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四聖心源》~ 卷九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4)

1. 痔漏根原

痔漏者,手太陽之病也。手之三陽,自手走頭,足之三陽,自頭走足。手三陽之走頭者,清陽之上升也,足三陽之走足者,濁陰之下降也。足三陽病則上逆而不降,手三陽病則下陷而不升。

《素問·氣厥論》:小腸移熱於大腸,為慮瘕,為沉痔。五行之理,升極必降,降極必升,升則陰化為陽,降則陽化為陰。水本潤下,足少陰以癸水而化君火者,降極則升也,火本炎上,手太陽以丙火而化寒水者,升極則降也。手太陽病則丙火下陷,不上升而化寒水,是以小腸有熱。

五臟六腑,病則傳其所勝,以丙火而化庚金,是以移熱於大腸。魄門處大腸之末,丙火傳金,陷於至下之地,是以痔生於肛也。

然病在於二腸,而究其根原,實因於脾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:因而飽食,筋脈橫解,腸澼為痔。以過飽傷脾,脾氣困敗,不能消磨,水穀莫化,下趨二腸,而為泄利。泄則脾與二腸俱陷,丙火陷於肛門,此痔病所由生也。

氣統於肺,而肺氣之降者,胃土之右轉也,血藏於肝,而肝血之升者,脾土之左旋也。凡經絡臟腑之氣,皆受於肺,凡經絡臟腑之血,皆受於肝。戊土一降,而諸氣皆降,己土一升則諸血皆升,脾土濕陷,則肝木下鬱而血不上行,故脫失於大便。凝則為慮瘕,流則為沉痔。沉慮者,皆肝血之下陷,無二理也。

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:腎脈微澀,為不月、沉痔。血流於後,則為沉痔,血凝於前,則為不月,不月即慮瘕也。《金匱》:少陽有寒者,其人下重便血,有熱者,必痔。痔與下重便血,皆丙火之下陷火衰而陷者,則下重便血而不痔,火未衰而陷者,則下重便血而痔生。要之痔家熱在魄門,而脾與小腸,無不寒濕。

緣丙火不虛則不陷,陷則下熱而中寒。丙火上升而化寒水者,常也,下陷而不化寒水,是以生熱。陷而不升,故熱在魄門而不在腸胃也。

此病一成,凡遇中氣寒鬱,則火陷而痔發。無論其平日,即其痔發肛熱之時,皆其寒濕內作之會,而醫工不知也。經血陷流,習為熟路,歲久年深,時常滴漏,則為漏病,譬如器漏而水泄也。

茯苓石脂湯

茯苓(三錢),丹皮(三錢),桂枝(三錢),芍藥(四錢),甘草(二錢),乾薑(二錢,炒),赤石脂(三錢),升麻(一錢)

煎大半杯,溫服。

治痔漏腫痛下血。

肛熱加黃連,木燥加阿膠。

白話文:

痔漏這個病,是手太陽經脈的毛病。手部的三條陽經,從手走向頭;足部的三條陽經,從頭走向腳。手三陽經走到頭部,是清陽之氣上升;足三陽經走到腳部,是濁陰之氣下降。足三陽經有病,就會向上逆行而無法下降;手三陽經有病,就會向下陷落而無法上升。

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氣厥論》說:小腸的熱氣轉移到大腸,就會形成腹部腫塊或沉積性痔瘡。依照五行理論,上升到極點就一定會下降,下降到極點就一定會上升,上升時陰氣會轉化為陽氣,下降時陽氣會轉化為陰氣。水本性是向下流動的,足少陰腎經以癸水來轉化君火,是下降到極點就上升的表現;火本性是向上燃燒的,手太陽小腸經以丙火來轉化寒水,是上升到極點就下降的表現。手太陽經有病,丙火就會向下陷落,無法上升轉化為寒水,所以小腸才會有熱。

五臟六腑有病,會將病氣傳給它所能剋制的臟腑。因為丙火轉化為庚金,所以熱氣會轉移到大腸。魄門(肛門)位於大腸的末端,丙火傳到金,陷落在最下方的位置,所以痔瘡才會長在肛門。

然而,病雖然表現在大腸和小腸,追究它的根源,實際上是因為脾臟。 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說:因為吃得太飽,筋脈就會鬆弛,腸道不適,進而產生痔瘡。因為過飽會傷害脾臟,導致脾氣困頓衰敗,無法消化食物,水穀無法被轉化,向下流到大腸和小腸,就會造成腹瀉。腹瀉會讓脾臟和大腸小腸都向下陷落,丙火也跟著陷落到肛門,這就是痔瘡產生的原因。

氣由肺來統管,肺氣下降是胃土向右運轉的結果;血藏在肝臟,肝血上升是脾土向左運轉的結果。所有經絡臟腑的氣,都來自於肺;所有經絡臟腑的血,都來自於肝。戊土下降,所有氣都會跟著下降;己土上升,所有血都會跟著上升。如果脾土濕困而下陷,肝木就會鬱結而無法使血上升,因此血液會從大便中流失。血液凝結就會形成腹部腫塊,流動就會形成沉積性痔瘡。不論是腹部腫塊或是沉積性痔瘡,都是肝血下陷所造成,沒有其他原因。

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說:腎脈微弱澀滯,會導致月經不來或沉積性痔瘡。血流到後面,就會產生沉積性痔瘡;血凝結在前面,就會導致月經不來,也就是腹部腫塊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少陽經有寒氣的人,會有肛門下墜感和便血,有熱氣的人,一定會有痔瘡。痔瘡和肛門下墜感、便血,都是丙火下陷所造成的。火衰弱而陷落,就會出現肛門下墜感和便血,但不會產生痔瘡;火沒有衰弱而陷落,就會出現肛門下墜感、便血,並且產生痔瘡。總而言之,痔瘡患者的熱在肛門,而脾臟和小腸必定是寒濕的。

因為丙火不虛弱就不會陷落,一旦陷落,就會產生下熱而中寒的現象。丙火上升轉化為寒水,是正常的;如果下陷而無法轉化寒水,就會產生熱。因為陷落而無法上升,所以熱會累積在肛門,而不是腸胃。

這個病一旦形成,凡是遇到中氣寒冷鬱結,就會導致火陷落,痔瘡發作。不論平日或是在痔瘡發作肛門發熱時,都是體內寒濕之氣作祟,但醫生卻不了解這個道理。經血陷落流出,久而久之,就習以為常,長時間不斷滴漏,就會形成瘻病,就像容器破洞而漏水一樣。

茯苓石脂湯

茯苓(三錢)、丹皮(三錢)、桂枝(三錢)、芍藥(四錢)、甘草(二錢)、乾薑(二錢,炒)、赤石脂(三錢)、升麻(一錢)

將藥材加水煎煮成大半杯,溫服。

此方能治療痔瘻腫痛、下血。

如果肛門發熱,可以加黃連;如果腸道乾燥,可以加阿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