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衛生寶鑑》~ 卷十六 (6)
卷十六 (6)
1. 陰陽皆虛灸之所宜
至元己亥,廉臺王千戶年四十有五,領兵鎮漣水。此地卑濕,因勞役過度,飲食失節,至秋深,瘧痢並作,月餘不愈。飲食全減,形容羸瘦。乘馬轎以歸,時已仲冬,求予治之,具陳其由。診得脈弦細而微如蛛絲;身體沉重,手足寒逆,時復麻痹,皮膚痂疥,如癘風之狀,無力以動。
心腹痞滿,嘔逆不止。此皆寒濕為病,久淹,真氣衰弱,形氣不足,病氣亦不足,陰陽皆不足也。針經云:「陰陽皆虛,針所不為,灸之所宜。」內經曰:「損者益之,勞者溫之。」十劑云:「補可去弱,澀可去脫。」先以理中湯加附子,溫養脾胃,散寒濕;養臟湯加附子,固腸胃,止瀉痢。
仍灸諸穴以併除之。經云:「府會太倉,即中脘也。」先灸五七壯,以溫脾胃之氣,進美飲食。次灸氣海百壯,生髮元氣,滋榮百脈,充實肌肉。復灸足三里,腎之合也,三七壯,引陽氣下交陰分,亦助胃氣。後灸陽輔二七壯,接續陽氣,令足脛溫暖,散清濕之邪。迨月餘,病氣去。
漸平復。今累遷侍衛親軍都指揮使,精神不減壯年。
白話文:
在元朝至元己亥年,廉臺的王千戶,當時四十五歲,他率領士兵駐守在漣水。由於當地環境濕氣重,加上勞務工作過度,飲食沒有規律,到了秋天,他同時患上了瘧疾和痢疾,一個多月都未能康復,飲食量大減,身體消瘦,只能乘坐馬轎回家。當時已經是冬季中期,他找到我來治療,詳細地敘述了他的病情。我診斷發現他的脈象細弱如蛛絲,身體沉重,手腳冰涼,時常有麻木感,皮膚上長了像癩風一樣的痂疥,他連行動都顯得困難。
他心腹部感到悶脹,嘔吐不止,這些都是因為寒濕引起的疾病,長期未得到妥善治療,導致他的正氣衰弱,形氣和病氣都不足,體內陰陽兩虛。根據針灸經典記載,當陰陽兩虛時,針刺療法效果不佳,應採用艾灸治療。《內經》中提到,受損的應當補益,疲勞的應當溫暖。《十劑》中說,補益可以去除虛弱,因此我首先使用理中湯加上附子,溫養脾胃,驅散寒濕;再用養臟湯加上附子,鞏固腸胃,止住瀉痢。
同時,我還施灸於各個穴位,以全面清除病氣。根據經絡理論,府會穴位於太倉,即是中脘穴,我先在此處灸五到七壯,以溫養脾胃之氣,促進食慾。接著,在氣海穴灸一百壯,以生發元氣,滋養百脈,充實肌肉。再在足三里穴灸二十一壯,這是腎的合穴,能引導陽氣下達陰分,也能幫助胃氣。最後,在陽輔穴灸十四壯,接續陽氣,使小腿溫暖,散去清濕之邪。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,他的病氣逐漸消失。
如今,他已經晉升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,精神狀態與壯年時期相比,毫不遜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