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芻言》~ 第二十七章 積聚
第二十七章 積聚
1. 第二十七章 積聚
積者,五臟所生,推之不移,屬陰;聚者,六腑所成,推之則移,屬陽。當辨新久虛實而治。
積聚,新病不虛,宜五積散;大實者,用備急丸,即大黃、乾薑、巴豆。
陰陽攻積丸:即平胃散加萹蓄、瞿麥、麥芽、川芎各五錢,沉香、木香各一錢五分,大黃二兩酒浸,為末。每服三錢,薑湯下。忌油膩、房事,藥須黃昏時服,勿食晚飯,大小便見惡物為度。下具加減法。
肝之積在左脅下,名肥氣,去蒼朮,加柴胡、鱉甲、青皮、莪朮。
肺之積在右脅下,名息賁,加白蔻、桑皮、鬱金。
心之積起臍上,至心下,大如臂,名伏梁,去蒼朮,加肉桂、黃連、石菖蒲、莪朮。
脾之積在胃脘,腹大如盤,名痞氣,原方不加減。
腎之積在臍下,發於少腹,上衝心而痛,名奔豚。去蒼朮、大黃、陳皮、麥芽、萹蓄,加茯苓四兩,桂、附、當歸、吳萸各五錢,川楝子、李根白皮(李根白皮:李樹的根皮。)各一兩,蜜丸。服四錢,淡鹽湯下。
凡熱積,加黃芩、黃連;寒積,加薑、桂、附子;酒積,加葛花;痰積,加半夏;水積,加桑白皮、赤小豆;血積,加桃仁、紅花;肉積,加阿魏、山楂;果積,加麝香、草果。
如久病虛人,不可逕用前藥。或先服補藥而後攻之;或攻藥去病之半,而即補之;或服攻藥二日,進補藥一劑。愈後必補脾胃收功,如六君子湯、附子理中湯。此二方,若臍下有動氣,去白朮加肉桂。
若服攻藥,大下積血,自汗不止,氣弱不能轉動,急進參附湯救其脫。貧人以當歸二錢,黃耆八錢,附子三錢代之。
白話文:
[第二十七章 積聚]
積聚病症是由於體內氣血瘀滯而形成,其中「積」是因五臟功能失調所產生,形狀固定且不易推移,屬於陰性;「聚」則是六腑運作失常所導致,形態較為鬆散,容易被推移,屬於陽性。治療時應分辨病症的新舊及虛實,再進行適當的療法。
對於新發病且體質未虛的人,適合使用五積散來治療;如果病情嚴重,可使用備急丸,主要成分為大黃、乾薑、巴豆。
有一種稱為「陰陽攻積丸」的藥方,是在平胃散基礎上添加萹蓄、瞿麥、麥芽、川芎各五錢,沉香、木香各一錢五分,以及兩兩的大黃浸泡於酒中製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以薑湯送服。服用期間需避免攝取油膩食物和房事,最好在黃昏時服藥,並省略晚餐,直到排泄物中出現異常物質為止。下方提供藥方的調整方法。
肝臟相關的積聚症多出現在左側肋骨下方,俗稱為「肥氣」,在治療時要去除蒼朮,並加入柴胡、鱉甲、青皮、莪朮。
肺部相關的積聚症多出現在右側肋骨下方,俗稱為「息賁」,在治療時應加入白蔻、桑皮、鬱金。
心臟相關的積聚症從肚臍上方延伸到心臟下方,形狀像手臂般粗大,俗稱為「伏梁」,治療時要去除蒼朮,並加入肉桂、黃連、石菖蒲、莪朮。
脾臟相關的積聚症多出現在胃部,腹部膨脹得像圓盤,俗稱為「痞氣」,此症狀的治療不需特別增減藥物。
腎臟相關的積聚症多出現在肚臍下方,從下腹部發出,向上衝擊心臟引起疼痛,俗稱為「奔豚」。治療時應去除蒼朮、大黃、陳皮、麥芽、萹蓄,並加入茯苓四兩,桂、附、當歸、吳萸各五錢,川楝子、李根白皮各一兩,製成蜜丸。每次服用四錢,以淡鹽湯送服。
對於熱性積聚,可加入黃芩、黃連;對於寒性積聚,可加入薑、桂、附子;對於因飲酒過量導致的積聚,可加入葛花;對於痰濕引起的積聚,可加入半夏;對於水分滯留造成的積聚,可加入桑白皮、赤小豆;對於血液凝結所致的積聚,可加入桃仁、紅花;對於肉類消化不良引起的積聚,可加入阿魏、山楂;對於水果消化不良導致的積聚,可加入麝香、草果。
對於長期患病且體質虛弱的人,不可直接使用上述藥物。可以先服用補藥再進行治療;或者在病情改善一半後開始補充;或者在服用兩天攻藥後,再服用一次補藥。病癒後必須補充脾胃的功能,例如六君子湯、附子理中湯。這兩種湯方,如果肚臍下方有動氣,應去除白朮並加入肉桂。
如果服用攻藥後,大量排出積血,並且自汗不止,感到極度疲憊無法活動,應立即服用參附湯以防止脫水。若經濟條件有限,可用二錢的當歸、八錢的黃耆、三錢的附子作為替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