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治彙補》~ 卷之四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14)

1. 鼻病

加鹽花煎膏。

加味四物湯,治鼻齄。

四物湯加陳皮、紅花、酒芩、蒼耳。加好酒數滴。調入五靈脂末服之。

捷徑方

用凌霄花、山梔等分為末。每茶調服二錢。日再服。夜臥用凌霄花、朴硝為末。酒調塗。或凌霄花末和密陀僧。用唾調敷。又方。用狗頭骨燒灰。加硇砂少許為末。吹入鼻中。瘜肉自化。又用地慄粉入冰片少許點入。

清肺散(秘方),治鼻中作癢。清晨打嚏。至午方住。明日亦然。屢效。

桑白皮,枯黃芩(各一錢酒炒),生甘草(三分),辛夷花(一錢),苦桔梗(一錢),鳳凰殼(一個煅臨吃調)

水二鍾。加燈心十二莖。煎服。

白話文:

將鹽花加入藥膏中煎煮。

加味四物湯,用來治療酒糟鼻。

四物湯加入陳皮、紅花、酒芩、蒼耳。再加入幾滴好酒。調入五靈脂粉末服用。

速效方法

將凌霄花、山梔等量磨成粉末。每次用茶調服二錢,一天服用兩次。晚上睡覺時,將凌霄花、朴硝磨成粉末,用酒調勻塗抹。或者將凌霄花粉末和密陀僧混合,用唾液調勻敷在患處。還有一個方法,將狗頭骨燒成灰,加入少許硇砂磨成粉末,吹入鼻中,鼻瘜肉自然會消失。也可以用地慄粉加入少許冰片點入鼻中。

清肺散(秘方),用來治療鼻中發癢,早上打噴嚏,到中午才停止,第二天也是這樣,多次使用都有效。

桑白皮,枯黃芩(各一錢用酒炒過),生甘草(三分),辛夷花(一錢),苦桔梗(一錢),鳳凰殼(一個燒過,服用時調入)。

用水二碗,加入燈心草十二莖,煎煮後服用。

2. 口病

[大意]

中央黃色,入通於脾,開竅於口,藏精於脾。(內經)故口之為病,乃脾熱也。(繩墨)

[內因]

味入於口,藏精於脾胃,運化津液以養五臟。若五味過偏,則五臟之氣亦偏,而諸病生焉。(大全)

[外候]

肝熱則口酸,心熱則口苦,脾熱則口甘,肺熱則口辛,腎熱則口咸,胃熱則口淡。(正傳)此臟氣偏勝為病也。亦有謀慮不決,肝移熱於膽而口苦者;有脾胃氣弱,木乘土位而口酸者;有膀胱移熱於小腸,膈腸不便,上為口糜,而生瘡潰爛者。(內經)有熱積心胸之間,脾氣凝滯,不能運化,濁氣熏蒸而口臭者。此臟氣移熱為病也。(匯補)

[口瘡赤白]

口瘡雖由脾熱所使然,亦當分赤白二種。白者肺熱,赤者心熱,赤白相兼者心肺俱熱,不獨脾家病也。(匯補)

[脈法]

脈洪數為實火,浮大為虛火。

[治法]

五臟之氣,皆統於脾。凡七情六慾五味,皆能致病。治當因病而求之。(繩墨)若服涼藥而不愈者,此中焦元氣不足,虛火炎上,又當溫補。

[用藥]

心熱口苦,黃連瀉心湯。肝熱口酸,柴胡清肝湯。脾熱口臭,清胃湯。肺熱口辛,瀉白散。腎熱口咸,滋腎丸。如謀慮不決,膽虛口苦,用逍遙散為君,柴胡、膽草為使。如中氣不足,木乘土位口苦,用四君子為君,芍藥、柴胡為佐。如膀胱移熱,口爛溺澀,用導赤散專治下而口病亦愈。

如中土虛寒,胃陽浮上,用理中湯溫補其中而上焦自安。如下焦火炎,用八味丸溫暖丹田而火焰炎自熄。

[【附唇病】]

唇屬於脾,經合於胃。脾胃受邪,則唇為之病。(大全)風勝則動,寒勝則縮,燥勝則乾,熱勝則裂,氣鬱則生瘡,血少則無色,脾冷則紫,脾敗則黑,脾寒則青,脾虛則白,脾衰則黃,脾實則紅。(繩墨)若唇口腫起,白皮皺裂,名曰繭唇。(類要)宜養血調脾。凡繭唇緊小,不能開合,難進飲食,不治則死。(折衷)

唇動,用消風散。唇縮,用理中湯。唇乾,用三黃丸。唇裂,用涼膈散。唇腫,用苡仁湯。唇瘡既久,血虛火炎者,當滋補,無任苦寒。

[【附舌病】]

心脈系舌根,脾絡系舌傍,肝脈絡舌本,腎液出舌端。雖分布五臟,而心脾實主之。故二臟不和,變生諸症。(玉策)中風痰則舌卷難言,傷七情則舌腫難食。三焦蘊熱,則舌胎燥而咽乾。心脾熱熾,則舌粗重而口苦。(繩墨)氣虛則麻縱,陰火則點黑,濕痰則腫脹,鬱熱則衄血。

