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治彙補》~ 卷之八 (7)
卷之八 (7)
1. 痢疾
用藥
主以保和丸。赤痢。加川芎、當歸。白痢。加蒼朮。腹痛。加當歸、芍藥。後重。倍檳榔、枳殼。小水赤澀。加茯苓、木通。肛門熱痛。加大黃、朴硝。此通導之法。凡實熱者用之。若赤痢久而血虛者。四物湯。加阿膠、陳皮、白朮、甘草。白痢久而氣虛者。四君子湯。加黃耆、扁豆、木香、砂仁。
痢久而後重不去。此元氣下陷。補中益氣湯。痢久而積滯不化。為脾氣不運。六君子湯。中焦寒者。理中湯。下焦虛者。四神丸。此溫補之法。凡虛寒者用之。若血瘀痢者。用當歸、桃仁、赤芍、枳殼、甘草、黃芩、香附、陳皮、肉桂。若食積痢者。用化滯湯。加山楂、枳殼、木香、砂仁。
此疏利之法。凡內傷氣食者宜之。若時疫痢者。用防風湯。加羌活、白芷、柴胡、川芎。此發散之例。凡外感風寒者用之。若噤口痢者。香連丸。同石蓮肉、竹茹、枇杷葉、蒼朮。徐徐呷下。此清解之例。凡虛熱者宜之。若穢盡氣虛。用芍藥湯。加參、耆、苓、朮、訶黎、粟殼、烏梅、肉果、香椿皮。
此兜澀之劑。凡滑脫者宜之。若陽邪陷入陰中。脈沉數有力。肌膚晦黑者。初則升散。用人參敗毒散。後則升補。用補中益氣湯。服藥時外宜坐殿肛門。努力忍便。直待藥勢已行。皮間汗潤而止。務使內陷之邪。提之轉從表出。所以挽其不趨之勢也。凡初痢腹痛。不可驟用參朮。
雖胃氣虛弱。亦當禁之。
痢疾選方
保和丸(方見傷食),理中湯(方見中寒)
芍藥湯,治下痢膿血。裡急後重諸症。
芍藥(二兩),當歸,黃連,黃芩(各半兩),大黃(三錢),肉桂(二錢五分),檳榔,甘草(各三錢),木香(一錢)
每服五錢。水煎。加枳殼。名導氣湯。
化滯湯,治下痢因於食積氣滯者。
青皮,陳皮,厚朴,枳實,黃芩,黃連,當歸,芍藥(各二錢),木香(五分),檳榔(八分),滑石(三分),甘草(四分)
加味平胃散,治下痢因於濕蒸熱鬱者。
蒼朮,陳皮,甘草,黃芩,黃連,檳榔,茯苓,木香,澤瀉,木通
加味防風湯,治下痢困於風邪時疫者。必有表症。乃可用之。
麻黃,防風,蒼朮,川芎,藁本,羌活,白芷,桔梗,芍藥,甘草
香連丸(直指),統治痢疾初起。乃和平之劑。
黃連(十兩),木香(四兩)
末之。醋糊丸。淡薑湯下。(隨症加入)
芩術湯,統治痢疾積去調理之劑。
白朮(一兩),黃芩(七錢),甘草(三錢)
每服三錢。水煎。
黃芩湯。
黃芩(二錢),芍藥(一錢半),甘草(五分)
真人養臟湯(和劑),治痢久脾腎俱虛。腸胃不固。經年不愈者。
人參,白朮,當歸(各六錢),白芍,木香(各一兩六錢),甘草,肉桂(各八錢),肉果(半兩),粟殼(蜜炙三兩半),訶子(一兩二錢)
白話文:
痢疾用藥
主要的用藥是保和丸。如果是紅色痢疾,要加入川芎和當歸;如果是白色痢疾,要加入蒼朮。腹痛的話,要加入當歸和芍藥。如果裡急後重(想大便卻大不出來),要加倍檳榔和枳殼的用量。小便赤澀(小便困難且顏色紅)的話,要加入茯苓和木通。肛門熱痛的話,要加大黃和朴硝。這些是屬於通導的方法,適用於實熱型的痢疾。如果紅色痢疾持續很久,導致血虛,要用四物湯,並加入阿膠、陳皮、白朮和甘草。如果白色痢疾持續很久,導致氣虛,要用四君子湯,並加入黃耆、扁豆、木香和砂仁。
