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治彙補》~ 卷之七 (5)
卷之七 (5)
1. 疝氣
大意
疝本濕熱痰瘀。乘虛下流。復加外寒所束。經脈收引。相摶而痛。丹溪專主於肝。與腎絕無干涉。以肝主筋下環陰器故也。然究竟腎主下焦。腎氣若旺。客邪烏能停滯。故疝症必以腎虛為本。濕熱為標。至於外寒。則稍末耳。(匯補)
內因
因醉飽遠行。房勞忿怒。激發五志之火。或涉水處濕。衝風冒雨。外著陰冷之邪。濕熱得寒。內收血隧。或乘虛下聚。流於肝經。肝性急速。火復暴烈。鬱極而發。(丹溪)揆其大端。有痰飲食積死血水氣鬱結之實者。有氣虛血虛陰虛陷伏之虛者。(匯補)
外候
有痛在睪丸者。痛連小腹者。痛在五樞穴邊者。或無形。或無聲。或有形如瓜。或有聲如蛙。(丹溪)或攻刺腰脅或遊走胸腹。或繞臍痛。或搶心痛。(入門)小腹急疾。小便頻並。升於上。為嘔為吐。墜於下。為腫為脹。(繩墨)
疝分七種
七疝者。寒水筋氣血狐㿗也。寒疝囊冷。結硬如石。陰莖不舉。脛痛引丸。此坐臥濕地。寒月涉水冒雨。或勞碌熱極。坐臥磚石。或風冷處使內過勞而得。宜溫經散寒。水疝腎囊腫痛。陰汗時出。或腫如水晶。或發癢而搔流黃水。或小腹按之作水聲。此醉酒行房。或汗出過風。
寒濕之氣。聚於囊中而得。宜利水除濕。筋疝陰囊腫脹。或潰或痛。或筋縮裡急。或挺縱不收。或莖中痛極作養。或白物隨溲下流。此房術丹藥積鬱不散所致。宜清火解毒。血疝狀如黃瓜。在小腹兩傍橫骨之端。俗云便毒。或睪丸偏大。陰分作痛。甚則血溢氣聚。流入脬囊。
結成癰腫。此醉飽入房。或撲損積怒。血流隧道所致。宜和血消瘀。氣疝上連腎俞。下及陰囊。遇恚怒悲哀。則氣滯而脹。脹罷則散。或勞役坐馬。摩擊睪丸。致令腫脹。此肝氣怫鬱所致。宜散氣疏肝。小兒每患此。俗名偏氣。因父精怯弱。強力入房。乃胎病。惟灸築賓穴可消。
狐疝狀如仰瓦。在小腹。立則出囊而腫脹疼痛。臥則歸腹而悶苦皆消。上下無定。如狐之晝出夜入。此脾氣下陷所致。宜升陽降陰。今人帶鉤鉗者是也。㿗疝陰囊腫硬。如升如斗。不痛不癢。此感地氣卑濕所生。故江淮之間。湫溏之處。多有此疾。宜導濕利水。若暴發而疼痛者。
必兼前六症。宜參治之。又有得於有生之初。父子相傳。習以為常。此稟先天之氣。非三因所致之疾。不可治也。(子和)若在女子。則前陰突出。後陰痔核。亦皆疝類。但不名疝而名瘕。故經云。任脈為病。男子內結七疝。女子帶下癥瘕。(匯補)
疝病分辨
疝必睪丸先痛。次連小腹。次攻胸脅。有自下而上之象。若小腸氣者。臍傍釣痛。連及腰脊。膀胱氣者。腫脹溺澀。手按有聲。腎氣脹者。臍下繞身。撮急引痛。或連胯內。三症之發。必從腹而下及睪丸。有自上而下之象。其偏墜木腎者。惟睪丸為病。而無攻衝諸症。(匯補)
白話文:
疝氣
疝氣的成因主要是體內濕熱、痰瘀積聚,趁機下流,又加上外在寒邪束縛,經脈收縮牽引,互相交錯而產生疼痛。丹溪先生特別強調肝臟在疝氣發病中的重要作用,認為與腎臟無關,因為肝主筋,而陰器在下。但實際上,腎臟主宰下焦,腎氣充足,外邪就不容易停留。因此,疝氣的根本原因是腎虛,濕熱是標證,外寒則相對次要。
