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天益

《衛生寶鑑》~ 卷二十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二 (4)

1. 風痰治驗

參政楊公七旬有二。宿有風疾。於至元戊辰春。忽病頭旅眼黑。目不見物。心神煩亂。兀兀欲吐、復不吐。心中如懊憹之狀。頭偏痛。微腫而赤色。腮頰亦赤色。足胻冷。命予治之。予料之。此少壯之時。喜飲酒。久積濕熱於內。風痰內作。上熱下寒。是陽不得交通。痞之象也。

經云。治熱以寒。雖良工不敢廢其繩墨。而更其道也。然而病有遠近。治有輕重。參政今年高氣弱。上焦雖盛。豈敢用寒涼之劑。損其脾胃。經云。熱則疾之。又云。高巔之上。射而取之。予以三稜針約二十餘處刺之。其血紫黑。如露珠之狀。少頃。頭目便覺清利。諸證悉減。

遂處方云。眼黑頭旋。虛風內作。非天麻不能除。天麻苗謂之定風草。此草獨不為風所搖。故以為君。頭偏痛者、乃少陽也。非柴胡、黃芩酒製不能治。黃連苦寒酒炒。以治上熱。又為因用。故以為臣。橘皮苦辛溫。炙甘草甘溫補中益氣為佐。生薑、半夏辛溫。能治風痰。茯苓甘平利小便。

導濕熱引而下行。故以為使。服之數服。邪氣平。生氣復而安矣。

【天麻半夏湯】,治風痰內作。胸膈不利。頭旋眼黑。兀兀欲吐。上熱下寒。不得安臥。

天麻,半夏(各一錢),橘皮(去白),柴胡(各七分),黃芩(酒製炒),甘草,白茯苓(去皮),前胡(各五分),黃連(三分。去須)

上九味㕮咀。都為一服。水二盞。生薑三片。煎至一盞。去渣。溫服。食後。忌酒面生冷物。

白話文:

【風痰治療經驗】

參政楊公年屆七十二歲,長期患有風濕病。在至元戊辰年的春天,他突然感到頭暈眼花,視力模糊,心神煩躁,想嘔吐卻又吐不出來,心裡有種悶悶不樂的感覺。他的頭部一側疼痛,微微腫脹且泛紅,臉頰也呈現紅色,小腿卻冰冷。他請我為他診治。

我分析病情,認為這是他在年輕力壯時,嗜好飲酒,導致體內長時間累積濕熱,風痰在體內發作,造成上半身熱下半身冷的現象,這是因為體內陽氣無法正常運行,產生了阻塞的症狀。

古籍中提到,治療熱症要用寒性藥物,即便是高明的醫生也不敢違背這一原則,改變治療方式。然而,疾病有遠近之分,治療需視情況輕重而定。楊公年事已高,氣力較弱,雖然上半身火熱,但我也不敢使用過於寒涼的藥物,以免傷害他的脾胃。古籍又說,熱症要快速治療,還提到,對於高處的病患,應從上方治療。因此,我使用三稜針在約二十多處進行針刺,流出來的血液顏色紫黑,像露珠一樣。不久,楊公的頭部和視力就覺得清爽許多,所有症狀都減輕了。

接著,我開立了藥方,認為他眼花頭暈,是因為體內風邪所致,除非使用天麻,否則無法根除。天麻的幼苗稱為定風草,這種草本植物在風中不會搖晃,因此被視為主要成分。對於他頭部一側的疼痛,這是少陽經的問題,除非使用柴胡和黃芩(經過酒處理)治療,否則無法解決。黃連苦寒,經過酒炒後可以治療上半身的熱症,這也是根據病因選擇的成分,因此被視為輔助成分。陳皮味道苦辛且溫暖,炙甘草味道甘甜且溫暖,可以補中益氣,作為佐料。薑和半夏味道辛溫,能治療風痰,茯苓味道甘淡且有利尿作用。

能引導濕熱向下排出,因此被視為調節成分。服用幾次後,邪氣得到平息,生命力恢復,病情穩定下來。

【天麻半夏湯】,用於治療體內風痰發作,胸膈不舒,頭暈眼花,想嘔吐,上半身熱下半身冷,無法安睡。

配方如下:天麻,半夏(各一錢),陳皮(去白),柴胡(各七分),黃芩(酒製炒),甘草,白茯苓(去皮),前胡(各五分),黃連(三分。去須)

將以上九種藥材切碎,混合在一起,作為一劑藥。加入兩杯水,再放入三片薑,煮至剩下一杯,去掉渣滓,溫熱服用。飯後服用,避免喝酒、吃生冷食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