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源流犀燭》~ 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(1)
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 (1)
1. 卷十一 奇經八脈門
2. 衝脈病源流
衝脈起於會陰,夾臍而行,直衝於上,為諸脈之衝要,故曰十二經脈之海。此與任脈主身前之陰。
經曰:衝脈為病,氣逆而裡急。又曰:上衝作躁熱。又曰:咳唾,手足厥逆,氣從少腹上衝胸咽,面翕然熱如醉,下流陰股,小便難持。又曰:暑月病甚,則傳腎肝為痿厥,四肢如火,或如冰,心煩。仲景曰:寒氣客脈不通,氣因鳴動應手,起關元,隨腹直上,疝瘕遺溺,脅支滿煩。
女子絕孕,動氣在上下左右,不可發汗與下。合此數條觀之,衝脈既為十二經之海,而下為血海,又與督脈為十二經之道路,及與任脈、陽明脈會於氣街,則督任二脈皆可謂之沖,故古人不分衝任督,而總名曰太衝。如經云:廣明之後,即為太衝是也。蓋太衝云者,以一身為精氣上升言之,不止為血海言之也。
然衝任督雖同起下極,畢竟三脈分行。故沖則獨主血海,而其所以主血海,以其為先天精氣之主,能上灌諸陽,下滲諸陰,以至足跗,故其治常在血海也。若陰陽和而精氣足,則陽和之精,升運於一身之間,自然無病;稍有不調,必逆而上僣。
而其為病,一曰寒逆,陽不足也,脈來中央實堅,徑至關,尺寸俱牢,直上直下,症見胸中寒,少腹痛,中滿暴脹,疝瘕,遺溺,脅支滿煩,女子絕孕(宜理中湯去白朮,或加肉桂)。一曰火逆,陰不足也,脈來陰陽俱盛,兩手脈浮之俱有陽,沉之俱有陰,症見咳唾,躁熱上搶心,眩僕,四肢如火,心煩,恍惚癡狂(宜加味補陰丸)。此等脈症,皆沖之病。
仲景以動氣在上下左右,俱不可發汗與下者,凡以沖氣逆,則陰精虛,陰精虛,則陽氣竭,故不可汗下也。況乎發汗與下,必右犯肺,左犯肝,上犯心,下犯腎,諸經皆受害矣。犯肺則奈何?汗之氣躁而逆,故衄渴,苦煩,氣隔,飲水即吐。下之津液內渴而不下,故咽燥鼻乾,頭眩心悸。
皆沖氣犯肺,肺受其害所見之症也(宜五苓散)。犯肝則奈何?汗之傷血而引肝上逆,故頭眩,汗不出,筋惕肉瞤。下之傷氣,故腹內拘急,食下動氣反劇,身雖有熱,臥則欲蜷。皆沖氣犯肝,肝受其害所見之症也(宜防風白朮牡蠣湯)。犯心則奈何?汗之氣逆上衝,正在心端。
下之掌握熱煩,身上浮冷,熱汗自泄,欲得水自灌。皆沖氣犯心,心受其害。且汗下則心液泄,故見如是等症也(宜甘李根湯)。犯腎則奈何?汗之必寒起,無汗,心中大煩,骨節苦疼,目暈惡寒,食則反吐,谷不能進。下之腹脹滿,卒起頭暈,食則清穀不化,心下痞。皆沖氣犯腎,腎受其害。
腎主五液,汗下則五液耗,故見如是等症也(宜大橘皮湯)。以是知沖不治則血海治,臍之上下左右皆無犯,而病自愈也。此則仲景之微旨,仲景之良法也。然其氣實起於少陰,發於厥陰,若三陰之開合失職,則本原之真水真火兩虛,而為患種種,必犯於沖。經言沖病傳肝腎而為痿厥者,三陰之患犯沖,則又不止於痿厥二症,為沖之自致矣。
白話文:
衝脈病源流
衝脈起始於會陰,沿著肚臍兩旁向上運行,直達上部,是所有經脈的要衝,所以稱為十二經脈之海。它與任脈一起主宰身體前部的陰經。
經書記載:衝脈生病,會出現氣逆、腹痛絞腸的情況。又說:衝脈病症向上衝擊,會表現為煩躁發熱。還說:會有咳嗽、吐痰、手腳厥冷等症狀,氣從下腹部向上衝擊胸咽,面部發熱像喝醉酒一樣,熱感向下蔓延到陰部大腿,小便難以控制。還說:夏季衝脈病症加重,則會傳給腎經和肝經,導致痿厥(肌肉萎縮和厥冷),四肢忽冷忽熱,心煩意亂。張仲景說:寒邪入侵經脈不通,氣機就會鳴動,按壓關元穴會有反應,氣從關元穴沿腹部直往上衝,會出現疝氣、腹部腫塊、尿失禁、脅肋部脹滿疼痛、煩悶等症狀。
