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四聖心源》~ 卷七 (4)
卷七 (4)
1. 黃疸根原
黃疸者,土濕而感風邪也。太陰濕土主令,以陽明戊土之燥,亦化而為太陰之濕。設使皮毛通暢,濕氣淫蒸,猶得外泄。一感風邪,衛氣閉闔,濕淫不得外達,脾土堙郁,遏其肝木。肝脾雙陷,水穀不消,穀氣瘀濁,化而為熱。瘀熱前行,下流膀胱,小便閉澀,水道不利。膀胱瘀熱,下無泄路,熏蒸淫泆,傳於周身,於是黃疸成焉。
其病起於濕土而成於風木,以黃為土色,而色司於木,木邪傳於濕土,則見黃色也。或傳於飲食,或傷於酒色,病因不同,總由於陽衰而土濕。濕在上者,陽鬱而為濕熱。濕在下者,陰鬱而為濕寒。乙木下陷而陽遏陰分,亦化為濕熱。甲木上逆而陰旺陽分,亦化為濕寒。視其本氣之衰旺,無一定也。
其遊溢於經絡,則散之於汗孔。其停瘀於膀胱,則泄之於水道。近在胸膈,則湧吐其腐敗。遠在腸胃,則推蕩其陳宿。酌其溫涼寒熱,四路滌清,則證有變狀而雅無遁所,凡諸疸病,莫不應手消除也。
白話文:
黃疸這種病,是因為體內濕氣過重又感受風邪所引起的。太陰濕土主導時令,即使是陽明燥土的特性,也會被轉化成太陰的濕氣。如果皮膚毛孔暢通,濕氣過多蒸騰,還能從體外排出。一旦感受風邪,衛氣閉塞,濕氣就無法向外發散,脾土就會被鬱結,阻礙肝木的疏泄。肝脾功能同時受損,水穀無法消化,穀氣變得渾濁,進而化為熱。瘀熱向下流動,進入膀胱,導致小便不暢,水道不利。膀胱瘀熱,又沒有其他排泄的途徑,就會向上熏蒸,傳遍全身,於是就形成了黃疸。
這個病的根源是濕土,而病況加重則是因為風木的影響。黃色是土的顏色,而顏色又是由木所主導,木的邪氣傳到濕土,就會顯現黃色。黃疸的形成,有的和飲食有關,有的和飲酒過度或性慾過盛有關,病因雖然不同,但總體來說都是因為陽氣衰弱,導致體內濕氣過重。濕氣停留在上方,會因為陽氣鬱結而形成濕熱。濕氣停留在下方,則會因為陰氣鬱結而形成濕寒。乙木下陷,陽氣被遏制在陰分,也會轉化為濕熱。甲木上逆,陰氣旺盛於陽分,也會轉化為濕寒。所以要根據自身體質的強弱來判斷,並沒有一定的規律。
濕氣如果遊走在經絡中,可以通過汗孔排出。如果停留在膀胱,可以通過水道排出。如果停留在胸膈,可以通過嘔吐來排出腐敗的物質。如果停留在腸胃,可以通過推蕩來排出陳舊的積滯。根據不同的情況,使用溫熱或寒涼的藥物,從這四條途徑來清除體內的邪氣,這樣病症就會變化,沒有辦法逃遁,各種黃疸病都能夠輕易地消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