疝氣的內在原因包括:飲酒過量、飽食、長途跋涉、房事過度、情緒激動等,這些都可能導致肝火旺盛;或涉水、受風寒等,使濕熱之邪與寒邪交雜,淤積於血脈,或趁虛而下,流注肝經,因肝性急躁,肝火更為暴烈,鬱積到極點而發病。總而言之,疝氣的內在原因,有痰飲積聚、瘀血、水氣鬱結等實證,也有氣虛、血虛、陰虛等虛證。
疝氣的外在症狀包括:睪丸疼痛、疼痛蔓延至小腹、五樞穴(位於腹股溝)附近疼痛;有的無明顯腫塊,有的無聲響,有的腫塊像瓜,有的有如蛙鳴般的聲音。疼痛可能侵犯腰脅,或遊走於胸腹,或繞臍而痛,或像針刺般痛到心臟。小腹急痛,小便頻繁,氣往上衝則嘔吐,氣往下墜則腫脹。
疝氣分為七種:
寒疝:陰囊冰冷、堅硬如石,陰莖不能勃起,小腿疼痛牽引至睪丸。這是由於久坐潮濕之地、寒冬涉水冒雨、或勞累過度、久坐冰冷堅硬之處,或在寒冷環境下過度勞累所致。治療應溫經散寒。
水疝:腎囊腫痛,陰部時常出汗,腫脹如水晶,或發癢搔抓流出黃水,或按壓小腹有水聲。這是由於飲酒過量、房事過度、或汗出受風,寒濕之氣聚集於陰囊所致。治療應利水除濕。
筋疝:陰囊腫脹,或潰爛或疼痛,或筋縮裡急,或陰莖挺立不能縮回,或陰莖中疼痛劇烈,或排尿時有白色分泌物。這是由於房事過度、服用藥物積聚不散所致。治療應清熱解毒。
血疝:腫脹如黃瓜,位於小腹兩側橫骨末端,俗稱便毒,或睪丸偏大,陰部疼痛,嚴重者則血溢氣聚,流入膀胱,形成癰腫。這是由於飲酒過量、飽食、房事過度、或外傷、情緒鬱悶等,導致血液淤積於陰囊所致。治療應活血化瘀。
氣疝:疼痛上達腎俞穴,下至陰囊,遇到憤怒、悲傷等情緒,則氣滯而脹,脹消後則散去,或因勞累、騎馬、摩擦睪丸而腫脹。這是由於肝氣鬱結所致。治療應疏肝理氣。嬰幼兒常患此症,俗稱偏氣,因父親精氣不足,房事過度所致,屬於胎病,可用灸築賓穴治療。
狐疝:腫脹如仰臥的瓦片狀,位於小腹,站立時則腫脹疼痛突出陰囊,臥下則消退,位置不定,像狐狸白天出來晚上躲藏一樣。這是脾氣下陷所致。治療應升陽降陰。現在人們佩戴的托具就是為了這個。
㿗疝:陰囊腫硬,形狀如斗,不痛不癢。這是由於感受地氣濕邪所致,因此在江淮一帶、潮濕低窪的地方多見此症。治療應利濕導濁。如果突然發作而疼痛,則可能兼有前六種症狀,需要綜合治療。還有一些疝氣是先天遺傳,從出生就患有,習以為常,屬於先天稟賦不足,而非後天因素所致,則難以治療。女性患病則表現為外陰突出、後陰痔核,也屬於疝氣的範疇,但名稱不同,稱為瘕。
疝氣的辨別:
疝氣必定先從睪丸疼痛開始,然後蔓延到小腹,再到胸脅,呈現由下往上的發展趨勢。小腸氣則臍旁牽引疼痛,並蔓延到腰脊;膀胱氣則腫脹、排尿困難,按壓有聲;腎氣脹則臍下繞身,絞痛牽引,或蔓延到胯內。這三種症狀都由腹中開始,然後向下蔓延到睪丸,呈現由上往下的發展趨勢。而單純因腎虛而引起的疝氣,則只有睪丸疼痛,而無其他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