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四 (1)
卷十四 (1)
1. 卷十四
2. 寒病源流(惡寒發熱,痼冷,寒厥暴亡)
經曰:諸病上下,所出水液,澄澈清冷,癥瘕㿗疝堅痞,腹滿急痛,下利清白,食已不飢、吐利腥穢,屈伸不便,厥逆禁固,皆屬於寒。經云然者,以足太陽寒水,乃腎與膀胱之氣,腎陽既虛,則寒水之氣益泛,而一值天地殺厲之氣,則兩相感召,而諸寒病生焉,是寒之為病。未有不由於陽虛者也。
夫寒病莫大於傷寒,亦莫險於傷寒,以其為生死攸關也,余別著《傷寒論綱目》,故茲不贅及。外此則有感寒症,亦頭疼,亦發熱,亦惡寒,探其舌本,必從喉嚨內幹出於外,多兼煩躁,不煩躁即感寒之輕者,又或不頭疼而發熱,不發熱而頭疼,雖渴而不欲引飲,至夜或偶得寐,遇食不好亦不惡,居處雖若尪怯,而神氣安靜,凡若此者,皆屬感寒之候,與傷寒不同,宜解表散寒(宜桂枝、乾薑、麻黃、柴胡、前胡、川芎、蔥白、升麻、紫蘇、葛根、羌活、獨活、生薑、細辛,吳萸,隨症選用,又宜沈氏葛樸湯)。
又有中寒症,身體強直,口噤不語,四肢戰掉,卒然眩暈,身無汗者,此寒毒所中也,其脈必沉而細,或緊澀,或陰陽俱盛,其為症定當無汗,有汗反不治(宜姜附湯、麻黃附子湯)。或有眩暈口噤,昏迷肢冷,身不熱,脈遲緊者(宜附子理中湯)。若肢冷,腹絞痛,唇青,宜用灸法(宜以半夏、皂角、麝香各一分半,為末,填臍中,生薑切薄片貼之,放艾火於上灸之)。
又有雜中寒,或乘冷、多食生冷,致頭疼身熱,項背拘急,嘔吐腹痛者,卻不似真中寒之猛急(宜五積散,若感寒脈浮,亦宜服之)。有因色欲後受寒,手足冷,臍腹痛者(宜健陽丹)。有急陰病,腹痛,肢冷,甲青者(宜太乙還元丹)。要皆寒之為病也。
【脈法】《脈經》曰:緊脈為寒。又曰:弦緊為寒邪。《脈訣》曰:傷寒有五,脈非一端,陰陽俱盛,緊澀者寒,陽浮而滑,陰濡而弱,此名傷風,勿用寒藥。陽濡而弱,陰小而急,此非風寒,乃濕溫脈,陽脈浮滑,陰脈濡弱,或遇於風,變成風溫。陽脈洪數,陰脈實大,更遇溫熱,變成溫毒。
陽脈濡弱,陰脈弦緊,更遇濕氣,變為濕溫。陰陽俱盛,重感於寒,變為溫瘧。同病異名,陰陽俱盛,病熱之極,浮之而滑,沉之散澀。《回春》曰:中寒緊澀,陰陽俱盛,法當無汗,不汗傷命。《醫鑑》曰:中寒之脈,虛而微細。
【寒病原由症治】東垣曰:仲景論傷寒矣,未及乎中寒,前人治冒大寒而昏中者,用附子理中湯,其議藥則得之。然曰傷曰中,未有議其異同者。夫傷寒有即病,有不即病,必大發熱,病邪循經而行,以漸而深;中寒則倉卒感受,其病即發而暴,一身受邪,難分經絡,無熱可發,溫補自解,此氣太虛也,不急治則死。
白話文:
寒病的成因及分類(惡寒發熱、痼冷、寒厥暴亡)
經書記載:各種疾病的病因都來自於體內水液的異常。如果水液澄清冰冷,出現癥瘕、疝氣、堅硬腫塊、腹脹疼痛、大便清稀、飯後不飢、嘔吐腥臭物、肢體屈伸不利、厥逆、便秘等症狀,都屬於寒症。經書之所以這樣說,是因為足太陽經屬寒水,是腎與膀胱之氣的運行路線。腎陽虛弱,則寒水之氣就會更加旺盛,如果再遇到天地間的寒冷邪氣,則兩者相互感召,就會導致各種寒病的產生,這就是寒邪致病的機理。寒病的發生,沒有不是由於陽氣虛弱造成的。
