舊題元·朱震亨著,清·湯望久校輯

《脈因證治》~ 卷四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9)

1. 六十四、雜證

濕熱,相火病多,土火病多。氣常有餘,血常不足。肥人血多、濕多;瘦人氣實、熱多。白者,肺氣弱,血不足;黑者,腎氣有餘,忌黃耆。熱傷血,不能養筋,故為拘攣;濕傷筋,不能束骨,故為痿弱。

氣屬陽,無寒之理,下用補相間;勞病忌寒藥,此東垣之旨也。寒不得熱,是無火也;熱不得寒,是無水也。肺癰,非吐不可。

辛苦、飢飽,疼痛皆傷血。服藥之力峻,須用酸收。指甲卷,是血少不養筋。身如被打,濕傷血也;亦有血虛而痛。腑病責臟用,臟病責腑用。氣血弱,遠枳殼,以其損氣也;血盛忌丁香,以其益氣也。

治病先調氣。病分氣血陰陽。晝增夜靜,是陽氣病,而血不病;夜增晝靜,是陰血病,而氣不病。夜靜日惡寒,是陰上溢於陽;日夜並惡寒,是陰部大盛,兼有其陽,當瀉其寒、峻補其陽。夜靜日熱,是陽盛於本部;日靜夜惡寒,是陰盛於本部。日安夜躁煩,是陽氣下溜於陰中,當瀉其陽,峻補其虛;日惡寒夜煩躁,為陰陽交,飲食不入,必死。傷寒、中暑,與傷飲食一般。

人火正治,諸龍火反治。

諸病有郁,治之可開。噁心,有熱,有痰,有虛。悲者,火乘金。陽絕則陰虧,陰氣若盛,陽無暴絕之理。虛勞,不受補者死。諸病發熱者,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七情,皆能發熱。寒濕同性,火燥同途,非也。寒宜溫之,濕宜燥之,火宜降之、涼之,燥宜潤之。諸病尋痰火,痰火生異證。

診脈、觀形、察證,三者殊途,不可執一。

諸病先睹胃氣。

白話文:

[六十四、各種病症]

濕熱導致的疾病和因相火(一種中醫理論中的能量)過旺引發的疾病非常普遍,同樣的,由土火(另一種中醫理論中的能量)引起的疾病也很常見。人體的氣通常過剩,而血液卻常顯不足。肥胖的人血液較多,濕氣也較重;瘦削的人氣力充沛,但容易產生熱氣。皮膚白皙的人肺氣較弱,血液供應不足;皮膚黝黑的人腎氣旺盛,但需避免使用黃耆這種藥材。熱氣會傷害血液,使血液無法滋養筋絡,因此造成筋絡拘縮;濕氣則會傷害筋絡,使其失去束縛骨骼的功能,因此導致肌肉乏力。

氣屬於陽性,不會有寒性的道理,所以在治療時,下焦的補法應該與升提法相間使用;勞累導致的疾病應該避免使用寒性藥物,這是東垣(一位中醫大師)的教導。沒有熱氣,就是缺少火元素;而沒有寒氣,就是缺少水元素。肺癰這種疾病,如果不嘔吐就不能得到治療。

辛勞、飢餓、飽食以及疼痛,這些都會損傷血液。如果服用的藥物藥性強烈,必須要配合酸性收斂的藥物。指甲捲曲,代表血液不足,無法滋養筋絡。身體像被毆打一樣的感覺,是濕氣傷害了血液;也有因為血液不足而感到疼痛的情況。腑病要從臟腑的相互影響來分析,臟病也要從腑臟的相互作用來探討。如果氣血虛弱,應避免使用枳殼,因為它會進一步損耗氣力;如果血液過盛,應避免使用丁香,因為它會增加氣力。

治療疾病首先需要調整氣的狀態。疾病可以分為氣、血、陰、陽四大類。如果白天病情加重,夜晚病情平靜,表示這是陽氣的問題,而血液並無異狀;反之,如果夜晚病情加重,白天病情平靜,表示這是陰血的問題,而氣並未受損。夜晚病情平靜,但白天感覺寒冷,表示陰氣過度地影響了陽氣;無論白天黑夜都感覺寒冷,表示陰氣極度旺盛,且同時影響了陽氣,治療時應當減輕寒性,大力補充陽氣。夜晚病情平靜,但白天感到熱,表示陽氣在白天過盛;白天病情平靜,但夜晚感覺寒冷,表示陰氣在夜晚過盛。白天病情平穩,但夜晚感到焦躁不安,表示陽氣在夜晚向下滲透到了陰氣之中,治療時應當減輕陽氣,大力補充陰氣的虛弱;白天感覺寒冷,夜晚又感到焦躁,表示陰陽兩者互相交錯,食物無法消化吸收,這是一種致死的病症。感冒、中暑,以及飲食失調,都是相同的原理。

