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五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五 (9)

1. 治暑病方四十

經曰:急者緩之,若從權,必用升麻以引之,恐左遷之堅邪盛,卒不肯退,反致項上及臀尻肉添而反行陰道,故引以行陽道,使清氣他出右遷而上行,以和陰陽之氣也。若中滿,去甘草,咳甚去人參,口乾嗌乾加乾葛。

如脾胃既虛,不能升浮,為陰火傷其生髮之氣,榮血大虧,榮氣伏於地中,陰火煎熬,血氣虧少,且心包與心主血之血減則心無所養,致心亂而煩,病名曰悗,悗者,心惑而煩悶不安也,是由清不升,濁不降,清濁亂於胸中,周身血氣逆行而亂。經曰:從下上者,引而去之,故當加辛溫甘劑以生陽,陽生而陰長。

或曰:甘溫何能生血,又非血藥也?曰:仲景之法,血虛以人參補之,陽旺則能生陰血也,更加當歸和血,又宜稍加黃柏以救腎水。蓋甘寒瀉實火,火減則心氣得平而安也。如煩亂猶不能止,少加黃連以去之。蓋將補腎水,使腎水旺而心火降,抉持地中陽氣也。如氣浮心亂,則以硃砂安神丸鎮之,得煩減,勿再服,以防瀉陽氣之反陷也。

如心中痞,亦少加黃連。氣亂於胸,為清濁相干,故以陳皮理之,能助陽氣之升,而散滯氣,又助諸甘辛為用,故長夏濕土客邪火旺,可從權加二朮、澤瀉,上下分瀉其濕熱之氣。濕熱太盛,主食不消化,故食減,不知殼味,加炒曲以消之,更加人參、麥冬、五味瀉火,益肺氣,助秋損也,此乃伏中長夏正旺之時藥也。

鰲按:東垣加減法,極精當,極周密,良為本方變化之妙。但血氣虛弱者,固用無不效。若壯盛人,不但無功,恐反助濕火,則又不可不斟酌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暑病藥方四十則

古籍說:「急病要用緩和的藥物來治療。」如果情況緊急,必須使用升麻來引導藥力,因為擔心病邪停留在下半身,無法快速消除,反而會使頸項和臀部的肌肉增生,甚至反向侵入陰道。因此,要用升麻引導藥力向上走陽經,使清氣從體表向外散發,讓邪氣從右側向上發散,調和陰陽之氣。如果腹部脹滿,要去除甘草;咳嗽嚴重,要去除人參;口乾舌燥,要加入葛根。

如果脾胃虛弱,無法使清氣上升,導致陰火損傷了生髮之氣,使得血液大量虧損,氣血伏於體內,受到陰火煎熬,氣血更加虛少。而且心包和心臟主管血液的功能減弱,心臟得不到滋養,導致心神煩亂不安,這種病症叫做「悗」。所謂「悗」,就是心神迷惑,煩悶不安。這是因為清氣無法上升,濁氣無法下降,清濁之氣在胸中混亂,全身氣血逆亂運行。古籍說:「從下而上的病症,要引導它向下排除。」所以應當加入辛溫甘味的藥物來提升陽氣,陽氣旺盛,陰氣自然增長。

有人會問:「甘溫的藥物如何能補血?它們又不是補血的藥物。」我說:「張仲景的治療方法,對於血虛的患者,用人參來補氣。陽氣旺盛,自然可以產生陰血。再加入當歸來調和血液,還應當稍微加入黃柏來滋養腎水。因為甘寒的藥物可以瀉去實火,火氣減弱,心氣自然平和安定。如果煩亂仍然不能停止,可以稍微加入黃連來清除火氣。這樣做,可以補養腎水,使腎水旺盛,心火下降,從而引導地中的陽氣上升。如果氣浮心亂,就用硃砂安神丸來鎮定心神。當煩躁減輕後,就不要再服用,以防止瀉陽氣反而導致陽氣下陷。

如果心中痞悶,也應當稍微加入黃連。氣機在胸中紊亂,是因為清氣和濁氣互相干擾,所以要用陳皮來調理,它能夠幫助陽氣上升,散發滯留之氣,還能輔助其他甘辛藥物的功效。因此,在長夏季節,濕土會被客邪火氣所擾,可以權宜加入蒼朮、白朮和澤瀉,從上下分泄濕熱之氣。如果濕熱過盛,導致食物無法消化,所以食慾減退,感覺不到食物的味道,可以加入炒麥芽來幫助消化。再加入人參、麥冬和五味子來瀉火、滋養肺氣,補益因秋燥而受損的肺氣。這些都是在伏天和長夏季節盛行時所使用的藥物。

作者認為:東垣的加減方法非常精確恰當,考慮周全,確實是本方靈活變化的精髓所在。但是,對於氣血虛弱的人來說,使用這些方法確實有效。如果是體格強壯的人,不但不會有效果,反而會助長濕火,所以不能不加以斟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