心火則生瘡,脾熱則乾澀,胃熱則舌本強直,肝熱則舌卷且縮,肺熱則舌燥而咽門聲啞,腎熱則津竭而舌心乾焦。(匯補)

[治法]

舌屬火,其性炎上。治舌之法,當降火滋陰為要。(繩墨)風痰,用二陳加南星、竹瀝。郁痰,用二陳加香附、青皮。三焦鬱熱,涼膈散。心脾鬱熱,三黃丸。思慮傷脾,血耗火動,歸脾湯。鬱怒傷肝,血虛火盛,逍遙散。腎虛陰火,津竭舌乾者,滋腎丸。

白話文:

口病

口與脾臟相通,脾臟藏精於口,所以口部疾病大多源於脾熱。

內因:

食物味道進入口中,精氣藏於脾胃,脾胃運化津液滋養五臟。如果過度偏嗜某種味道,則五臟之氣也會偏盛或偏衰,從而導致疾病。

外在症狀:

肝熱則口酸、心熱則口苦、脾熱則口甜、肺熱則口辣、腎熱則口鹹、胃熱則口淡。這些都是臟腑之氣偏盛所致。也有些情況是因思慮過度,肝火移至膽,導致口苦;或脾胃虛弱,肝木克脾土,導致口酸;或膀胱之熱移至小腸,腸胃不通暢,導致口腔潰瘍、瘡爛;或心胸積熱,脾氣凝滯,不能運化,濁氣熏蒸而導致口臭。這些都是臟腑之氣移熱所致。

口瘡(口腔潰瘍):

口瘡雖多因脾熱引起,但也要區分赤白兩種。白色口瘡屬肺熱,紅色口瘡屬心熱,赤白相兼則心肺皆熱,不單純是脾臟疾病。

脈象:

脈搏洪數為實火,脈搏浮大為虛火。

治療方法:

五臟之氣都歸屬於脾,七情六慾、五味都能致病,治療需根據病因而定。如果服用涼藥不見效,則可能是中焦元氣不足,虛火上炎,應當溫補。

藥物:

心熱口苦用黃連瀉心湯;肝熱口酸用柴胡清肝湯;脾熱口臭用清胃湯;肺熱口辣用瀉白散;腎熱口鹹用滋腎丸。如果思慮過度,膽虛口苦,用逍遙散為主藥,柴胡、膽草為輔藥;如果中氣不足,肝木克脾土導致口苦,用四君子湯為主藥,芍藥、柴胡為輔藥;如果膀胱之熱移至小腸,口爛、小便澀痛,用導赤散治療下焦,口病也會痊癒。

如果脾胃虛寒,胃陽上浮,用理中湯溫補中焦,上焦自然安和;如果下焦火熱,用八味丸溫暖丹田,下焦火熱自然減輕。

唇病:

嘴唇與脾臟相關,與胃經相連,脾胃受邪,則唇部會生病。風盛則嘴唇顫動,寒盛則嘴唇縮緊,燥盛則嘴唇乾燥,熱盛則嘴唇裂開,氣鬱則嘴唇生瘡,血少則嘴唇無色,脾冷則嘴唇紫,脾敗則嘴唇黑,脾寒則嘴唇青,脾虛則嘴唇白,脾衰則嘴唇黃,脾實則嘴唇紅。如果嘴唇腫脹,皮膚發白起皺且開裂,稱為繭唇,需養血調脾。繭唇緊小,不能張合,影響飲食,不治療會危及生命。

嘴唇顫動用消風散;嘴唇縮緊用理中湯;嘴唇乾燥用三黃丸;嘴唇裂開用涼膈散;嘴唇腫脹用苡仁湯。如果唇瘡久治不癒,伴有血虛火旺,應當滋補,不宜使用苦寒藥物。

舌病:

舌根與心脈相連,舌邊與脾絡相連,舌根與肝脈相連,腎液從舌尖流出。雖然舌與五臟都有聯繫,但主要與心脾相關。所以心脾不和,就會出現各種舌部疾病。中風痰阻則舌頭捲曲,難以說話;情志內傷則舌頭腫脹,難以進食;三焦積熱則舌苔乾燥,咽喉乾燥;心脾積熱則舌頭肥厚,口苦;氣虛則舌頭麻木;陰虛火旺則舌頭上有黑點;濕痰則舌頭腫脹;肝鬱化火則舌頭出血。

心火則舌頭生瘡;脾熱則舌苔乾燥;胃熱則舌根強硬;肝熱則舌頭捲曲;肺熱則舌苔乾燥,聲音嘶啞;腎熱則津液枯竭,舌頭乾燥。

治療方法:

舌屬火,其性向上,治療舌病,應以清熱滋陰為主。風痰用二陳湯加南星、竹瀝;痰濕壅盛用二陳湯加香附、青皮;三焦鬱熱用涼膈散;心脾鬱熱用三黃丸;思慮傷脾,血虛火旺用歸脾湯;鬱怒傷肝,血虛火盛用逍遙散;腎虛陰虛,津液枯竭,舌乾用滋腎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