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小學》~ 卷之五 (13)
卷之五 (13)
1. 傷寒汗吐下禁例略(三首集見傷寒論)
脈弦而細,雖頭疼。發熱只屬少陽經。法當下之,不可汗。汗則譫煩,悸不寧。上下左右,有動氣。如若發之,他病至。諸脈得數,微弱動。濡弱弦微,上下易。嗽極煩吐,似瘧形。有寒無熱,虛而慄。厥而脈緊,本少陰。不可汗,此諸病勢。咳而遺溲,諸厥逆。又有病之,微汗出。類中風熱,更頭疼。汗藥施之,恐增劇。
心中懊憹,自宜吐。太陽脈細,吐之誤。寸脈微浮,胸痞硬。氣上衝咽,吐可用。少陽中風,耳自聾。目赤心煩,吐不中。胸中實則,可越之。膈上有寒,越又禁。食留上脘,支厥冷。吐法施之,氣自順。中風痰實,猶可施。嘔吐咯血,吐還忌。此其大法,春所宜。中病則止,不盡劑。
陽虛陰盛,下勿用。外證未罷,猶為禁。太陽陽明,喘而滿。只可汗而,逆自定。下於汗後,脈浮者。此為施早,轉逆甚。結胸臟結,實可攻。臟結無熱,未可同。結胸煩躁,脈浮大。此其危殆,難所通。病先解表,後攻痞。攻之早者,協熱利。嘔多心滿,合面紅。諸病陽明,下不中。溏而不滿,勿大推。微和胃者,小承氣。
汗出溲行,下非閉。可下宜行,蜜道劑。里證赤澀,脈弦遲。勿以下之,為可治。諸虛脈弱,反寸關。四肢厥逆,攻亦難。動氣咽塞,下虛極。慎勿下攻,誠定式。 咽喉閉燥,莫發汗。淋家若治,同斯斷。瘡家發汗,瘡即愈。猶畏表虛,作痙變。汗多又發,必恍惚。亡血發之,自寒慄。榮氣微,或衄吐人,不可汗,此奪血證。陰陽俱虛,本不宜。陽盛陰虛,汗之忌。心之悸者,汗不須。津液和時,形自漬。太陽少陽病,合作。頭項強痛,或眩悶。時又結胸,心下痞。法刺大椎,汗卻未。
白話文:
[傷寒汗吐下禁例略(三首集見傷寒論)]
如果喉嚨乾燥堵塞,切記不要發汗治療。對於有頻繁尿意的人,同樣的判斷原則適用。若身上有傷口,發汗有助於傷口癒合,但要小心避免表層虛弱導致痙攣的變化。過度發汗會導致精神恍惚,失血後發汗可能引起寒顫。血氣不足或是容易流鼻血、嘔吐的人,不適合使用發汗療法來奪取血液。陰陽兩虛的狀況下,通常不適合發汗;陽氣過盛,陰氣不足,發汗也是禁忌。心悸的人不需要發汗。當體內的津液和諧,身體自然會恢復健康。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存在,可能出現頭頸僵硬疼痛或頭暈的症狀,有時候會有胸部不適,這種情況下,應刺擊大椎穴,但發汗可能並不會改善病情。
如果脈搏細弱且呈弦狀,即使有頭痛和發燒,也僅是少陽經的問題。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下法,而不是發汗。發汗會導致神智不清、心悸和煩躁。當身體各部位出現異常反應,如果使用發汗法,可能會引發其他疾病。脈象細弱,或上下部位的脈象有顯著差異,這些都是危險的徵兆。極度咳嗽,伴有煩躁和嘔吐,形似瘧疾,但只有寒冷無發熱,這屬於虛弱狀態,會引起寒顫。脈象緊繃,表示病情屬少陰,不應發汗。
如果咳嗽時有尿失禁,以及各種厥逆現象,或者輕微出汗,類似中風發熱並伴隨頭痛,使用發汗藥物可能會使病情加劇。
感到心中煩悶,可能需要嘔吐。但太陽病脈象細弱時,嘔吐可能是錯誤的選擇。若脈象在寸部微弱且浮動,胸部有脹滿感,氣上沖到咽喉,嘔吐可能是有效的治療方式。若少陽病患者出現耳聾,眼睛紅腫,心煩,嘔吐可能不會有效。如果胸中有實邪,可以嘗試越鞠丸。但如果隔膜上有寒氣,越鞠丸可能會被禁止使用。食物停留在上脘,造成肢體厥冷,嘔吐可能是有效的治療方式。對於中風痰濕實證,嘔吐可能是可行的治療方法。然而,嘔吐、咯血的情況下,嘔吐則需禁忌。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則,尤其在春季更適用。一旦病情有所好轉,就應停止治療,不必完全完成整個療程。
對於陽虛陰盛的病人,不建議使用下法。如果外在的病徵尚未消失,下法同樣不被允許。太陽病和陽明病的患者,如果有喘息和腹部脹滿的症狀,只可發汗,這樣逆轉的病情自然會穩定。在發汗後進行下法,如果脈象仍然浮動,這可能是治療過早,反而使病情惡化。結胸和臟結的實證可以使用攻法,但臟結無熱的狀況下,不能同等對待。結胸伴有煩躁,脈象浮大,這是極為危險的情況,很難找到治療的方法。應先解表後再攻擊痞證,如果太早攻擊,可能會協同熱利。嘔吐多次,心滿面紅的情況下,陽明病的下法可能不會有效。如果大便稀軟但腹部不脹,不應進行強烈的排泄,可以使用溫和調理胃部的小承氣湯。
