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芻言》~ 第十四章,心腹痛 (1)
第十四章,心腹痛 (1)
1. 第十四章,心腹痛
心不可痛,皆胃脘痛耳。
氣痛,氣痛,脈沉澀,宜四七湯。
血痛,血痛痛如刀刺,或大便黑,宜失笑散:生蒲黃、五靈脂是也。
痰痛,痰痛脈滑咳嗽,或痛連脅下,用二陳湯為主,加瓜蔞、白芥子等;甚則礞石滾痰丸。
火痛,火痛脈數實,口渴面赤,身熱便秘,其痛或作或止,宜金鈴子、延胡、薑汁炒川連、炒吳萸、黑山梔、半夏、茯苓、淡芩等味。
冷痛,冷痛脈遲細,手足冷,其痛綿綿不休,宜附子理中湯,加當歸、肉桂、吳萸。
虛痛,虛痛心下悸而痛,脈虛細澀,喜按,得食少安,二便清利,宜歸脾湯加石菖蒲;或當歸肉桂建中湯,或黃耆建中湯加吳萸、川椒。
注痛,注痛者感陰氣或異氣而痛。語言錯亂,其脈乍大乍小,兩手之脈若出兩人,宜平胃散加藿香、石菖蒲、麝香少許;或送下蘇合香丸,以辟邪魅陰氣。
蟲痛,蟲痛脈平,其痛忽來忽去,聞肥甘之味更痛,按摩少止,唇紅,舌上有白花點者,宜附子理中湯加川連、烏梅、川椒、黃柏、肉桂、當歸;或烏梅丸。
食痛,食痛脈實滑,噯腐吞酸,惡食腹脹,其痛或有一條扛起,宜平胃散加穀麥芽、山楂、半夏、萊菔子;如初起食在膈間,即以指探吐之;如腹脹滿拒按,大便不通,宜承氣湯加消導藥下之。
以上九痛流傳己久,不可不知。而高士宗(高士宗:高世拭,字士宗,清代醫家。)《醫學真傳》分各部用藥,其法甚捷,茲錄於下。
心包絡痛,當心口而痛,乃心包絡痛,非真心痛也。宜紫蘇、細辛、香附、延胡、陳皮、甘草、川桂枝、木通、當歸,即香蘇飲合當歸四逆湯法也。
胸痹痛,心之上胸膈痛,即胸痹痛也,宜瓜蔞、川貝、薤白、肉豆蔻、百合湯煎(即百合、烏梅二味)。
胸膺痛,胸膈下兩乳中間名胸膺也。胸膺痛,乃肝血內虛。宜丹參、當歸、白芍、紅花、川斷、檀香、砂仁等,即丹參飲加味也。
中脘痛,胸膺之下,即為中脘。中脘痛,手不可近,寒痰積氣為多。實者宜五積散;虛者宜加味香蘇飲:如紫蘇、橘皮、半夏、吳萸、桂枝、當歸、白芍、香附、木通、甘草、生薑等。
脘下痛,中脘之下,時痛時止,乃中虛而胃氣不和。若已服破氣消伐之藥,便宜溫補。但以手按之,痛稍止者,此中虛有寒之驗也。宜香砂六君子湯加乾薑,或合入黃耆建中湯。
乳下兩旁痛,乳下兩旁胸骨盡處痛者,乃少陽樞機不利也,宜逍遙散加生薑。
大腹痛,大腹者,乃太陰脾土也。如痛在內而緩,中土虛寒也,宜理中湯倍人參;若痛兼內外而急,脾絡不通也。理中湯倍乾薑,不應加肉桂。
臍旁痛,臍旁左右痛者,乃衝脈病也,當用血分之藥,若用氣藥無益也。宜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、生薑。又四物湯去地黃,加肉桂、黃耆、生薑、甘草、紅花。
白話文:
第十四章,心腹痛
心痛大多不是心臟本身的問題,而是胃脘疼痛。
氣痛: 脈象沉澀,宜用四七湯。
血痛: 疼痛如刀刺,或大便黑色,宜用失笑散(生蒲黃、五靈脂)。
