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五 (11)
卷十五 (11)
1. 治疰夏病方四
參歸益元湯,〔疰夏〕當歸,白芍,熟地,茯苓,麥冬(各一錢),陳皮,酒黃柏,酒知母(各七分),人參(五分),甘草(三分),五味子(十粒),棗(二枚),米(一撮)
生脈散,〔又〕方詳上。
黃耆建中湯,〔又〕白芍,桂枝,生薑,甘草,大棗,飴糖,黃耆
補中益氣湯,〔又〕方詳上。
白話文:
【治療夏季慢性虛弱病的四種方法】
第一個處方是「參歸益元湯」,用於治療夏季慢性虛弱病。配方包括:當歸、白芍、熟地、茯苓、麥冬(各約3.75克)、陳皮、酒黃柏、酒知母(各約2.5克)、人參(約1.875克)、甘草(約1.125克)、五味子(約10粒)、棗(2顆)、米(少量)。
第二個處方是「生脈散」,詳細配比可參考上述說明。
第三個處方是「黃耆建中湯」,配方有:白芍、桂枝、生薑、甘草、大棗、飴糖、黃耆。
第四個處方是「補中益氣湯」,詳細配比同樣可參考上述說明。
2. 附錄服藥總法
周禹載曰:傷暑傷寒溫涼諸症,皆邪氣欺正氣也,用藥如對敵,藥入則邪漸退,藥力盡而邪又漸熾,必一服周時,即詳勢診脈,藥對則日夜連進三五服,以邪退病安為主。此法惟仲景《傷寒論》、孫思邈《千金方》中載之。孫曰:夏天日五夜三服,冬天日三夜五服,必期病退而後止,如禦敵者,愈驅愈逐,加精銳蕩平而後班師,此萬全之勝算也。自宋以後,此法不傳,故取效寡,而活人之功疏,愚用此法,屢獲神奇之效。
白話文:
周禹載說:無論是因暑熱或寒冷導致的疾病,或是溫涼等各類病症,都是因爲外來的邪氣侵襲了體內的正氣。用藥就像是在對抗敵人,藥物進入體內後,邪氣就會逐漸消退,但當藥力耗盡時,邪氣又會再度猖獗。因此,在用藥後的一段時間內,必須詳細觀察病情變化並診脈,如果用藥正確,就應日夜連續服用三到五劑,直到邪氣被清除,病症穩定爲止。
這個方法只在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和孫思邈的《千金方》中有記載。孫思邈曾說,在夏季,白天要服藥五次,夜間三次;冬季則白天三次,夜間五次。一定要等到病情穩定才停止用藥,就像在對抗敵人一樣,愈驅愈逐,用更精銳的力量掃蕩乾淨,然後才能撤軍。這是最安全有效的策略。
從宋代以後,這個方法就沒有流傳下來,因此治療效果不佳,救人的功效也就相對減弱。我個人使用這個方法,卻屢屢得到神奇的效果。
3. 瘧疾源流
諸瘧,暑病也。邪入於陰,則陰實陽虛而發寒;邪入於陽,則陽實陰虛而發熱。經故曰:寒熱更作,陰陽相移也。蓋暑邪傷,或舍皮膚之內,與衛氣並居,因隨日行陽夜行陰之衛氣並行,而得陽則外出,得陰則內搏,是以有日作之瘧。或邪舍深而內搏於陰,則邪在臟矣,在臟者其行遲,不能隨衛氣之行陽行陰,以准外出內搏之候,故陰常與陽爭不得出,而有間日一作之瘧。或邪與衛氣會於六腑,有時相守,不能相爭,因又有休數日一作之瘧。
此《內經》論瘧之精蘊,有可悉其源流者也。然瘧雖原於熱,而瘧之發實因於寒與風。經曰:夏傷於暑,汗大出,腠理開發,因淒滄之水寒藏皮膚中,秋傷風則病成。夫所謂水者,因浴而受水之氣也。所謂寒者,因暑乘涼而反受寒也。是水寒之氣,當盛夏之時,與暑熱之邪並伏皮膚之內,迨秋風外束,而新涼之陰欲入,暑陽從內拒之,暑陽欲挾水寒之氣而出,新涼之陰又從外遏之,陰陽相搏而成瘧。此瘧所以原於暑,而發必因於寒與風也。
特風寒之感,必有重輕,有先後。經曰:先傷寒,後傷風,故先寒後熱,病名寒瘧。固已,其曰先傷風,後傷寒,故先熱後寒,病名溫瘧者,其先傷之風,乃由盛暑汗出當風所感之風言,非指新秋外束之風言也。既當風而受風,復因貪涼而反受寒,此風與寒之邪,均伏於皮膚內,至秋重又感風而作也,其曰:肺素有熱,氣盛於身,發則陽氣盛,其氣不及於陰,而但熱不寒者,又名癉瘧。
凡此皆指應暑之瘧言之,其實四季之氣,寒熱相劫,皆能為瘧,經所云秋病者寒甚,冬病者寒不甚,春病者惡風,夏病者多汗是也。故於溫瘧復申之曰:溫瘧者,得之冬中於風,寒氣藏於骨髓,至春陽大發,邪不能自出,因遇大暑,腠理發泄,兼有所用力,邪與汗皆出,此病藏於腎,自內而出之外者,據是推之,四時皆能為瘧益信矣。至發之時,有或晚或早者,以邪必客風府,風府者,項骨第一節之位。
