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衛生寶鑑》~ 卷二十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一 (2)

1. 㕮咀藥類

天麻(氣平,味苦)。治頭風、諸風濕痹、四肢拘攣、小兒風癇驚氣,利腰膝,強筋骨。銼用。苗謂之定風草。

麻黃(氣溫,味苦)。發太陽少陰經汗。去蘆,鍘,微搗碎。煮三二沸,掠去上沫。不然,令人心煩。

荊芥穗(氣溫,味辛苦)。辟邪毒,利血脈,宣通五臟不足氣,能發汗,除勞冷。搗和醋,封毒腫。去枝,手搓碎用。

薄荷(氣溫,味苦辛)。能發汗,通關節,解勞乏。與薤相宜。新病人不可多食,令人虛汗不止。去枝莖及黃葉,搓碎用之。

熱浮長(氣之厚者,陽中之陽;氣厚則發熱。辛甘、溫熱是也)。

黑附子(氣熱,味大辛)。其性走而不守,亦能除腎中寒甚。白朮為佐,謂之朮附湯。除寒濕之聖藥,溫藥中少加之,通行諸經,引用藥也。及治經閉。慢火炮裂,鍘細用。

川烏頭(氣熱,味大辛)。療風痹、血痹、半身不遂。行經藥也。先以慢火炮裂,刮去皮臍,鍘細用。

肉桂(氣熱,味大辛)。補下焦相火不足,治沉寒痼冷之病,及表虛自汗。春夏為禁藥也。去皴,搗用。

桂枝(氣熱,味甘辛)。仲景《傷寒論》發汗用桂枝。桂枝者,乃桂條也,非身干也。取其輕薄而能發散。今又有一種柳桂,乃嫩小桂條也,尤宜入治上焦藥用也。以鍘碎用。

木香(氣熱,味辛苦)。除肺中滯氣。若療中下焦氣結滯,須用檳榔為使。廣州者佳。鍘細用。

丁香(氣溫,味辛)。溫脾胃,止霍亂,消痃癖,氣脹反胃,腹內冷痛,壯陽,暖腰膝,殺酒毒。搗細用。

白豆蔻(氣熱,味大辛)。蕩散肺中滯氣,主積冷氣,寬膈,止反胃吐逆,消穀,下氣,進食。去皮,搗細用。

草豆蔻(氣熱,味大辛)。治風寒邪客在於胃口上,善去脾胃客寒,令人心胃痛。麵裹煨熟,搗細用。

益智仁(氣熱,味大辛)。治脾胃中受寒邪,和中益氣,治多唾。於補中藥內兼用,不可多服。去皮,搗細用。

川椒(氣熱,味辛)。主邪氣,溫中,除寒痹,堅齒髮,明目,利五臟。凡用炒去汗及合口者,手搓細用。

縮砂仁(氣溫,味辛)。治脾胃氣結滯不散,主虛勞、冷瀉、心腹痛,下氣,消食。搗細用。

乾薑(氣熱,味大辛)。治沉寒痼冷,腎中無陽,脈氣欲絕。黑附子為引,用水同煎,姜附湯是也。亦治中焦有寒。水洗,慢火炮裂後,挫細用。

玄胡(氣溫,味辛)。破血,治氣。婦人月水不調、小腹痛,溫暖腰膝,破散癥瘕。搗細用。

乾生薑(氣溫,味辛)。主傷寒頭痛鼻塞、上氣痰嗽,止嘔吐。生薑同治,與半夏等分,治心下急痛。鍘用。

良薑(氣熱,味辛)。主胸中冷、霍亂、腰痛、反胃嘔食、轉筋、瀉利,下氣,消宿食。鍘細用。

吳茱萸(氣熱,味苦辛)。治塞在咽嗌、噎塞胸中。經言:「咽膈不通,食不下,食則嘔,令人口開目瞪。」寒邪所結,氣不得上下。此病不已,令人寒中,腹滿膨脹,下利寒氣。用之如神,諸藥不可代也。洗出苦味,曬乾搗用。

白話文:

[㕮咀藥類]