痰痛: 脈象滑數,伴有咳嗽,疼痛可能延伸到脅下,以二陳湯為主,加瓜蔞、白芥子等;嚴重者用礞石滾痰丸。
火痛: 脈象數而有力,口渴面紅,身熱便秘,疼痛時作時止,宜用金鈴子、延胡索、薑汁炒川連、炒吳萸、黑山梔、半夏、茯苓、淡黃芩等。
冷痛: 脈象遲細,手足冰冷,疼痛綿綿不絕,宜用附子理中湯,加當歸、肉桂、吳萸。
虛痛: 心下悸動而痛,脈象虛弱細澀,按壓後疼痛減輕,進食後稍有好轉,二便通暢,宜用歸脾湯加石菖蒲;或用當歸肉桂建中湯,或黃耆建中湯加吳萸、川椒。
注痛: 因受陰邪或異氣侵襲而引起的疼痛,伴有語言錯亂,脈象時大時小,兩手脈象似兩人,宜用平胃散加藿香、石菖蒲、少量麝香;或服用蘇合香丸,以驅除邪魅陰氣。
蟲痛: 脈象平和,疼痛忽來忽去,聞到肥甘之味疼痛加劇,按摩後稍有緩解,嘴唇紅潤,舌苔上有白色斑點,宜用附子理中湯加川連、烏梅、川椒、黃柏、肉桂、當歸;或用烏梅丸。
食痛: 脈象實而滑利,噯氣、反胃、吞酸、惡心、腹脹,疼痛可能像一條線一樣向上延伸,宜用平胃散加穀麥芽、山楂、半夏、萊菔子;如果剛開始食物停滯在膈間,可以用手指探入催吐;如果腹脹滿拒按,大便不通,宜用承氣湯加消導藥物。
以上九種疼痛的辨證方法流傳已久,不可不知。高士宗《醫學真傳》中對各部位疼痛的用藥方法做了詳細闡述,方法簡捷有效,茲錄於下:
心包絡痛: 疼痛位於心口部位,是心包絡受損,而非真心臟疼痛。宜用紫蘇、細辛、香附、延胡索、陳皮、甘草、川桂枝、木通、當歸,相當於香蘇飲合當歸四逆湯。
胸痹痛: 疼痛位於心臟上方、胸膈部位,即胸痹痛,宜用瓜蔞、川貝母、薤白、肉豆蔻、百合煎湯(即百合、烏梅二味)。
胸膺痛: 疼痛位於胸膈下兩乳之間(胸膺部位),因肝血內虛所致。宜用丹參、當歸、白芍、紅花、川斷、檀香、砂仁等,相當於丹參飲加味。
中脘痛: 疼痛位於胸膺之下(中脘部位),手不能觸碰,多因寒痰積氣所致。實證宜用五積散;虛證宜用加味香蘇飲(如紫蘇、橘皮、半夏、吳萸、桂枝、當歸、白芍、香附、木通、甘草、生薑等)。
脘下痛: 疼痛位於中脘之下,時痛時止,因中氣虛弱,胃氣失和所致。如果已經服用過破氣消導的藥物,則應改用溫補藥物。如果按壓後疼痛減輕,則說明是中虛有寒。宜用香砂六君子湯加乾薑,或配合黃耆建中湯。
乳下兩旁痛: 疼痛位於乳房下方、胸骨盡頭兩側,因少陽經氣機不利所致,宜用逍遙散加生薑。
大腹痛: 大腹疼痛,指腹部疼痛,屬脾土受損。如果疼痛緩慢而位於內部,是中土虛寒,宜用理中湯加倍人參;如果疼痛劇烈且內外均痛,是脾絡不通,宜用理中湯加倍乾薑,不宜加肉桂。
臍旁痛: 疼痛位於肚臍左右兩側,是衝脈病變,應使用活血的藥物,氣藥無效。宜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、生薑;或四物湯去地黃,加肉桂、黃耆、生薑、甘草、紅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