對於人體內的火氣,應該採取正確的治療方法,對於其他各種火氣,則應採取相反的治療方式。

各種疾病如果存在鬱結,治療後可以得到緩解。噁心可能由熱氣、痰濕或虛弱引起。悲傷的情緒,可能是因為火氣過盛影響了金氣(肺氣)。陽氣消失,陰氣也會隨之減少,如果陰氣過盛,陽氣不可能突然消失。虛弱勞累的疾病,如果無法接受補品,患者可能會死亡。各種疾病伴隨發熱的症狀,可能是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等外因,也可能受到情緒的影響。寒氣和濕氣雖然性質相同,但火氣和燥氣的作用卻不同。對於寒氣,應當使用溫暖的藥物;對於濕氣,應當使用乾燥的藥物;對於火氣,應當使用降火或清涼的藥物;對於燥氣,應當使用滋潤的藥物。各種疾病都要尋找痰濕和火氣的原因,痰濕和火氣可能引發不同的症狀。

診斷脈象、觀察外貌、檢查症狀,這三者的方法各不相同,不能只依賴其中任何一種。

在診斷各種疾病之前,首先要觀察患者的胃氣。

2. 六十五、雜治

惡寒,有濕痰積中,脈沉緩,抑遏陽氣,不得外泄,身必惡寒。宜江茶入香油、薑汁吐其痰,以通經散去麻、硝、黃,加歸、地黃。伏脈,有熱甚而血虛,亦惡寒。脈沉而澀,宜四物倍地黃、朮、耆、柏、參、甘草。

戰慄有熱,一陽發病,少氣善咳善泄,其傳為心掣。掣,動也。子母傳故泄,理中主之。

勞風,法在肺下,使人強上冥視。勞生熱,唾出若涕;感風,惡風而振寒。肺主皮毛,宜通經散加半夏、歸。

痹氣,乃陰氣盛而血不榮,故身寒如水中,皆虛寒之證,宜薑、附。

五實五虛,脈盛、脈細,心;皮熱、皮寒,肺;腹脹、飲食不入,脾;悶瞀、氣少,肝;前後不通、泄利前後,腎。

陰滯於陽,有作勞而冷,飲酒醉,次日膈痛似飢,過飽,遂成左脅痛有塊,脈細澀沉數,服韭汁、桃仁、童便等安。又有如前,左乳痛有核,服石膏、白芷、乾葛、栝蔞、蜂房等。

陽滯於陰,有事不如意、衄如注,脈浮數,重而大且芤,四物加萱草、薑汁飲之。有逃難飲食下血,脈沉澀似數,以鬱金、芎、芷、蒼、芍、葛、香附。右腎屬火,補之以巴戟、杜仲之類;左腎屬水,補之以地黃、山茱、黃柏之類。

白話文:

[六十五、綜合治療]

  • 惡寒:有濕痰在身體中積聚,脈象顯示沉緩,這會抑制陽氣無法正常散發到體外,導致身體感覺寒冷。應使用江茶加入香油和薑汁來催吐痰液,再用通經散除去麻、硝、黃等成分,並加入當歸、熟地黃。

  • 伏脈:有種情況是體內熱度高但血液不足,也會感到寒冷。脈象顯示沉澀,應使用四物湯加倍量的地黃、白朮、黃耆、柏子仁、人參、甘草。

  • 戰慄有熱:這是因為身體的陽氣發病,表現為呼吸短促、容易咳嗽和腹瀉,進而影響心臟功能。心臟功能受損導致身體震顫,這是由於子臟(肝)和母臟(心)之間的能量傳導失調所致,可用理中湯來治療。

  • 勞風:這種病位於肺部下方,使人向上看時感到困難。勞累會產生熱度,唾液分泌像鼻涕一樣。感染風邪後,會怕風並且感到寒顫。肺主皮毛,治療應使用通經散加上半夏、當歸。

  • 痹氣:這是由於陰氣旺盛而血液供應不足,因此身體會感到像浸泡在水中一般的寒冷,這些都是虛寒的症狀,治療宜使用薑、附子。

  • 五實五虛:脈象強盛或細弱,代表心臟問題;皮膚熱或冷,代表肺部問題;腹部脹滿或食慾不振,代表脾臟問題;心情沮喪或呼吸困難,代表肝臟問題;排便困難或瀉肚,代表腎臟問題。

  • 陰滯於陽:有種情況是勞動後感到寒冷,或是飲酒醉後,第二天感到胸膈疼痛如同飢餓,過度飽食後,形成左側肋骨疼痛並有硬塊,脈象顯示細澀沉數,服用韭菜汁、桃仁、童便等可舒緩。另有一種情況是左側乳房疼痛且有硬塊,服用石膏、白芷、乾葛、栝蔞、蜂房等。

  • 陽滯於陰:有種情況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、鼻血大量流出,脈象顯示浮數、重而大且芤,可在四物湯中加入萱草、薑汁飲用。另有一種情況是在逃難時飲食導致下血,脈象顯示沉澀且似乎加速,可用鬱金、芎、芷、蒼、芍、葛、香附等藥物。右腎屬火,可用巴戟、杜仲等藥物補充;左腎屬水,可用熟地黃、山茱萸、黃柏等藥物補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