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考證病源》~ 十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(26)

回本書目錄

十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(26)

1. 真中風

中風名狀頗多由,總是中虛邪外流。先將閉脫分明辨,莫把湯丸錯亂投。《內經》論風病,一曰偏枯,謂半身不遂;二曰風痱,謂身無疼痛,四肢不收;三曰風懿,謂奄忽不知人;四曰風痹,謂麻木不仁。又有中腑中臟中經之別。而河間主火,東垣主虛,丹溪主濕。三子又以類中風各立一家言,何名狀之多乎。

然《內經》曰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故知元氣充實,必無中風之患也。閉者,牙關緊閉,兩手握固是也。宜蘇合香丸、三生飲之類開之。若口開手撒,即是脫症,在法為不治。然大進參、耆、朮、附亦十救二三,若誤投蘇合香丸之類,即不可救矣。蓋斬關奪門之將,原為閉症,設若施之脫症,是人既入井而又下石矣。

故分閉脫二症,是中風大關鍵也。

中腑病邪惟在表,四肢攣痹惡風寒。更有六經形症顯,面加五色幾多般。有表汗之宜續命,六經加減貴詳看。過汗切須防衛損,隨機度量保痊安。此言中腑之症狀並治法也。風中於腑則在表,而病邪猶淺。凡四肢拘急,肌肉麻痹,體惡風寒皆表症也。

六經症者,一曰太陽經,頭疼身熱,脊強腹痛;二曰陽明經,目痛鼻乾不得臥;三曰少陽經,耳聾脅痛發寒熱,口苦而吐;四曰太陰經,腹滿自利咽乾;五曰少陰經,口乾舌燥;六曰厥陰經,煩滿而囊縮。五色者即其色可以知其病在何腑也。治表法在表宜汗,以續命湯為主,分別六經五色,而後為之加減。

雖曰宜汗而又不可過汗,恐損其衛氣耳。大抵中腑者病淺,如法施療可以保其痊安也。然中腑者多兼中臟,故合三陰三陽而六經並舉也。

中臟須知邪在裡,九竅多應閉不通。邪居骨髓深危困,絕症交臨命必終。里症法當三化下,虛實還宜仔細窮。過下每憂營血敗,呼吸存亡莫漫攻。此言中臟之症狀並治法也。中臟則在裡,而邪氣已深。九竅閉者唇緩失音,鼻塞耳聾目瞀,大小便秘結。其邪直中於骨髓,往往難治。

絕症者,口開心絕,手撒脾絕,眼合肝絕,聲如遺尿腎絕,聲如鼾睡肺絕,此為五絕。若五症不全見者,速於大補及灸臍下,亦有生者。若五症交臨則必不可救矣。潔古因中臟者多便溺阻塞,故立三化湯以為下劑,此惟元氣未壞者方可用之,虛者在所禁忌。若不可下而下,與可下而過下,皆使營血枯敗,遂不可救也。

血脈傷時中在經,外無表症六經形,內無九竅諸般滯,四肢不舉語難清,半在表而半在裡,汗下俱非治屬陰,惟有秦艽湯最好,補血榮筋又養神。此言中經絡之證狀並治法也。血脈受傷則中在經絡,外無中腑之表症,內無中臟之裡症,惟有四肢不舉,語言蹇澀而已,此為半表半裡,既非可汗,又非可下,治之之法但宜滋陰,潔古有秦艽湯專主補血榮筋,並可以養神也。

白話文:

標題:[真正的中風]

內容:中風的名稱和症狀繁多,歸根結底,都是因爲體內正氣虛弱,外邪得以入侵。首先應當分辨清楚閉證與脫證,不能胡亂使用藥湯或丸劑。《內經》描述的風病,一是偏枯,也就是半身不遂;二是風痱,指身體無疼痛感,四肢無法自主運動;三是風懿,指的是突然意識不清;四是風痹,指的是麻木沒有感覺。還有中腑、中髒、中經的區別。然而,河間派強調火熱,東垣派強調虛損,丹溪派強調溼邪。這三家學說各自針對類中風疾病,提出了自家觀點,爲什麼會有這麼多不同的名稱和症狀呢?

