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二 六淫門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二 六淫門 (18)

1. 中風源流

【臟腑血脈之異】易老曰:中腑者,面顯五色,有表症,而脈浮,惡風寒,拘急不仁,或中身之前,或中身之後,或中身之側,皆曰中腑,其病多易治。中臟者,唇吻不收,舌不轉而失音,鼻不聞香臭,耳聾而眼瞀,二便秘結,皆曰中臟,其病多難治。大抵中腑多著四肢,中臟多滯九竅。

東垣曰:中血脈,則口眼喎斜,中腑則肢節廢,中臟則性命危,三者治各不同。

【中風症治】《正傳》曰:中血脈而外有六經形症,則從小續命湯加減及疏風湯治之。中腑者,先以加減續命湯隨症發其表。如兼中臟,則內有便尿之阻隔,宜三化湯、滋潤湯。內無便尿阻隔,外無六經形症,宜養血通氣,大秦艽湯、養榮湯。中臟者痰壅昏冒,至寶丹之類,或牛黃定志丸。

又曰:風中五臟,舌喑眼瞀,宜排風湯、加減排風湯。但手足不遂,語言蹇澀,當從愈風湯以從中道,久服大風悉去。《保生秘要》曰:因腠理不密,風邪乘虛而入,始於中風,或起四肢麻木,或不覺疼而時疼者,皆因受風濕之過耳,其有口眼歪斜。風中經絡,左身不遂。死血為癱,右身不遂。

痰濕氣弱為瘓,而左右癱瘓,為氣血兩虛也。口喎語澀,皆因血虛火盛,而心氣不潤,宜當養心運動。

《綱目》曰:初中倒時,隨即蘇者,宜治;若不省者,宜掐人中;若痰壅,宜吐,口噤亦宜吐;若口開手撒遺尿者,為陽暴絕,速宜大料參耆補接之。丹溪曰:氣虛卒中,濃煎參、耆加竹瀝薑汁服。又曰:凡中風,多是老年因怒而成。蓋怒火上升,所以昏僕不省,痰涎上壅,治宜豁痰降火。

豁痰宜省風湯,降火宜防風通聖散。又曰:風從汗散,故治風多用發汗之藥。又曰:續命、排風、越婢,悉能治風,而《千金》多用麻黃,以風邪非大汗不能除也。若自汗更用麻黃,反為大害。鰲按,中風多由氣血虛衰,故多自汗者,《千金》用麻黃,或指壯盛人但為風痰所閉者言之,未可概施於虛弱人也。丹溪治風,用續命煮散,以為能復榮衛,卻風邪所不可缺,良然,而換骨丹亦可參用。

《直指》曰:卒中即用開噤噴嚏法,次用攝生飲煎湯調蘇合香元三丸灌下,痰盛者加全蠍。

【中風絕症】《得效》曰:口開,心絕也。遺尿,腎絕也。手撒,脾絕也。眼合,肝絕也。鼻鼾,肺絕也。皆不治。五症中見一症尤可治。蓋初中則眼合者多,痰上則鼻鼾者多,惟遺尿、口開俱見為惡,以心為五臟主,腎為五臟根也。《綱目》曰:卒中風,若面赤時黑,主陽氣上散,腎反克心也;兼遺尿、口開、氣喘者,不治。

又曰:中五臟之絡者,口眼俱閉,可治;如口開、眼合、手撒、鼻鼾、遺尿及大吐大瀉、下血吐血,皆死。丹溪曰:肉脫筋痛,髮直頭搖上竄,面赤如斑,汗綴如珠,吐沫直視者皆不治。又曰:動止筋痛,名曰筋枯,無血滋筋故也,不治;又肝木克脾土,大便洞泄者,亦不治。

白話文:

中風的病因與分類

古人認為,中風可以分成幾種類型,發病部位不同,治療難易度也不同。

  • 中腑: 指的是中風影響到身體的淺層部位,比如皮膚肌肉等,症狀會表現在臉色、脈象、怕風寒、身體僵硬、麻木等,可能發生在身體的前面、後面或側面。這種情況通常比較容易治療。
  • 中臟: 指的是中風影響到身體的深層部位,比如內臟器官,症狀會表現在嘴唇、舌頭、鼻子、耳朵、眼睛、大小便等方面,可能出現嘴巴閉不攏、說不出話、聽不見、看不清、大小便不順等。這種情況通常比較難以治療。 一般來說,中腑多發生在四肢,中臟多影響頭面部的七竅。

