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二 六淫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二 六淫門 (2)

1. 風病源流(毒風論)

夫邪之中人,雖各有所入,要歸於三部。喜怒不節則傷臟,臟傷病起於陰,一也;清濕襲虛,則病起於下,二也;風雨襲虛,則病起於上,三也。至於淫佚不可勝數,然受病之始,只在此三部。故風雨寒濕,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。總之,風善行而數變,其傷人為病,變態不一。

如風藏皮膚之間,內不得通,外不得泄,又善行數變,腠理開則衛失守而灑然寒,玄府閉,則陽內壅而熱煩悶,其病則為寒熱矣。至寒能衰飲食,熱能消肌肉,又寒熱交作之劇者矣。又如風襲陽明入胃,胃居中焦,其脈上至目內眥,其人肥,邪不得正,則目黃而留為熱中(宜三黃元加連翹、梔子、薄荷)。其人瘦。

外泄而寒,則變為寒中矣(宜加減白通湯)。又如風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,散行分肉之間,與衛相犯,能使肌肉䐜而生瘍。氣凝不行,能使肌肉不仁,或胕熱。其氣不清,能使鼻柱壞而色敗。皮膚瘍潰,客於脈而不去,其病則為癘風矣。夫病至癘風,風之入也深矣(宜消風散、追風散、靡風丸,換肌散,毒瘡說附後)。

若風中五臟六腑之俞,則亦各入其門戶,隨俞左右而偏中,其病則為偏風矣(宜全生虎骨散、舒筋保安散)以至循風府而上入腦戶,其病則為腦風矣(宜太陽丹、神聖散)。飲酒後玄府易開而中之,其病則為漏風矣(宜白朮散、葛花解酲湯)。入房汗出,內耗其精而中之,其病則為內風矣(宜加味大補湯)。

新沐後毛孔開而中之,其病則為首風矣(宜白芷丸)。風不散,傳變而入大腸,其病則為腸風,而熱則下血(宜清臟湯、加減四物湯),寒則食泄矣(宜附子理中湯、八仙糕)。且在腠理,汗泄不止,其病則為泄風矣(宜玉屏散、小建中湯)。病雖異名,皆風之變。然首風、漏風、泄風三症,狀尤奇特。

首風則因沐而風中頭面,故多汗惡風,止作無時。凡於風氣所發,必先一日而甚,頭極痛,以陽性先而速也。先至必先衰。故次日少愈。漏風則常多汗,不可單衣,食則汗出。以風邪挾酒,則陽氣散越,故多汗也。陽勝則身熱不惡寒,故不可單衣也。食長陽氣,故食則汗出也。

甚或陽獨盛於上而喘息,汗出不止而衣濡,陽盛陰虛而口乾善渴,身不能勞,皆患漏風者所必見之狀。泄風則表既不固,而汗出如漬。津涸,故口乾液涸。血虛,故不能勞而身盡痛。且汗多亡陽,故令人寒也。此風所部,而受病之狀有不同也。要之,風為百病長,凡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五者,皆從風而入。

而風之為邪,又有寒熱剛柔之不一,則治之豈易事哉?然古人云: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。固為治風疾者一定之法也。

【脈法】仲景曰:脈浮而大者曰風。又曰:脈浮而數,中風使然。《脈訣》曰:浮脈主表,府病所居。有力為風無力血虛。浮遲表冷,浮數風熱。浮緊風寒,浮緩風濕。

白話文:

外來的邪氣侵入人體,雖然侵入的途徑各不相同,但歸根究底不外乎三個主要方面。一是因為過度喜怒導致內臟受損,內臟受損引起的疾病屬於陰虛,這是第一種情況;二是清冷的濕氣侵襲身體虛弱的地方,引起的疾病多發生在下半身,這是第二種情況;三是風雨侵襲身體虛弱的地方,引起的疾病多發生在上半身,這是第三種情況。至於其他各種各樣的致病因素數不勝數,但從生病的源頭來看,都離不開這三個方面。所以說,風、雨、寒、濕這些外邪,如果不是趁著人體虛弱的時候,它們自己是不能單獨使人生病的。總的來說,風這種邪氣善於遊走並且變化多端,它侵入人體引起的疾病,表現出來的症狀也是千變萬化。

