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五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五 (6)

1. 暑病源流(伏暑,暑風,暑瀉,疰夏)

【暑瀉症治】《醫鑑》曰:腹痛水瀉者,胃與大腹受暑。噁心嘔吐者,胃口有痰飲而又受暑也。宜消暑十全飲。

疰夏,脾胃薄弱病也。然雖由脾胃薄弱,亦必因胃有濕熱及留飲所致。昔人謂痿發於夏,即名疰,以疰夏之症,必倦怠,四肢不舉,羸瘦,不能食,有類於諸痿故也。然疰夏與痿,其原畢竟有異,且痿為偶患之疾,此為常有之事,凡幼弱人多有之,故必以清暑益氣,健脾扶胃為主也。故前既列夏痿之症於暑病篇,而此又詳及疰夏(宜參歸益元湯、生脈散為主,酌加白朮、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扁豆子,白芍、木瓜、澤瀉、炙甘草亦可)。

【疰夏症治】仲景曰:平人脈大為勞,極虛亦為勞。夫勞之為病,其脈浮,又手足煩熱,寒精自出,腳痠削,不能行,小腹虛滿,春夏劇,秋冬瘥,謂之疰夏病。東垣曰:仲景言脈大者,極虛者,氣損也。春夏劇者,時助邪也。秋冬瘥者,時勝邪也,黃耆建中湯治之可也。

丹溪曰:人遇春末夏初,頭痛腳弱,食少身熱,世俗謂之疰夏病,屬陰虛元氣不足,宜補中益氣湯去升、柴,加黃柏、白芍、麥冬、五味子,有痰加南星、半夏。又曰:疰夏病宜服生脈散、參歸益元湯。東垣曰:暑夏宜補氣。蓋以夏至陽盡陰生,腹中之陽虛也,今人夏月服生脈散為此故耳。

白話文:

[暑瀉的治療]

《醫鑑》這本書說:腹痛又拉水樣肚子的,是因為胃和大腹受到暑氣侵襲。如果噁心想吐,是因為胃裡有痰飲,又同時受到暑氣的影響。這種情況適合服用消暑十全飲來治療。

疰夏,這種病通常是因為脾胃功能比較虛弱引起的。雖然病根是脾胃虛弱,但也一定是胃裡有濕熱或是有痰飲積留才會導致。以前的人認為夏天發生的痿病,就稱作「疰」,因為疰夏的症狀,一定會有疲倦、四肢無力、身體消瘦、食慾不振,很像痿病的表現。但是疰夏和痿病,它們的本質還是不一樣的,而且痿病只是偶爾會發生的疾病,而疰夏卻是很常見的,特別是體質比較弱的人容易發生。所以治療疰夏,一定要以清熱消暑、補氣健脾、扶助胃氣為主。前面已經在暑病篇提到夏天的痿病,這裡再詳細說明疰夏(可以參考歸益元湯、生脈散為主,根據情況加入白朮、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扁豆子,白芍、木瓜、澤瀉、炙甘草也可以)。

[疰夏的治療]

張仲景說:平常人脈象變大是過於勞累的表現,極度虛弱脈象也會變大,勞累引起的病,脈象會浮,而且手腳會發熱,精液會不自覺地流出,腳也會痠軟無力,無法行走,小腹覺得空虛脹滿,這些症狀在春夏兩季會加重,秋冬兩季會減輕,這種病就稱為疰夏。李東垣認為,仲景說的脈象大,極度虛弱,都是因為氣虛造成的。春夏加重,是因為春夏的時令會助長邪氣。秋冬減輕,是因為秋冬時令會壓制邪氣。可以用黃耆建中湯來治療。

朱丹溪說:人們在春夏交接的時候,會出現頭痛、腳軟、食慾不振、身體發熱的症狀,一般俗稱疰夏病,這屬於陰虛、元氣不足,適合服用補中益氣湯,去掉升麻、柴胡,加入黃柏、白芍、麥冬、五味子。如果有痰,可以加南星、半夏。他又說:疰夏病適合服用生脈散、參歸益元湯。李東垣說:夏天適合補氣,因為夏至之後陽氣達到頂點,陰氣開始產生,這時腹中的陽氣是虛弱的,現在的人在夏天服用生脈散就是這個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