女子不孕,氣機在身體上下左右都紊亂,不能發汗或瀉下。綜觀以上幾點,衝脈既是十二經脈之海,又是血海,又與督脈一起構成十二經脈的通道,並且與任脈、陽明脈在氣街會合,因此督脈和任脈也可以稱為衝脈,所以古人並不區分衝脈、任脈和督脈,而統稱為太衝。例如經書上說:「廣明之後,即為太衝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所謂太衝,是指一身精氣上升而言,並不僅僅指血海而言。
然而,衝脈、任脈、督脈雖然都起始於下腹部,但畢竟三脈運行路線不同。因此,衝脈獨主血海,它之所以主宰血海,是因為它是先天精氣的主宰,能夠向上滋養全身陽經,向下濡養全身陰經,直到足部,所以治療衝脈的常用穴位就在血海。如果陰陽調和,精氣充足,則陽氣溫煦的精氣就會運行於全身,自然不會生病;只要稍微有點不調,就會逆而上衝。
衝脈生病,一種是寒邪逆犯,陽氣不足,脈象在中央沉實堅硬,直達關脈,寸口脈和尺脈都沉實有力,直上直下,症狀表現為胸中寒冷,下腹部疼痛,腹部脹滿,疝氣、尿失禁、脅肋部脹滿疼痛、煩悶,女子不孕(宜用理中湯去白朮,或加肉桂)。另一種是火邪逆犯,陰精不足,脈象陰陽都盛,兩手脈浮取皆有陽氣,沉取皆有陰氣,症狀表現為咳嗽、吐痰,煩躁發熱向上衝擊心臟,頭暈眼花,四肢發熱,心煩意亂,神志恍惚,甚至精神錯亂(宜用加味補陰丸)。這些脈症都是衝脈生病的表現。
張仲景說,氣機在身體上下左右都紊亂,不能發汗或瀉下,是因為衝脈氣逆,則陰精虛損,陰精虛損,則陽氣衰竭,所以不能發汗或瀉下。況且,發汗或瀉下,必然會傷及肺、肝、心、腎等臟腑,諸經脈都會受到損害。傷及肺部會怎樣?發汗會使氣機躁動逆亂,因此出現鼻出血、口渴、煩悶、氣堵,喝水就吐。瀉下會導致津液虧損,而大便卻不能排出,因此出現咽喉乾燥、鼻乾、頭暈、心悸。
這些都是衝脈之氣犯肺,肺部受到損害所表現的症狀(宜用五苓散)。傷及肝部會怎樣?發汗會損傷血液,導致肝氣上逆,因此出現頭暈,汗出不暢,肌肉抽搐。瀉下會損傷元氣,因此出現腹部拘急疼痛,吃東西後反而加重病情,雖然身體發熱,但臥床時卻想蜷縮起來。這些都是衝脈之氣犯肝,肝部受到損害所表現的症狀(宜用防風白朮牡蠣湯)。傷及心部會怎樣?發汗會使氣機逆亂上衝,直達心臟。瀉下會導致心煩熱,身上浮腫寒冷,自汗淋漓,想喝水解渴。這些都是衝脈之氣犯心,心臟受到損害。而且,發汗瀉下會損傷心液,所以出現這些症狀(宜用甘李根湯)。傷及腎部會怎樣?發汗會導致寒邪內生,不出汗,心中煩悶,骨節疼痛,頭暈目眩,惡寒,吃東西就吐,食物不能消化吸收。瀉下會導致腹部脹滿,突然頭暈,吃東西後食物不能消化,心下痞滿。這些都是衝脈之氣犯腎,腎臟受到損害。
腎主五液,發汗瀉下會損耗五液,所以出現這些症狀(宜用大橘皮湯)。由此可知,如果衝脈不治,只要調治好血海,臍部上下左右都不再受邪犯,疾病就會自然痊癒。這就是張仲景的精妙之處,也是張仲景的良方。但是,衝脈的氣實際上起始於少陰經,發病於厥陰經,如果三陰經的開合失調,則本原的真水真火都會虛損,而導致各種疾病,最終都犯到衝脈。經書上說衝脈病會傳給肝腎而導致痿厥,這是三陰經的病邪犯衝,則不僅僅是痿厥兩種症狀,而是衝脈本身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