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考證病源》~ 十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(33)
十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(33)
1. 察舌
津液如常,邪未入里。舌胎而滑,邪在半表半裡。黃苔而乾者,胃熱也,當下之。舌上黑刺裂破,並津枯而燥者,邪熱已極,腎水克心火也。急大下之,十可救六。至於舌上青黑,以手摸之無刺而潤者,陰寒也,急溫之。勿誤為熱也。
白話文:
【觀察舌象】
如果口中的津液正常,表示病邪尚未深入身體內部。若舌頭上有胎垢且滑潤,這顯示病邪處於半表半里的狀態,即疾病正處於初期向中期轉化的階段。
若舌苔呈現黃色且乾燥,這通常代表有胃熱的情況,治療時應考慮使用下法,即通便排熱的療法。
如果舌頭上出現黑色刺狀物並有裂痕,同時伴有津液乾枯和舌面乾燥,這表示病邪已經達到極度的熱盛狀態,且腎臟的陰冷能量正在抑制心臟的陽熱能量。這種情況需要緊急使用強烈的下法治療,可能有六成的機會可以挽救病情。
至於舌頭呈現青黑色,用手觸摸沒有粗糙的刺感而是濕潤,這代表體內有嚴重的陰寒,需要立即使用溫補的療法,千萬不要誤以為這是體內有熱的表現。
2. 察胸
胸痛滿,邪在裡也。已下而痛滿者,結胸也。
白話文:
【觀察胸部】
如果胸部有疼痛且感覺脹滿,這表示體內有異常。若是在下方也有同樣的疼痛及脹滿感,那就是胸膈部位產生了阻塞或積聚的情況,我們稱之為結胸。
3. 察腹
腹痛脹者邪在裡也,若脹不減,痛不止者,下之。脹時減,痛則綿綿,未可下也。
白話文:
【觀察腹部】
如果腹部有疼痛且脹的症狀,這表示病邪在身體內部。假如腹部脹痛的情況沒有改善,持續不減輕,這種情況需要進行通下的治療方式。然而,若腹部的脹感偶爾會減輕,疼痛又呈現持續性的,這時候就不適合使用通下的療法。
4. 察小腹
小腹繞臍硬痛,小便數而短,燥屎症也,宜承氣湯。小腹硬痛而小便自利,畜血症也,宜桃仁承氣湯。小腹脹滿,大便如常,此溺澀也,當利小便。
白話文:
【檢查小腹部】
如果小腹部在肚臍周圍有硬且疼痛的感覺,並且小便頻繁但量少,這可能是因為有乾燥的大便堵塞,適合服用承氣湯來治療。
若小腹部硬且疼痛,但是小便排泄正常無阻,這可能代表有血液積聚的情況,適合服用桃仁承氣湯。
若是小腹部有脹滿感,但是大便排泄正常,這可能是小便排出不暢造成的,應該要著重於促進小便的排泄。
5. 察身
身輕可轉側者易治,極重不能轉側者難治。頭重視身,天柱骨倒者,死。皮膚潤澤者,生。枯燥者,死。凡傷寒尋衣摸床,兩手撮空,此神去而昏亂也。
白話文:
[觀察身體狀況],如果病人身體還有力氣能自行翻身,那病情比較容易治療;但如果病重到完全無法自行翻身,則病情較難治療。若病人出現頭部異常沉重,且頸椎似乎失去支撐力的情況,這可能預示著生命危急。皮膚保持濕潤有光澤,是康復的徵兆;反之,如果皮膚乾燥無光澤,則可能預示病情嚴重。一般來說,若是得了風寒,病人會不自覺地拉扯衣物或牀單,雙手在空中抓握,這通常是精神狀態不佳、意識混亂的表現。
6. 傷寒補遺論