寒病中最嚴重的莫過於傷寒,也是最危險的,因為它關係到生死。我另有著作《傷寒論綱目》詳細闡述,在此就不贅述了。除此之外,還有感受寒邪的症狀,可能頭痛、發熱、惡寒,觀察舌根,必定乾燥,從喉嚨內部乾燥向外延伸,多伴有煩躁,不煩躁則為感受寒邪較輕的症狀;也可能不頭痛而發熱,不發熱而頭痛,口渴卻不想喝水,晚上偶爾能睡著,吃東西沒有明顯喜好或厭惡,身體雖然虛弱,但精神狀態相對安靜,凡是出現這些症狀的,都屬於感受寒邪的表現,與傷寒不同,應該服用解表散寒的藥物(如桂枝、乾薑、麻黃、柴胡、前胡、川芎、蔥白、升麻、紫蘇、葛根、羌活、獨活、生薑、細辛、吳萸,根據具體症狀選擇,也可選用沈氏葛樸湯)。
還有一種中寒症,表現為身體僵直,口不能言,四肢冰冷顫抖,突然暈厥,沒有汗出,這是寒邪入侵的表現,其脈象必定沉細,或者緊澀,或者陰陽俱盛,此症的特點是沒有汗,出汗反而不好治癒(宜用姜附湯、麻黃附子湯)。也可能出現暈厥、口噤、昏迷、肢體冰冷、沒有發熱,脈象遲緩而緊的症狀(宜用附子理中湯)。如果肢體冰冷、腹痛絞腸、嘴唇青紫,宜用灸法治療(可用半夏、皂角、麝香各一分半,研成粉末,填塞在肚臍中,用生薑切成薄片貼在上面,再放艾條在上面灸)。
還有一些雜亂的中寒症,例如受寒或多食生冷食物,導致頭痛發熱、項背僵硬、嘔吐腹痛,但不像真中寒那樣猛烈迅速(宜用五積散,如果感受寒邪脈象浮,也可服用)。還有一些是因房事後受寒,手足冰冷,臍腹疼痛(宜用健陽丹)。還有一些急性的陰寒病,腹痛、肢體冰冷、指甲青紫(宜用太乙還元丹)。總之,這些都是寒邪致病。
【脈象】《脈經》記載:緊脈為寒證。又說:弦緊脈為寒邪。 《脈訣》記載:傷寒有五種,脈象並不單一,陰陽俱盛,脈象緊澀者為寒證;陽氣浮而滑,陰氣濡弱者為傷風,不可使用寒涼藥物;陽氣濡弱,陰氣虛弱而急促,則不是風寒,而是濕溫脈象;陽脈浮滑,陰脈濡弱,如果遇到風邪,則變成風溫;陽脈洪數,陰脈實大,如果遇到溫熱,則變成溫毒;陽脈濡弱,陰脈弦緊,如果遇到濕邪,則變成濕溫;陰陽俱盛,再次感受寒邪,則變成溫瘧。同種疾病不同名稱,陰陽俱盛,病情熱極,脈象浮而滑,沉而散澀。《回春》記載:中寒脈象緊澀,陰陽俱盛,應該沒有汗,無汗則危及生命。《醫鑑》記載:中寒的脈象,虛弱而細微。
【寒病的病因、症狀及治療】東垣先生說:仲景先生論述了傷寒,卻沒有涉及中寒。前人治療因感受嚴寒而昏迷的病人,使用附子理中湯,其用藥是恰當的。然而,說「傷」說「中」,卻沒有人討論它們之間的異同。傷寒有的立即發病,有的不立即發病,必定先大發熱,邪氣循經而行,逐漸加重;中寒則迅速感受寒邪,立即發病,全身受邪,難以區分經絡,沒有發熱,溫補即可自愈,這是因為氣血太虛弱了,不及時治療就會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