還有一種分類方式,認為中風可以分為:

  • 中血脈: 指的是中風影響到血管,症狀是口眼歪斜。
  • 中腑: 指的是中風影響到肢體關節,症狀是肢體癱瘓。
  • 中臟: 指的是中風影響到內臟,病情危急。

中風的治療方法

古人根據不同的中風類型和症狀,會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。

  • 中血脈且外有六經症狀: 可以使用加減續命湯或疏風湯來治療。
  • 中腑: 先用加減續命湯來處理表面的症狀,如果合併中臟,而且大小便不順暢,就用三化湯、滋潤湯來治療;如果大小便沒有問題,也沒有六經症狀,就用養血通氣的方法,可以選用大秦艽湯或養榮湯。
  • 中臟: 如果有痰液阻塞導致昏迷,可以使用至寶丹或牛黃定志丸。
  • 風邪入五臟導致舌頭不靈活、眼睛昏花: 可以使用排風湯或加減排風湯。
  • 手腳不靈活、說話困難: 應使用愈風湯,長期服用可改善。
  • 因為身體虛弱,風邪侵入導致中風: 可能出現四肢麻木或疼痛,這是因為受到風濕侵襲。如果出現口眼歪斜,表示風邪侵入經絡;左邊身體癱瘓可能是死血造成的,右邊身體癱瘓可能是痰濕氣弱造成的;左右兩邊都癱瘓,則是氣血兩虛。如果口歪、說話困難,是因為血虛火盛,心氣不足,應該滋養心氣並適度活動。

中風初期的急救處理

  • 初期中風,馬上就清醒的人: 應該積極治療。
  • 初期中風,沒有馬上清醒的人: 應該掐人中。
  • 痰液阻塞: 應該設法吐出痰液,如果嘴巴緊閉也要想辦法吐出來。
  • 如果出現嘴巴張開、手鬆開、大小便失禁: 表示陽氣衰竭,需要趕快使用大劑量的人參、黃耆來補救。
  • 氣虛導致突然中風: 可以用濃煎的人參、黃耆,加入竹瀝、薑汁服用。 中風常常因為老年人發怒造成,怒火上升導致昏迷,痰液阻塞,治療的重點應該是化痰降火。化痰可以用省風湯,降火可以用防風通聖散。 治療風邪可以使用發汗的藥物,續命湯、排風湯、越婢湯都有治療風邪的作用。《千金方》常用麻黃,認為風邪需要用大量發汗才能去除。但如果本身就容易出汗,再用麻黃反而有害。中風多半是因為氣血虛弱,所以很多中風的人會自汗,《千金方》用麻黃可能是指身體強壯的人因為風痰堵塞所使用的。丹溪認為,續命煮散能夠恢復榮衛、去除風邪,這是很重要的,換骨丹也可以參考使用。
  • 突然中風,可以先用開噤噴嚏法: 接著使用攝生飲煎湯,調和蘇合香元灌服,如果痰很多,可以加入全蠍。

中風的危急徵兆

  • 嘴巴張開: 表示心氣耗竭。
  • 大小便失禁: 表示腎氣耗竭。
  • 手鬆開: 表示脾氣耗竭。
  • 眼睛閉合: 表示肝氣耗竭。
  • 打鼾: 表示肺氣耗竭。

以上這些徵兆都表示病情危急,如果出現其中一種,還算可以治療。一般來說,初期中風常見眼睛閉合,痰液阻塞常見打鼾,而大小便失禁、嘴巴張開,則屬於危急狀況,因為心是五臟之主,腎是五臟之根。 如果中風時臉色發紅發黑,表示陽氣散失,腎氣反而壓制心氣,如果同時出現大小便失禁、嘴巴張開、呼吸困難,表示病情危急。 如果中風影響到五臟的絡脈,出現口眼緊閉,還可以治療,如果出現口開、眼合、手鬆開、打鼾、大小便失禁、大量吐瀉、吐血或便血,都表示情況危急。如果出現肌肉鬆弛、筋骨疼痛、頭髮豎立、頭部搖晃、臉色發紅、汗珠不停冒出、吐白沫、眼神呆滯等症狀,也都表示無法治療。此外,如果出現活動時筋骨疼痛,表示筋骨枯竭,因為缺少血液滋養,也無法治療。肝木剋脾土,導致腹瀉不止,也表示無法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