然而,《內經》中提到:“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”,所以知道元氣充足,必然不會遭受中風的困擾。閉證的表現爲牙關緊閉,雙手緊握。應該使用蘇合香丸、三生飲等藥物來打開閉塞。如果患者口開手鬆,就是脫症,按照醫學原則是無法治療的。但是,大量服用人參、黃芪、白朮、附子等補品,也有十分之二三的機會可以挽救。如果誤用蘇合香丸這類藥物,就無法救治了。因爲這類藥物是用於閉證的,如果用在脫證上,就好比一個人已經掉進井裏,你再往井裏扔石頭一樣。

因此,區分閉證和脫證,是中風治療中的關鍵。

中腑病症的邪氣只在體表,表現爲四肢痙攣麻痹,怕風畏寒。更有六經病症明顯,面部顏色變化多樣。對於表症,應考慮使用續命湯,對六經病症的加減治療需要詳細觀察。過度出汗必須防止衛氣損傷,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,確保病情康復。這裏說的是中腑病症的症狀和治療方法。當風邪侵襲腑臟時,病症還停留在體表,病邪程度較淺。凡是四肢僵硬,肌肉麻痹,身體怕風畏寒都屬於表症。

六經病症包括:太陽經,表現爲頭痛身熱,脊背僵硬腹痛;陽明經,表現爲眼痛鼻幹無法入睡;少陽經,表現爲耳聾脅痛,寒熱交替,口苦嘔吐;太陰經,表現爲腹脹腹瀉,咽喉乾燥;少陰經,表現爲口乾舌燥;厥陰經,表現爲煩躁不安,睾丸收縮。面部顏色變化,可以推斷病在哪個腑臟。治療表症,應以出汗爲主,以續命湯爲主,根據六經五色進行加減處理。

雖然說應出汗,但也不能過度出汗,以免損傷衛氣。總的來說,中腑病症較爲輕微,依法施治,可以確保病情康復。然而,中腑病症常常伴隨着中髒病症,所以要綜合考慮三陰三陽的六經並舉。

中髒病症需要了解邪氣已經在內部,九竅大多會閉塞不通。邪氣深入骨髓,病情嚴重且危險。絕症的出現,預示着生命即將終結。裏症的治療方法應當採用三化湯進行排泄,同時,還需要仔細辨別虛實。過度排泄可能導致營血衰敗,生死攸關,不能隨意進攻。這裏說的是中髒病症的症狀和治療方法。中髒病症發生在內部,邪氣已經深入。九竅閉塞表現爲口脣鬆弛,失去聲音,鼻塞耳聾,視力模糊,大小便閉結。邪氣直擊骨髓,往往難以治癒。

絕症的症狀包括:口開表示心臟衰竭,手撒表示脾臟衰竭,眼睛閉合表示肝臟衰竭,聲音如遺尿表示腎臟衰竭,聲音如鼾聲表示肺部衰竭,這被稱爲“五絕”。如果上述症狀不全部出現,迅速採取大補和灸臍下的方法,也可能有存活的機會。但如果“五絕”症狀全部出現,則無法救治。潔古認爲中髒病症多伴有大小便阻塞,因此創立了三化湯作爲排泄劑。這種療法只適用於元氣尚未完全破壞的病人,虛症病人應當避免使用。如果不應該排泄卻進行了排泄,或者應該排泄卻過度排泄,都會導致營血枯竭,無法救治。

血脈受傷時,病症出現在經絡,外部沒有中腑病症的表症,內部沒有中髒病症的裏症,只有四肢無法動彈,語言表達困難。這種情況是半表半里的狀態,既不適合出汗,也不適合排泄,治療方法應以滋陰爲主。潔古提出的秦艽湯專門用於補血榮筋,同時也能養神。這裏說的是中經絡病症的症狀和治療方法。當血脈受到傷害時,病症出現在經絡,外部沒有中腑病症的表症,內部沒有中髒病症的裏症,只有四肢無法動彈,語言表達困難。這種情況是半表半里的狀態,既不適合出汗,也不適合排泄,治療方法應以滋陰爲主,潔古提出的秦艽湯專門用於補血榮筋,並能養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