余搆傷寒諸書無遺餘力,自長沙公以至今日,不知幾千帙。蓋力索苦思而得其要也,變症難以枚舉,相傳不越六經。經症凡有多端而區分不越表裡,但明表裡則腑臟昭彰而汗下無誤,陰陽別白而溫清有主。高者越之,下者竭之,虛者益之,實者擊之,必先歲炁,毋伐天和。如經之在軸,萬舉而無一失也。
故不破萬卷,無以應無窮之變,稍執一言,適以資夭枉之端。如六經之傳變無常,安可拘六日之次乎。如一二日有里症,下之無疑。七八日有表症,汗之無惑。果挾內傷何妨速補,真知直中,便無與辛溫,此之謂以我用法。若守其常,是以法用我,何異於盲人之蹈火哉。且聖人言不盡意,舉一隅則三隅可反也。
如太陽為諸經之首,傳變居多,然傳無定體,乘虛即入,若經實者則不受傳也。故太陽水傳陽明土,陽明土傳少陽木,皆妻傳夫,謂之微邪。少陽木傳太陰土,太陰土傳少陰水,皆夫傳妻也,謂之賊邪。少陰水傳厥陰木,太陽水間傳少陽木,皆母傳子,謂之虛邪。太陽水越傳太陰土亦是微邪,又為誤下傳也。
太陽水傳少陰水,陰陽雙傳即兩感也。太陽水傳厥陰木亦是虛邪,又曰首尾傳也。太陽為首,厥陰為尾。厥者盡也,傳盡則邪解。如不解而再傳者,雖六經之症仍現,而治法不同矣。表者但與解肌,里者但與清熱。雖初傳失汗下者,至再傳亦無正汗正下之理,惟視正氣之虛實,邪氣之盛衰而為之變通耳。
至於傷寒傳足不傳手,嘗竊疑之。夫人身之氣血自平旦會於膻中,朝行於太陰肺經,以次分布諸經,所以一脈愆和則百脈皆病。然則傷寒但有足六經症者,何也。蓋傷寒者冬所感也。是時太陽少陰司令,故宜二經受病。少陽厥陰為風木之令亦受病者,蓋寒邪傷人必與風同類相求也。
陽明太陰土也,土無定位,無專氣,旺於四季之末,能終始萬物,四時之炁皆能傷之也。手之六經屬於火者,火得寒而可禦寒,邪不能傷之。屬於金者,金得寒而愈堅,寒邪不得傷之。若言傷足不傷手則可,以為傳足不傳手則不可也。但言傳經卻有傳至手經者,此事難知也。
曰太陽傷風,風為陽邪,陽邪傷衛,陰血自燥,熱畜膀胱,壬病遂傳於丙,丙丁兄妹由是傳心,心火蒸肺所以神昏也。宜梔子黃芩黃連湯。若脈在丙者,導赤散。脈在心者,瀉心湯。此膀胱傳丙,足傳手也,下傳上也,丙傳丁也,表傳裡也。壬傳丁者坎傳離也,腑傳臟也,此又仲景未發之旨。
故曰:聖人言不盡意。《易》曰:明於天地之道,察於民物之故,以前民用。又曰:引而伸之,觸類而長之。故惟深於《易》者,始可與言傷寒。
白話文:
我對於研究傷寒各類書籍,不遺餘力,從張仲景開始到現在,不知道讀了多少卷冊。經過苦苦思索,終於掌握了其中的精髓,雖然各種變化症狀難以一一列舉,但傳承下來的理論不會超出六經範疇。六經症狀雖然種類繁多,但區分不出表裡兩大類,只要明確了表裡,那麼腑臟的狀態就會清晰,治療時就不會錯用汗法或下法,陰陽辨別清楚,溫法和清法就有了依據。對於高於常態的病態,我們要讓它降下來;對於低於常態的,我們要提升它;虛弱的,要補充它;實證的,要消減它。在治療時,必須先考慮當年的季節氣候,不要違背自然的調和。
如果不深入研究大量醫學文獻,就無法應對無窮無盡的病症變化,如果僅僅堅持某一種觀點,那將會導致錯誤的治療方法。比如說,六經之間的傳變並沒有固定模式,怎麼可以拘泥於六日的順序呢?如果一二日出現裡證,就應該毫不猶豫地下手治療。如果七八日還有表證,就應該毫無疑惑地發汗。如果真的伴隨內傷,為什麼不能迅速補充呢?如果確定是直中證,就不需要使用辛溫藥物,這就是所謂的以我為中心的治療方法。如果固守常規,那就是被方法束縛,這樣和盲人闖火坑有什麼區別呢?
