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二 六淫門 (1)
卷十二 六淫門 (1)
1. 卷十二 六淫門
2. 風病源流(毒風論)
經曰:諸暴強直,支痛緛戾,裡急筋縮,皆屬於風。此厥陰風木,為肝膽之氣,乃臟氣所主之風也。若八方之風不正,則為邪氣,故中於人而為病,而其中人,有四時之勝氣而襲之者。如春勝長夏為木剋土,長夏勝冬為土剋水,以所勝入也。有隨時隨臟而為病者,以內氣不守,外邪得入也。
故春病在頭。善鼽衄;夏病在臟,善病胸脅;長夏病在脾,積風為寒,善洞泄寒中;秋病在肩背,暑汗不出,風襲腠膚,善風瘧;冬病在四肢,善脾厥。原其然者,人之精為真陰,為元氣之本。惟冬藏精則內實,雖夏之暑邪亦汗出而不得入。若冬不藏,又暑汗不出,閉藏疏泄之道俱失,則春溫、夏熱、秋瘧,隨時隨臟而病矣,此風邪所化之由也。然風入五臟,其症狀固各不同。
肺受風,多汗惡風,色皏然白,善咳短氣,晝猶與衛氣和而少差,暮則與陰入內而劇。診在眉上,白色。心受風,多汗惡風,善怒赫,色赤,風火相搏,木火交熾,神志昏亂故也。心病則舌本強,必言不快,其診在口。肝受風,多汗惡風,色微蒼。肝本為風,風反勝之,則內氣不勝,故多悲本氣動,又多怒,陰器病則妒陰。
妒陰者,時憎女子也。其診在目下。脾受風,多汗惡風,色微黃。土為風木所克,必身體怠惰,四肢不欲動。風勝土疏,必不化食。其診在鼻。腎受風,自汗惡風,面厖然浮腫,以邪入腎,挾水氣上升,故腫也。脊痛不能正立,以腎在其部也。炲氣見,以腎枯也。隱曲不利,以腎氣傷也。
其診在肌上。五臟受風不同,病由以異如此。然風之中人,治必當早,遲則五臟相傳,以至於死。如人初感風,毫毛直,皮膚閉而為熱,是時當汗,發之即已。即或痹不仁,腫痛,可湯熨火灸之。惟弗治,病遂入舍於肺,以自表入里,必先於肺,風寒閉於此而不行,故為肺痹,發咳而喘急也。
然此猶在可發之時,又弗治,即從所克而傳於肝,為肝痹,脅痛而出食也,猶可治也,又弗治,再從所克而傳於脾。風熱相乘而為脾痹,內則中熱煩心,外則肌體出黃。然此猶可藥之浴之,以解表裡之風熱也,又弗治,再從所克而傳於腎,為疝瘕。疝瘕者,聚氣而痛之名,少腹冤熱而痛,出白而煩熱也。
邪聚下焦,溲出白濁,以熱結不散,虧蝕真陰,如蠱之吸血,故名曰蠱(此濁病名,非蠱脹病名,非蠱脹病也)。然此猶可治也,又弗治,再從所克而傳於心,筋脈相引而急,病名曰瘈。以心主血脈,心病則血燥,筋脈相引,則手足攣掣,是以名瘈也。夫邪氣至心,其病已極,五臟氣皆息,能無死乎?此五臟相傳之次也。
有內傷而適與風邪會,因加而發者,此必嘗有所傷。或傷濕而留於分肉血脈;或墜跌打撲,惡血留而不去;或卒然喜怒不節,氣有所逆;或飲食失宜,內有所傷;或寒溫不時,腠理閉而衛氣不通。其開而冒露於風寒,則邪在前,風寒繼之。二者相值,則血氣凝結而為寒痹。其或因熱而汗出受風,雖非外感之邪風,邪氣因加而發,所謂合邪也。
白話文:
風病的來源(毒風論)
古籍記載,所有突然發作的肢體僵直、關節疼痛、腹痛腸絞痛、肌肉痙攣等症狀,都屬於風邪。這是厥陰風木之邪,是肝膽之氣,也就是臟腑之氣所導致的風邪。如果八方的風氣不正,就成了邪氣,因此會侵犯人體而致病。人體受邪侵犯的時間,往往與四季的盛氣有關。例如,春天木氣旺盛克制長夏的土氣,長夏的土氣旺盛克制冬天的水氣,都是以旺盛之氣入侵。有些疾病則會隨著季節和臟腑而發病,這是因為內氣不足,導致外邪入侵。
