適合用理中湯、四逆湯。
霧露等清邪侵入上焦,稱為潔陽,會導致發熱頭痛、頸部僵硬、腰痛腿酸,適合用九味羌活湯、藿香正氣散。《正傳》說:治療濕病,大概適合微微發汗,利小便,使上下都能夠消解濕氣,這才是治療的原則。《醫鑑》說:太陽病發汗過多,會導致痙攣;濕病大發汗,也會導致痙攣。因為汗出太多會導致陽氣耗損,無法滋養筋脈,所以筋脈會緊張,造成痙攣。症狀是身體發熱,腳部冰冷,頸部僵硬,有時頭部發熱,臉色發紅,眼睛充血,只有頭部搖動,突然口噤,背部反張。
繆仲淳說,因為暑濕而導致癱瘓,四肢不能動,適合用自然銅燒紅後浸泡在酒中一夜,加上炮製過的川烏頭、五靈脂、酒浸過的蒼朮各一兩,酒浸過的當歸二錢,研成粉末,用酒調成糊做成藥丸,每次服用七丸,用酒送服,如果感覺四肢麻木就停止服用,虛弱體質而且有火氣的人不宜輕易使用。如果因為濕氣導致骨頭疼痛,可以用白朮一兩,用三杯酒煎成一杯,一次性服用,不喝酒的人可以用水代替。至於平常的濕氣導致疼痛,則可以取白朮熬成膏,用開水調服。
葉天士說:當季濕熱之氣,從口鼻侵入,由募原進入體內,導致清肅之氣無法運行,不感到飢餓,也不想吃飯。但濕氣是逐漸轉化為熱氣的徵兆,會導致身體的器官不靈活,這與身體的滯濁不同。治療方法應該以清熱開鬱為主,輔以芳香藥物來驅除穢濁,適合用栝蔞皮、桔梗、香豉、黑山梔、枳殼、鬱金、降香末。他又說:本身體格強壯卻有濕氣,加上夏天陰雨潮濕,濕邪侵入經絡,會導致身體疼痛、腹瀉、發熱。
張仲景說:濕病最忌發散,發汗會導致痙攣。脈象微弱而緩慢,是濕邪阻礙陽氣的表現,這種病稱為濕溫。濕熱之氣侵犯心包絡,導致神志不清,四肢不溫暖,這也是手厥陰經的症狀,與傷寒的治療方法不同,可以用犀角、連翹心、元參、石菖蒲、野赤豆皮、金銀花煎湯送服至寶丹。他又說:張仲景說,小便不利是沒有血液的表現,小便順暢則是血液疾病痊癒的表現。
這種病是因為暑濕之氣瀰漫三焦,導致神志不清,是諸竅阻塞的徵兆。如果出現小腹脹滿,大便不出的情況,全是濕氣鬱積導致的氣結,那些庸醫還用滋膩呆滯的藥物,與氣分結邪正好相反,應該用甘露飲的藥方,使用豬苓、浙茯苓、寒水石、晚蠶沙、皂莢子去皮。
葉天士又說:厥陰病的症狀,必定錯綜複雜。瘧疾痢疾之後,肝臟一定虛弱,發病時左脅有痞塊,腹中有脹氣,脅下常常發出汩汩的聲音,討厭虛弱,喜歡實證,常常會有寒熱交替的現象,胃中不覺得飢餓,又會有嘈雜吞酸的感覺。脈象長而數,顯然是厥陰陽明濕熱,向下滲入前陰,導致陰莖萎縮,形成濕熱症,必須用升發陽明胃氣,滲泄厥陰濕熱的方法來治療,症狀自然會好轉,可以使用蒼朮、半夏、茯苓、橘紅、當歸、通草、茴香、柏子仁、沙蒺藜、川楝子,做成藥丸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