再說,聖人的言語不可能完全表達他們的想法,理解了一個方面,其它三個方面也能推知。比如太陽經作為眾經之首,傳變的情況最多,但傳變並沒有固定的模式,往往在身體虛弱時入侵。如果經絡本身健康,就不會受到影響。因此,太陽經的水傳到陽明經的土,陽明經的土傳到少陽經的木,這都是妻子傳給丈夫,稱為微邪。少陽經的木傳到太陰經的土,太陰經的土傳到少陰經的水,這都是丈夫傳給妻子,稱為賊邪。少陰經的水傳到厥陰經的木,太陽經的水間接傳到少陽經的木,這都是母親傳給兒子,稱為虛邪。太陽經的水直接傳到太陰經的土也是微邪,同時也是誤下傳的結果。
太陽經的水傳到少陰經的水,這是陰陽雙傳,即兩感。太陽經的水傳到厥陰經的木也是虛邪,又被稱為首尾傳。太陽經為首,厥陰經為尾。厥表示結束,傳遍後邪氣就會消散。如果邪氣不消散而再次傳播,即使六經的症狀仍然存在,但治療方法已經不同。表證只需解肌,裡證只需清熱。即使初次傳播時錯過了汗法或下法,到了再次傳播時,也不會再有正確的汗法或下法,只有根據正氣的虛實和邪氣的盛衰來調整治療方法。
至於說傷寒只傳到腳部,而不傳到手部,我曾經對此產生懷疑。人體的氣血從清晨開始聚在膻中,然後依次在太陰肺經等經絡中流動,所以一旦一條脈絡出問題,其它脈絡也會跟著生病。然而,為什麼傷寒只會影響腳部的六條經絡呢?因為傷寒是在冬天感染的。當時太陽和少陰在掌管,所以這兩個經絡容易受病。少陽和厥陰受到風木的影響,也容易受病,因為寒邪通常會尋找與它類似的風邪共同侵害人體。
陽明和太陰是土屬性,土沒有固定的位子,沒有專屬的氣,但在四季的末期旺盛,能終結和開始萬物,所以四季的氣都能傷害它。手部的六條經絡屬於火,火可以抵禦寒冷,邪氣無法傷害它。屬於金的,金在寒冷中會變得更堅固,寒邪無法傷害它。如果說傷害腳部而不傷害手部是可以的,但如果說只傳到腳部而不傳到手部就不對了。只說傳經,確實有傳到手部經絡的例子,這是很難理解的。
太陽經受到風邪的影響,風是陽邪,陽邪傷害衛氣,陰血自然乾燥,熱氣聚集在膀胱,於是壬病就傳到丙,丙丁兄妹因此傳心,心火蒸騰肺部,所以精神會混亂。應該服用梔子黃芩黃連湯。如果脈象在丙,應該使用導赤散。如果脈象在心,應該使用瀉心湯。這是膀胱傳到丙,腳傳到手,下面傳到上面,丙傳到丁,表傳到裡。壬傳到丁,是坎傳到離,腑傳到臟,這是張仲景未曾明確提出的理論。
所以說,聖人的言語無法完全表達他們的意思。《易經》說:明白天地的運行規律,觀察民生事物的本質,用來指導人民的生活。又說:引申和擴展,觸類旁通。所以只有深刻理解《易經》的人,才能真正理解傷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