因此,春季的疾病多見於頭部,容易流鼻血;夏季的疾病多見於內臟,容易患胸脅疼痛;長夏的疾病多見於脾臟,積聚風寒導致腹瀉;秋季的疾病多見於肩背,暑熱之汗排不出,風邪侵犯肌膚,容易患風寒瘧疾;冬季的疾病多見於四肢,容易手腳厥冷。其原因是,人體的精氣是真陰,是元氣之本。只有冬天好好儲藏精氣,才能內部充實,即使夏天暑邪入侵,也能通過汗液排出體外而不致於侵入體內。如果冬天沒有好好儲藏精氣,又夏天汗液排不出,閉藏和疏泄的功能都喪失了,那麼春天溫邪、夏天暑邪、秋天瘧疾就會隨時隨地侵犯不同的臟腑,這就是風邪轉化的緣由。然而,風邪入五臟,其症狀各有不同。
肺受風邪,則多汗怕風,面色蒼白,容易咳嗽氣短,白天還能與衛氣協調而稍有好轉,晚上則陰氣內盛而病情加重,診斷可在眉毛上方看到白色。心受風邪,則多汗怕風,容易發怒面紅,面色紅赤,風火相搏,木火交熾,神志昏亂。心臟受病,則舌根強硬,說話不暢,診斷可在口部。肝受風邪,則多汗怕風,面色微青。肝主風,風邪反過來勝過肝氣,則內氣不足,因此容易悲傷肝氣活動過度,也容易發怒,生殖器疾病,則出現妒忌陰邪的情況。
妒忌陰邪是指經常憎恨婦女。診斷可在眼下。脾受風邪,則多汗怕風,面色微黃。土被風木所克,必然身體疲倦,四肢無力。風勝過土,則脾的運化功能失常,必消化不良。診斷可在鼻部。腎受風邪,則自汗怕風,面部浮腫,因為邪氣入腎,挾帶水氣上行,所以浮腫。腰痛不能直立,因為腎臟位於腰部。呼吸急促,是因為腎氣虛衰。小便不利,是因為腎氣受損。
診斷可在腰肌。五臟受風邪不同,病症也因此而異。然而,風邪侵犯人體,治療必須及早,延遲則五臟互相傳染,最終導致死亡。如果人剛開始感受風邪,毫毛豎立,皮膚閉塞而發熱,此時應該發汗,發汗後就能痊癒。即使出現肢體麻木、腫痛,也可以用湯藥、熨貼或灸法治療。如果不治療,病情就會侵入肺部,從體表進入內臟,必然首先侵犯肺臟,風寒閉阻於肺而不能通行,所以成為肺痹,出現咳嗽氣喘。
即使此時還可以發汗治療,如果不治療,就會依次傳給肝臟,形成肝痹,出現脅痛和食欲不振。但此時仍可治療,如果仍不治療,風邪就會再傳給脾臟。風熱相乘而形成脾痹,內則心煩心熱,外則肌體發黃。即使此時還可以藥物或沐浴治療,以解表裡風熱。如果仍不治療,風邪就會再傳給腎臟,形成疝氣。疝氣是指氣聚而疼痛的病症,少腹隱痛且發熱,小便渾濁且發熱。
邪氣聚集於下焦,小便排出白濁,由於熱邪凝聚不散,損傷真陰,如同蠱蟲吸血一樣,所以稱為蠱(這是指白濁病,不是指蠱脹病)。即使此時仍可治療,如果仍不治療,風邪就會再傳給心臟,筋脈相互牽引而痙攣,病症稱為瘈瘲。因為心臟主宰血脈,心臟病變則血液乾燥,筋脈牽引,則手足抽搐,所以稱為瘈瘲。邪氣到達心臟,病情已到極點,五臟之氣都衰竭,還能不死嗎?這就是五臟受邪傳染的順序。
如果內部受損,恰好又遇到風邪,就會加重病情而發作。這必然是先前受過損傷。或者濕邪留存在肌肉血脈;或者跌撲損傷,瘀血停滯不去;或者突然喜怒不節,導致氣逆;或者飲食失宜,內部受損;或者寒溫失調,腠理閉塞而衛氣不通。如果此時又冒風受寒,則外邪在前,風寒繼之。二者相遇,則血氣凝結而形成寒痹。或者因熱而汗出受風,雖然不是外感邪風,但邪氣加重而發病,這就是所謂的合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