比如,風邪藏在皮膚之間,既不能從體內排出,也不能從體外發散,加上它又善於遊走變化,如果皮膚的毛孔張開,導致防禦能力下降,就會出現寒戰;如果毛孔閉塞,陽氣鬱積在體內,就會出現發熱煩悶,這時的病症表現為時冷時熱。嚴重的情況會導致食慾下降,發熱則會導致肌肉消瘦,而且寒熱交替的症狀會更加劇烈。又比如,風邪侵入陽明經並進入胃部,胃位於身體的中部,它的經脈上通到眼內角,如果患者體型肥胖,邪氣無法順利排出,就會出現眼睛發黃,並轉化為體內有熱(可以使用三黃元加上連翹、梔子、薄荷來治療)。如果患者體型消瘦,邪氣從體表發散出去,導致身體寒冷,就會轉化為體內有寒(可以使用加減白通湯來治療)。又比如,風邪與太陽經的邪氣一同侵入人體的各條經脈,並在肌肉之間遊走,與衛氣相衝突,會導致肌肉腫脹並產生瘡瘍;如果氣血凝滯不通,會導致肌肉麻木不仁,或出現皮膚發熱。如果氣血不清,會導致鼻樑腐爛,顏色變得不好看。皮膚上的瘡瘍潰爛,邪氣侵入脈絡而不離開,這種病就是癘風(可以使用消風散、追風散、靡風丸、換肌散來治療,關於毒瘡的處理方法附在後面)。

如果風邪侵入五臟六腑的穴位,也會分別從各自的門戶進入,然後根據穴位的位置偏向左右侵入,這種病就叫做偏風(可以使用全生虎骨散、舒筋保安散來治療)。如果風邪沿著風府穴向上侵入腦戶穴,這種病就叫做腦風(可以使用太陽丹、神聖散來治療)。飲酒後皮膚的毛孔容易打開,風邪容易趁虛而入,這種病就叫做漏風(可以使用白朮散、葛花解酲湯來治療)。房事後汗出,體內的精氣耗損,風邪趁虛而入,這種病就叫做內風(可以使用加味大補湯來治療)。剛洗完澡後毛孔打開,風邪趁虛而入,這種病就叫做首風(可以使用白芷丸來治療)。風邪沒有消散,反而傳入大腸,如果身體發熱,就會出現腸風下血(可以使用清臟湯、加減四物湯來治療),如果身體寒冷,就會出現食後腹瀉(可以使用附子理中湯、八仙糕來治療)。風邪停留在皮膚的紋理之間,導致汗液不斷外泄,這種病就叫做泄風(可以使用玉屏散、小建中湯來治療)。雖然疾病名稱各不相同,但都是風邪引起的變化。其中,首風、漏風、泄風這三種病症,表現的症狀尤其特殊。

首風是因為洗澡後風邪侵入頭面部引起的,所以會出現多汗、怕風,發作時間不定。凡是風邪發作,通常在前一天會加重,頭痛劇烈,這是因為陽氣的性質是向上走的,而且發病迅速。先發作一定會先衰弱,所以第二天會稍微好轉。漏風的患者常常會多汗,不能穿單薄的衣服,一吃飯就會出汗。這是因為風邪夾帶酒氣,導致陽氣發散,所以容易出汗。陽氣旺盛就會感到身體發熱而不怕冷,所以不能穿單薄的衣服。吃飯可以增長陽氣,所以一吃飯就會出汗。

嚴重的情況甚至會出現陽氣獨自向上旺盛而導致喘息,汗出不止,衣服都被汗水浸濕,由於陽氣旺盛而陰氣虛弱,所以會口乾舌燥,喜歡喝水,身體虛弱無力,這都是患有漏風的人常見的症狀。泄風是因為體表防禦能力不足,導致汗出如浸水一樣。津液枯竭,所以會口乾舌燥。氣血虛弱,所以會身體無力,並且全身疼痛。而且汗多會導致陽氣耗損,所以會使人感到寒冷。以上就是風邪侵入的不同部位,導致的疾病症狀各不相同。總而言之,風是百病之長,凡是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這五種邪氣,都是從風邪入侵的。

而且風邪的性質,又有寒熱剛柔的不同,所以治療起來並不容易。但是古人說:「治療風病,先要治療血虛,血氣運行通暢,風邪自然就會消散。」這確實是治療風病的重要原則。

【脈象】張仲景說:脈象浮而且大的,叫做風脈。又說:脈象浮而且數的,是風邪所致。《脈訣》說:浮脈主表,代表有病在體表。脈象有力是風邪,無力是血虛。浮脈且脈搏跳動遲緩代表體表寒冷,浮脈且脈搏跳動快速代表體表有熱。浮脈且脈搏跳動緊張代表體表有寒,浮脈且脈搏跳動緩和代表體表有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