如果汗出、尿行暢通,下法不是必須的,可以考慮使用蜂蜜等滑腸通便的藥物。對於裡證,如果尿液顏色深紅,尿液排出緩慢,脈象弦遲,不應使用下法來治療。如果脈象虛弱,並且寸關部的脈象異常,四肢厥逆,下法的攻擊也會非常困難。當動氣和咽塞現象嚴重,下法的使用必須非常謹慎,這是一個確定的原則。
2. 針法(一首以下並出針經)
先說平針法。含針口內溫。按揉令氣散。陷穴故教深。持針安穴上。令他嗽一聲。隨嗽歸天部。停針再至人部。再停歸地部。待氣候針沉。氣若不來至。指甲切其經。次提針向病。針退天地人。
先以揉按令其氣散。次掏穴定力。重此最好。右手持針。安於穴上。隨令患者嗽一聲。左右用針轉入天部。皮膚之間也。少時左右進至人部。肌肉之間也。再少時進至地部。筋骨之間也。凡穴當一寸許。如此作三次進之。大抵疼痛實瀉。麻痺虛補。經云。針法手如握虎。如待貴人。
凡取穴手指。前哲又有八法。彈而怒之。迎而奪之。使經氣腹滿。令邪氣散而正氣行也。循而捫之。隨而濟之。撫摩上下。見動脈之處。攝而按之。推而納之。以手指加力按所針之穴。使邪氣泄而易散。病者不知其針。爪而下之。切而散之。方寸既見。其穴端正。使針易入不瘥。
病人亦不知其痛。
補必隨經刺。令他吹氣頻。隨吹隨左轉。逐歸天地人。待氣停針久。三彈更熨溫。出針口吸氣。急急閉其門。瀉欲迎經取。吸則內其針。吸時須右轉。依次進天人。轉針仍復吸。依法要停針。出針吹出氣。搖動大其門。
凡出針不可猛出。必須作兩三次。徐徐轉而出之。則無血。若猛出者。必見血也。有暈針者。奪命穴救之。男左女右。取左不回。卻再取右。女亦然。此穴正在手膊上。側筋骨陷中。即是蝦蟆兒上邊也。從肩至肘。正在當中。凡刺之道。必須知禁忌。經云。毋刺渾渾之脈。熇熇之熱。
漉漉之汗。如大風大雨。嚴寒盛暑。卑濕煩躁。便黑吐血。暴然失聽。失明。失意。失便溺。失神。及七情五傷醉飽。皆不可刺。乘車馬遠來。亦候氣。血定。然後刺之。
白話文:
首先來談談標準的針灸手法。在施針前,應先將針頭置入口中暖熱,然後按揉針灸部位,讓該處的氣得以分散。在穴位較深的地方,我們會讓針深入一些。手持針具,準確地放在穴位上,然後請患者咳嗽一聲,隨著咳嗽的動作,針尖會進入到「天部」,也就是皮膚層。接著暫停一下,再讓針頭到達「人部」,即肌肉層。再次暫停,然後讓針頭深入到「地部」,也就是筋骨層。每一個穴位大約需深入一寸左右,這個過程要重複三次。一般來說,對於疼痛或實症,我們會採用瀉法;對於麻痹或虛症,則使用補法。古書上寫著,針灸時的手法應像握著虎一樣有力,等待貴客般耐心。
選擇穴位時,前輩們總結了八種方法。首先要讓患者感到穴位的緊繃感,然後引導其經絡中的氣流,讓經絡的氣充盈,邪氣散去,正氣運行。再來,順著經絡輕柔地按摩,找到脈動的位置,然後用力按壓,讓邪氣排出。接下來,用手指在針灸部位施加壓力,讓患者不易察覺針頭的存在,減少他們的痛感。
在補法的操作上,我們會跟隨經絡走向施針,讓患者連續吹氣。在吹氣的同時,針頭向左旋轉,依序通過「天、地、人」三個層面。等到氣流穩定,針頭停留一段時間後,再進行三次輕拍和溫熱的療法。拔針時,讓患者吸一口氣,迅速封住針孔,防止邪氣入侵。而在瀉法上,我們會在患者吸氣時,將針頭插入,向右旋轉,依序穿過「天、地、人」。在轉針過程中,患者仍需保持吸氣狀態,直到針頭停止旋轉,依照規定停留一段時間,最後吹氣,放鬆針孔。
拔針時,不能猛地一抽,應該分兩到三次,慢慢轉動抽出,這樣纔不會出血。如果猛地拔出,很可能導致出血。若是患者出現暈針的情況,我們會針刺「奪命穴」來急救,男性在左側,女性在右側。如果左側沒有反應,再試右側,女性也是同樣操作。這個穴位位於手臂上,靠近筋骨凹陷處,就在蛤蟆肉上方,從肩膀到肘部的正中央位置。在針灸治療中,我們必須瞭解一些禁忌。古籍提到,不能針刺渾濁的脈絡、高熱的部位,或是大量出汗的地方。在極端的天氣條件下,如大風大雨、極寒酷暑,以及潮濕煩躁的環境中,也不宜進行針灸。另外,如果患者出現黑便、吐血、突然聽力下降、視力模糊、意識不清、大小便失禁、精神恍惚,以及受到七情五傷、醉酒飽食的影響,都不得進行針灸。此外,對於長途跋涉後的患者,必須等待其血氣穩定後再進行針灸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