痢疾久了,如果裡急後重持續,這是因為元氣下陷,需要用補中益氣湯。如果痢疾久了,積滯(腸胃內的廢物)無法化解,這是因為脾氣不運行,需要用六君子湯。如果中焦(腹部中段)有寒,要用理中湯;如果下焦(腹部下段)虛弱,要用四神丸。這些屬於溫補的方法,適用於虛寒型的痢疾。如果是因為血瘀引起的痢疾,要用當歸、桃仁、赤芍、枳殼、甘草、黃芩、香附、陳皮和肉桂。如果是因為食物積滯引起的痢疾,要用化滯湯,並加入山楂、枳殼、木香和砂仁。
這些屬於疏利的方法,適用於內傷氣食引起的痢疾。如果是時疫(傳染病)引起的痢疾,要用防風湯,並加入羌活、白芷、柴胡和川芎。這是發散的例子,適用於外感風寒引起的痢疾。如果是噤口痢(無法進食的痢疾),要用香連丸,並搭配石蓮肉、竹茹、枇杷葉和蒼朮,慢慢地少量服用。這是清解的例子,適用於虛熱型的痢疾。如果穢物排盡後,出現氣虛,要用芍藥湯,並加入人參、黃耆、茯苓、白朮、訶黎、粟殼、烏梅、肉果和香椿皮。
這是收澀的藥方,適用於滑脫(大便失禁)的情況。如果陽邪陷入陰中(病情加重),脈搏沉而快且有力,皮膚顏色晦暗,初期要用升散的方法,用人參敗毒散;後期要用升補的方法,用補中益氣湯。服藥時,要坐盆,讓肛門外露,努力忍住大便,直到藥效發揮,皮膚微微出汗為止。這樣做的目的是讓陷入體內的邪氣從體表散發出來,挽救病情。凡是剛開始得痢疾並伴隨腹痛時,不要馬上使用人參和白朮等補氣藥,即使胃氣虛弱也要禁用。
痢疾選方
- 保和丸 (藥方內容請參考傷食的章節)
- 理中湯 (藥方內容請參考中寒的章節)
- 芍藥湯:治療痢疾引起的膿血便、裡急後重等症狀。
- 芍藥二兩、當歸半兩、黃連半兩、黃芩半兩、大黃三錢、肉桂二錢五分、檳榔三錢、甘草三錢、木香一錢。
- 每服五錢,用水煎服。加入枳殼,則稱為導氣湯。
- 化滯湯:治療因食物積滯引起的痢疾。
- 青皮二錢、陳皮二錢、厚朴二錢、枳實二錢、黃芩二錢、黃連二錢、當歸二錢、芍藥二錢、木香五分、檳榔八分、滑石三分、甘草四分。
- 加味平胃散:治療因濕熱鬱積引起的痢疾。
- 蒼朮、陳皮、甘草、黃芩、黃連、檳榔、茯苓、木香、澤瀉、木通。
- 加味防風湯:治療因風邪引起的痢疾,必須有表症才能使用。
- 麻黃、防風、蒼朮、川芎、藁本、羌活、白芷、桔梗、芍藥、甘草。
- 香連丸(出自《直指方》):治療痢疾初期,性質平和。
- 黃連十兩、木香四兩。
- 將藥材磨成粉,用醋糊做成藥丸,以淡薑湯送服(可隨病情加藥)。
- 芩術湯:治療痢疾後期,積滯已清除,用於調理身體。
- 白朮一兩、黃芩七錢、甘草三錢。
- 每服三錢,用水煎服。
- 黃芩湯:
- 黃芩二錢、芍藥一錢半、甘草五分。
- 真人養臟湯(出自《和劑局方》):治療痢疾久治不癒,導致脾腎兩虛、腸胃不固的患者。
- 人參六錢、白朮六錢、當歸六錢、白芍一兩六錢、木香一兩六錢、甘草八錢、肉桂八錢、肉果半兩、粟殼(蜜炙)三兩半、訶子一兩二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