項骨有三節,脊骨二十一節,共二十四節,下為尾骶骨。邪自風府,日下一節,故發晚,二十五日直至骶骨,二十六日邪復自後而前,入於脊內,以注伏膂之脈,由是邪在伏膂,循脊上行,為自陰就陽,卻無關節之陰,其邪亦日退,九日即出缺盆,而發漸早,故瘧之發,無論日與間日,其邪隨經絡以內搏者,必俟衛氣相會合,病乃發也。總之,邪之淺者,日隨衛氣為出入,衛氣一日一夜與邪氣會於風府,瘧即相應而發。
邪之深者,即留著於內,不能日隨衛氣出入,須俟衛氣周流,適與邪氣相值,而相值之候,或間日,或休數日,相值之時,或早或晚,既不能拘,故病亦不能日發,且不能有定時耳。瘧之為義,如是盡矣。
白話文:
瘧疾源流
瘧疾是暑熱引起的疾病。邪氣入侵陰經,則陰盛陽虛而發寒;邪氣入侵陽經,則陽盛陰虛而發熱。經書上說:寒熱交替發作,是因為陰陽互相轉移。暑邪侵害人體,可能停留在皮膚內,與衛氣同處,隨著衛氣晝行陽經夜行陰經而運行,遇到陽氣則外出,遇到陰氣則內搏,所以會有每天發作的瘧疾。如果邪氣深入內部,停留在陰經,則邪氣在臟腑中,運行緩慢,不能隨著衛氣的晝夜運行而外出內搏,所以陰氣常與陽氣爭奪而不能外出,於是出現隔日發作的瘧疾。如果邪氣與衛氣在六腑相遇,有時互相糾纏,不能爭鬥,就會出現幾天發作一次的瘧疾。
這是《內經》中關於瘧疾精髓的論述,可以由此了解其病因。雖然瘧疾起源於暑熱,但其發作卻是寒邪和風邪共同作用的結果。經書上說:夏天受暑熱之邪侵害,汗出過多,毛孔開泄,導致寒涼的水氣滯留在皮膚中;秋天受風寒之邪侵害,疾病就形成了。這裡所說的「水」,是指沐浴時吸收的水氣;所說的「寒」,是指暑熱之時貪涼而受寒。這些水寒之氣,在盛夏時與暑熱之邪一起潛伏在皮膚內,等到秋風肅殺,陰寒之氣想要入侵,暑熱之陽氣從內部抵抗,暑熱之陽氣想要帶著水寒之氣外出,而陰寒之氣又從外部阻遏,陰陽互相搏鬥,就形成了瘧疾。這就是瘧疾起源於暑熱,但發作卻必須依賴寒邪和風邪的原因。
風寒的侵襲,輕重程度和先後順序不同。《內經》說:先受寒邪後受風邪,則先寒後熱,稱為寒瘧;先受風邪後受寒邪,則先熱後寒,稱為溫瘧。這裡所說的先受風邪,指的是盛夏汗出當風所感之風,而不是指秋風肅殺之風。既受風寒之邪侵襲,又因貪涼而受寒,這些風寒之邪都潛伏在皮膚內,到秋天再次感受風寒而發病。書中還說:肺部本來就有熱邪,氣盛於身,發病時陽氣盛,但陽氣不能到達陰經,所以只有發熱而無發寒,這種瘧疾叫做癉瘧。
以上都是針對暑熱引起的瘧疾而言,事實上,四季之氣寒熱交替,都能引起瘧疾。《內經》所說的:秋天發病寒邪較重,冬天發病寒邪較輕,春天發病惡風,夏天發病多汗,就是這個道理。所以對於溫瘧,又作如下說明:溫瘧是冬天受風寒之邪侵害,寒邪藏於骨髓,等到春天陽氣大發,邪氣不能自行排出,遇到盛夏暑熱,毛孔開泄,又有所用力,邪氣和汗液一起排出,這種疾病藏於腎臟,從內部向外排出。由此推論,四季都能引起瘧疾,這是可以確信的。瘧疾發作的時間,有早有晚,是因為邪氣一定會停留在風府穴,風府穴是頸椎第一節的位置。
頸椎有三節,脊椎有二十一節,共二十四節,下面是尾骶骨。邪氣從風府穴開始,每天向下移一節,所以發作時間越來越晚,二十五天到達骶骨,二十六天邪氣又從後向前,進入脊髓,到達督脈,邪氣在督脈循脊柱向上運行,由陰轉陽,沒有陰陽交替的關節,邪氣每天都退一點,九天就到達缺盆穴,發作時間越來越早。所以瘧疾的發作,無論是每天還是隔天,邪氣沿著經絡內搏,都必須等到與衛氣相遇,疾病才會發作。總而言之,邪氣淺表的,每天隨著衛氣出入,衛氣一晝夜與邪氣在風府穴相遇,瘧疾就相應發作。
邪氣深的,停留在體內,不能每天隨著衛氣出入,必須等到衛氣周流,恰好與邪氣相遇,相遇的時間,可能是隔天,也可能是幾天,相遇的時間,有早有晚,不能確定,所以疾病不能每天發作,也沒有固定的時間。瘧疾的病理,大概就是這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