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治彙補》~ 卷之八 (9)
卷之八 (9)
1. 便血
大意
結陰者。便血一升。再結二升。三結三升。(內經)蓋因邪犯五臟。內傷三陰。或循經之陽血。阻結不和。漏泄於外。或居絡之陰血。著留不運。僻裂而出。(準繩)
內因
皆由七情六淫。飲食不節。起居不時。或坐臥濕地。或醉飽行房。或生冷停寒。或酒面積熱。觸動臟腑。以致榮血失道。滲入大腸。(入門)
外候
純下清血者。風也。色如煙塵者。濕也。色黯者。寒也。鮮紅者。熱也。糟粕相混者。食積也。遇勞頻發者。內傷元氣也。後重便減者。濕毒蘊滯也。後重便增者。脾元下陷也。跌傷便黑者。瘀也。先吐後便者。順也。(匯補)
糞前糞後
先血後便。此近血。也由手陽明隨經入腸滲透而出也。先便後血。此遠血也。由足陽明隨經入胃。淫溢而下也。(準繩)
挾寒挾熱
富貴之人。酒色厚味。藜藿之人。勞役憂思。均致熱積於中。風生於內。血溢流走。盡屬於熱。惟病久真氣漸虛。或過服涼藥。脾胃傷損。然後可用溫補。(原病式)
脈法
尺脈芤澀。關脈微緩。俱為便血。脈小留連者生。數疾浮大者死。右關沉緊。是飲食傷脾。不能攝血而下走也。右寸浮洪。是積熱肺經。下傳大腸而便血也。(匯補)
治法
大要初起當清解腸胃之濕熱。久則調和中焦之氣血。服涼藥不愈者。必佐以辛味。服辛味不愈者。必治以溫中。(醫統)下陷既久。升提可用。(匯補)益精氣血氣。皆生於穀氣。胃氣一復。血自循軌。(入門)
用藥
主以四物湯。風加荊芥、防風。濕加蒼朮、秦艽。熱加槐角、芩、連。寒加木香、乾薑。氣加香附、枳殼。瘀加桃仁、韭汁。久虛者。加參、耆、朮、草。下陷者。加升麻、柴胡。虛熱者。加阿膠、生地。虛寒者。加附子、炮姜。古方。陰結用平胃地榆湯。(匯補)
【附腸風】
腸風者。自外感而得。邪氣內客。隨感隨見。(戴氏)屬足陽明經。(卮言)或外風從腸胃經絡而入客。或內風因肝木過旺而下乘。故曰腸風。風有以動之也。外症腹中有痛。所下清血純血。當先解腸胃之風邪。次分內外以調理。內風用胃風湯。外風用槐角丸。(準繩)
【附臟毒】
臟毒者。自內傷而得。蘊積毒氣。血色濁黯。久而始見。(戴氏)屬大腸經積熱。久而生濕。濕從而下流也。(卮言)外症腹內略疼。濁血兼膿。或肛門腫脹。或腸頭突出。或大便難通。先以拔毒疏利之劑。逐出惡血。然後以涼血祛風之劑。兼助胃氣。(準繩)二黃柏葉主之。或用乾柿燒灰。每朝米飲調下。以其能消宿血。解熱毒。且健脾斂肺故也。(匯補)
【附腸癖】
腸癖者。原因胃風飧泄。久則濕熱成癖。注於大腸。傳於少陰。名曰腸癖。俗呼血箭。因其便血唧出。有似於箭也。又有如節。四散漏下。(入門)有恆發於長夏者。因濕熱令行。客氣盛而主氣弱。故腸癖之病甚也。宜升陽防風湯。加炒柏、酒芩、當歸、陳皮主之。(準繩)
白話文:
便血
便血的成因很多,古籍記載,便血量與病程相關,可能一次排出1升,病情加重則可能排出2升、3升不等。其根本原因是外邪侵犯五臟,損傷陰氣,導致陽氣循經絡運行受阻,陰血淤積,最終血液外洩;也可能是陰血停滯不流,破裂而出。
內在原因主要由於情志不遂(七情)、房事過度(六淫)、飲食不節、起居失常等。例如久坐潮濕之地,飽食後性交,食用生冷寒涼食物,飲酒過量又吃辛辣食物,都可能刺激臟腑,導致血液運行失常,滲入大腸而致便血。
便血的外在表現:排出純淨的鮮血是風邪;血色如煙塵是濕邪;血色暗淡是寒邪;血色鮮紅是熱邪;血中混雜食物殘渣是食積;勞累後便血加重是元氣受損;便後裡急後重且大便減少是濕毒阻滯;便後裡急後重且大便增多是脾氣下陷;跌傷後便血色黑是瘀血;先嘔吐後便血是氣機順暢。
便血發生在排便之前還是之後,也有不同的意義:血先於大便排出,稱為近血,是手陽明大腸經的血液滲漏;大便先排出,血隨後而出,稱為遠血,是足陽明胃經的血液溢出。
便血的寒熱虛實:富貴之人因縱慾飲食,貧苦之人因勞累思慮,都可能導致體內積熱,內生風邪,血液外溢,多屬熱證。但久病則真氣耗損,或濫用寒涼藥物傷及脾胃,則需溫補。
脈象診斷:尺脈空虛澀滯,關脈微弱緩慢,都是便血的脈象。脈象細小而遲緩者可治癒;脈象數快、浮大者預後不良。右關脈沉緊,說明脾胃受損,不能攝血;右寸脈浮洪,說明肺經積熱,向下傳至大腸而致便血。
治療方法:便血初期應清熱利濕,久病則需調和中焦氣血。若服用寒涼藥物無效,則需加用辛溫藥;若辛溫藥無效,則需溫補脾胃。久病脾腎下陷者,需升提中氣。總而言之,要益氣養血,而氣血皆源於飲食,胃氣恢復,則血液自然循行正常。
用藥原則:主方為四物湯,並根據具體情況加減:風邪加荊芥、防風;濕邪加蒼朮、秦艽;熱邪加槐角、黃芩、黃連;寒邪加木香、乾薑;氣滯加香附、枳殼;瘀血加桃仁、韭汁;氣血虧虛者加人參、黃芪、白朮、白茅根;脾腎下陷者加升麻、柴胡;陰虛火旺者加阿膠、生地黃;陽虛寒凝者加附子、炮薑。古方中,陰血凝結者可用平胃散加地榆湯。
腸風:腸風由外感風邪引起,邪氣入侵腸胃經絡,或因肝氣過旺,導致風邪客於腸胃。症狀是腹痛,排出純淨的鮮血。治療先解腸胃風邪,再根據內外風寒濕熱辨證施治,內風用胃風湯,外風用槐角丸。
臟毒:臟毒由內傷引起,毒邪積聚,血色晦暗。症狀是腹痛,排出混濁的血液和膿血,肛門腫脹,腸頭脫出,或大便不通。治療先用拔毒通利之劑排出惡血,再用涼血祛風藥,並兼顧益氣。二黃湯(黃連、黃柏)加減,或用乾柿燒灰,米湯調服,以消宿血,解熱毒,健脾斂肺。
腸癖:腸癖由胃風、飧泄引起,久則濕熱形成癖證,侵犯大腸和小腸。症狀是便血如箭,或成塊狀出血。多發於長夏,濕熱之邪盛行,宜用升陽防風湯加炒柏子仁、酒黃芩、當歸、陳皮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