天麻(性平和,味苦) 能治療頭部風疾、各種風濕引起的麻痺,四肢的拘攣,小兒的風癇、驚嚇等症狀,對腰腿有益,能強健筋骨。使用時要切碎。它的苗又叫做「定風草」。

麻黃(性溫,味苦) 能發散太陽、少陰經的汗,使用時要去掉蘆頭,切碎後稍微搗一下,用水煮開兩三次後,把上面的泡沫撈掉,否則會使人心煩。

荊芥穗(性溫,味辛苦) 能驅除邪毒,疏通血脈,使五臟的不足之氣得以宣通,能發汗,消除疲勞和寒冷。搗碎後和醋調和,可以敷在毒瘡腫痛的地方。使用時要去掉枝梗,用手搓碎。

薄荷(性溫,味苦辛) 能發汗,疏通關節,解除疲勞,與薤搭配使用最好。剛生病的人不宜多吃,會導致虛汗不止。使用時要去掉枝梗和黃葉,搓碎。

熱浮長(氣的厚重者,陽中之陽,氣厚就會發熱,味辛甘,性溫熱)

黑附子(性熱,味大辛) 藥性走竄而不停滯,能去除腎中極度的寒冷,與白朮同用,稱作朮附湯,是去除寒濕的良藥。在溫藥中稍微加入一點,能通行全身經絡,可以引導其他藥力。也用於治療閉經。使用時用慢火烤裂,切細。

川烏頭(性熱,味大辛) 能治療風痹、血痹、半身不遂,是通行經絡的藥。使用時先用慢火烤裂,刮去皮和臍部,切細。

肉桂(性熱,味大辛) 能補下焦的相火不足,治療嚴重的寒冷疾病,以及表虛自汗。春夏是禁用藥。使用時要去掉粗糙的外皮,搗碎。

桂枝(性熱,味甘辛) 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用桂枝發汗。桂枝指的是桂樹的枝條,而不是樹幹,取其輕薄,能發散藥力。現在還有一種嫩小的桂枝,叫做柳桂,更適合用於治療上焦疾病的藥中。使用時要切碎。

木香(性熱,味辛苦) 能去除肺部的滯氣,如果要治療中下焦氣滯,需要與檳榔同用。廣州產的木香最好。使用時切細。

丁香(性溫,味辛) 能溫脾胃,止霍亂,消除痃癖,治療氣脹、反胃、腹內冷痛,能壯陽,溫暖腰膝,解酒毒。使用時搗細。

白豆蔻(性熱,味大辛) 能疏散肺部的滯氣,主治積冷之氣,使胸膈寬暢,止反胃吐逆,促進消化,降氣,增進食慾。使用時去掉外皮,搗細。

草豆蔻(性熱,味大辛) 能治療風寒邪氣停留在胃口上,善於去除脾胃的寒氣,能緩解心胃痛。使用時用麵包裹著煨熟,然後搗細。

益智仁(性熱,味大辛) 能治療脾胃受寒,調和中氣,益氣,治療多唾。可以和補中藥一起使用,但不宜多服。使用時去掉外皮,搗細。

川椒(性熱,味辛) 能驅除邪氣,溫中,去除寒濕引起的麻痺,使牙齒堅固,頭髮濃密,明目,對五臟有益。凡是使用,都要炒過,去掉出汗和合口的,用手搓細。

縮砂仁(性溫,味辛) 能治療脾胃氣滯不散,主治虛勞、冷瀉、心腹痛,能降氣、促進消化。使用時搗細。

乾薑(性熱,味大辛) 能治療嚴重的寒冷疾病,腎中陽氣不足,脈氣衰竭,與黑附子同用,用水一起煎煮,就是姜附湯。也能治療中焦寒冷。使用時先用水洗,用慢火烤裂後,挫細。

玄胡(性溫,味辛) 能破血、理氣,治療婦女月經不調、小腹痛,溫暖腰膝,破散腫塊。使用時搗細。

乾生薑(性溫,味辛) 能治療傷寒頭痛、鼻塞、上氣、痰嗽,止嘔吐。與生薑同用,和半夏等分,能治療心下急痛。使用時切細。

良薑(性熱,味辛) 能治療胸中寒冷、霍亂、腰痛、反胃嘔吐、轉筋、腹瀉、降氣,消除宿食。使用時切細。

吳茱萸(性熱,味苦辛) 能治療咽喉堵塞、胸中噎塞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咽膈不通,吃不下飯,吃則嘔吐,導致口開目瞪,這是寒邪凝結導致的,氣無法上下運行。這個病如果不治療,會讓人寒邪入中、腹脹膨滿、腹瀉寒氣。吳茱萸治療這個病效果非常好,其他藥物都不能代替。使用時要洗去苦味,曬乾後搗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