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震亨

《平治會萃》~ 卷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)

1. 痘瘡

分血虛氣虛補之:氣虛用人參、白朮,加解毒藥;血虛四物湯加解毒藥,酒炒芩、連,名解毒散。但見紅點,便忌升麻葛根湯,發得表虛也。吐瀉少食為裡虛,不吐瀉能食為實。裡實而補,則結癰腫。陷伏、倒靨、灰白為表虛,或用燒人屎。黑陷甚者,燒人屎。紅活綻凸,為表實,而復用表藥,則要潰爛不結痂。

二者俱見,為表裡俱虛。痘瘡或初出或未出時,人有患者,宜預服此藥,多者合少,重者合輕,方用絲瓜近蒂三寸,連瓜子皮燒灰存性,為末,砂糖拌吃,入硃砂末亦可。

解痘瘡毒藥:

絲瓜,升麻,酒芍藥,甘草(生用),糖球,黑豆,犀角,赤小豆

解痘瘡法,已出未出皆可用硃砂為末,以蜜水調服,多者可減,少者可無。

白話文:

【關於痘瘡】

在處理痘瘡時,需區分是因為血虛還是氣虛導致,再對症下藥。若是氣虛所引發,我們會使用人參和白朮,並輔以解毒藥物。若是由於血虛,則會採用四物湯,並加入解毒藥,像是酒炒黃芩、黃連,這款藥物被稱為解毒散。

一旦發現皮膚出現紅點,應避免服用升麻葛根湯,因為這可能會使表皮更虛弱。如果出現嘔吐、腹瀉以及食慾減退的情況,表示內臟虛弱;反之,若無嘔吐、腹瀉但食慾旺盛,則可能是實證。在內臟實證的情況下進行補養,可能會導致癰腫。痘瘡凹陷、倒伏、呈現灰白色,都是表皮虛弱的徵兆,有時會使用燒過的人類糞便治療。若痘瘡黑色且嚴重凹陷,同樣會使用燒過的人類糞便。痘瘡紅潤、凸起,代表表皮實證,若在此情況下仍使用表藥,可能會導致潰爛且不易結痂。

若兩種情形同時出現,代表表皮和內臟都處於虛弱狀態。在痘瘡剛冒出或尚未冒出時,若感到不適,建議提前服用特定藥物。藥量的多寡可依病情輕重調整,藥方如下:取三寸長的絲瓜(靠近瓜蒂部分),連同瓜子和外皮一起燒成灰,再研磨成粉末,與砂糖攪拌後食用,也可以加入硃砂粉末。

用來解痘瘡毒的藥物包括:絲瓜、升麻、酒炒芍藥、生甘草、糖球、黑豆、犀角、赤小豆。

無論痘瘡是否已經冒出,都可以服用硃砂粉末,用蜂蜜水調和後飲用,藥量可以根據病情輕重調整,病情較輕時甚至可以不服用。

2. 腹脹

蘿蔔子(蒸),紫蘇梗,陳皮,乾薑(各等分),甘草(減半),食減者加白朮煎服。

白話文:

【腹脹】

將蘿蔔籽蒸過後,與紫蘇梗、陳皮、乾薑各取等量,再取一半量的甘草,一同煎煮服用。如果食慾不佳,則可再加入白朮一同煎煮服用。

3. 夜啼

人參(一錢半),黃連(一錢半,薑汁炒),甘草(五分),竹葉(二十片)

上作三服,姜一片煎服之。

戴云:謂滿口生瘡者是也。江茶、粉草傅之。又方,苦參、黃丹、五倍子、青黛各等分傅之。

白話文:

【夜啼】

處方內容為:人參1.5錢,黃連1.5錢(需用薑汁炒過),甘草0.5錢,竹葉20片。

以上藥材可製作成三劑藥,每次服用時,加一片薑一同煎煮後服用。

戴氏說:這是指那些口腔內長滿瘡的情況。可以使用江茶和甘草粉敷在患部。另一個方法,則是將苦參、黃丹、五倍子、青黛以同等比例混合後敷在患部。

4. 脫囊腫大

戴云:脫囊者,陰囊腫大,墜下不收上之說。

木通,甘草,黃連,當歸,黃芩,煎服。

脫囊,紫蘇葉為末,水調傅上,荷葉裹之。

白話文:

戴雲提到的「脫囊」,是指陰囊出現腫脹肥大的情況,並且垂下無法自然回縮。

治療方法是使用木通、甘草、黃連、當歸和黃芩等藥材煎煮後服用。

對於脫囊的情況,可以將紫蘇葉研磨成粉末,用水調和後敷在患處,再用荷葉包裹起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