舊題元·朱震亨著,清·湯望久校輯

《脈因證治》~ 卷四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8)

1. 六十二、崩漏

【脈】,洪數而疾。漏血下赤白,日下數升。脈急疾者死,遲者生;緊大者死,虛小者生。

【因治】,熱,血熱則流;虛,虛則下溜。蓋陰虛陽搏謂之崩。由脾胃有虧,氣下陷於腎,與相火相合,濕熱下迫。脈洪而疾,先見寒熱往來,心煩不得眠,治宜大補脾胃而升其血氣。

蓋心氣不足,其火大熾,在於血脈之中,致脾胃有虧,火乘其中,形容似不病者,此心病也。治法同前,微加鎮墜心火之藥,補陰瀉陽,經自止矣。

蓋腎心真陰虛,不能鎮守包絡相火,故血走而崩也,是氣血俱虛,為大寒之證;輕手其脈數疾,舉指弦緊或澀,皆陽脫也;陰火亦云或渴,此皆陰燥。宜溫之、補之、升之。

脾胃者,血氣之根本,周榮滋身;心者,血之府;脈者,人之神。俱不足,則生火故也。

【治】,升陽散火除濕。羌活、防風、升麻、柴胡、川芎;涼血瀉相火,生地、黃連、黃柏、黃芩、知母;和血補血,酒洗當歸、黃耆。胃口客寒,當心痛,加草豆蔻、炒曲;氣短,加參、術;冬寒,加麻黃、桂枝;血氣俱脫,大寒證,加附子、肉桂;不止,加阿膠、艾葉,或加丁香、乾薑。

四物加荊芥穗、發灰,治血不止如神。單味蒲黃炒黑,亦妙。

治標方,急則治其標。凡藥須炒黑,血見黑則止。白芷湯調棕櫚灰,後用四物湯加姜調治;五靈脂末亦可;凌霄花末,酒下。

治本方,四物湯。黃連,熱則加之;參、耆,虛加之;乾薑,寒則加之;黃芩,熱則加之。

胎漏方,血虛有熱。

地黃(生一半,熟一半),白朮(一兩),黃芩(炒),枳殼(各半兩)

煎湯,調下地黃末。

白話文:

【脈象】,脈象呈現洪大且頻率快速。患者下體漏血,顏色為赤白交雜,每日流失數升。若脈象急速猛烈的,預後不佳;脈象遲緩的,生存機會較高;脈象緊繃且大的,情況危急;脈象虛弱細小的,生存可能性較大。

【病因與治療】,熱氣過盛,血液過熱會導致出血;體虛,體虛易使血液下漏。這是因為陰虛而陽氣過盛,造成崩漏的情況。病因通常是脾胃功能損失,導致氣向下沉到腎臟,與內火結合,濕熱下壓。脈象洪大且頻率快,患者可能先出現寒熱交替、心煩難眠等症狀,治療上應大補脾胃,提升血氣。

心氣不足,導致心火旺盛,影響血脈運行,脾胃功能減退,火氣在中,外表看似健康,實際是心臟問題。治療方法與上述相同,可以稍微加入降心火的藥物,補陰瀉陽,月經自然會停止。

腎心真陰虛弱,無法抑制內火,導致血液流失,崩漏發生,這是氣血雙虛的大寒症狀;輕觸脈搏,頻率快速,按壓下去弦緊或澀,都是陽氣脫離的徵兆;陰火也可能導致口渴,這都屬於陰虛燥熱。應該溫補,補充,提升。

脾胃是血氣的根本,能滋養全身;心臟是血液的所在;脈象是人體的精神性質。這些如果都不足,就會產生火氣。

【治療方式】,提升陽氣,散發火氣,去除濕氣。藥物有羌活、防風、升麻、柴胡、川芎;冷卻血液,排除內火,藥物有生地、黃連、黃柏、黃芩、知母;調和血液,補血,藥物有酒洗當歸、黃耆。胃口受寒,心痛,可以加入草豆蔻、炒麴;氣短,可以加入人參、白朮;冬天寒冷,可以加入麻黃、桂枝;氣血雙失,大寒症狀,可以加入附子、肉桂;出血不止,可以加入阿膠、艾葉,或加入丁香、乾薑。

四物湯加上荊芥穗、髮灰,對止血有奇效。單味蒲黃炒黑,效果也很好。

【治標方案】,緊急時刻,應先處理表面症狀。所有藥物需炒黑,血液見黑會停止。白芷湯調和棕櫚灰,後續使用四物湯加薑調理;五靈脂末也可以;凌霄花末,用酒吞服。

【治本方案】,四物湯。黃連,熱氣過盛時加入;人參、黃耆,體虛時加入;乾薑,寒冷時加入;黃芩,熱氣過盛時加入。

【胎漏方案】,血液虛弱且有熱氣。

生地黃(生一半,熟一半),白朮(一兩),黃芩(炒),枳殼(各半兩)

煎煮成湯,調入地黃粉服用。

2. 六十三、小兒證

【脈】,八至者平,九至者傷,十至者困。緊為風癇,沉為乳不消,弦急客忤氣;沉而數者,骨間有熱。脈小,大便赤青飧泄,手足溫者生,寒者難已。

【證】,有四,曰驚、疳、吐、瀉。

病,其頭毛皆上逆者死;汗出如珠,著身不流者死。

【因治】,有二:曰飽、暖。

小兒十六歲前,稟純陽氣,為熱多也。

小兒腸胃常脆,飽食難化,食則生積為痰。肝則有餘,腎尚不足,肝病亦多也。

張,皆歸之濕熱。常以牽牛、大黃、木通為丸,以治諸病。

驚,因熱痰,主急,當瀉,降火痰丸,養血湯下;因脾虛,主慢,當補,硃砂安神丸,參朮湯下。

疳,因土熱也。川連(去熱,二錢),胡黃連(去果子積,半錢),阿魏(去肉積,醋浸)神麯(各一錢)

丸如米大。

啼,因肝熱。薑汁炒川連、甘草、竹葉。煎服。

吐瀉脾虛。

斑疹是火,與前丹疹條下同。

夫惡血留於命門,伏於一隅,待氣虛、血虛、脾損,相火生焉。二火交熾,煎熬太陰,其證呵欠,寒熱噴嚏,手足梢冷,睡驚,俱屬少陽相火、少陰君火顯證。自吐、吐瀉者,邪出也,即吉。宜消毒解火;大便不利,當微利之。身溫者順,身涼者逆。

痘同疹論,切忌熱藥(亦勿泥)。

宜分氣血,虛則補之。氣虛四君,血虛四物。吐瀉少食,為裡虛;陷白倒靨,麵灰白,為表虛。不吐瀉能食,為實,宜解毒,芩、連等是也。實則更補,必結癰膿也。

解毒方,絲瓜,升麻,白芍(酒炒),甘草,糖球,黑豆,犀角,硃砂

單用絲瓜煮湯亦可。

血痢三黃湯,食積利用。

炒曲,蒼朮,白芍,黃芩,白朮,甘草,陳皮,茯苓

下保和丸。

治小兒蟲用,胡黃連,川連,蕪荑,山楂,神麯,青陳皮,蘆薈

和丸。

急、慢驚風,辰砂一顆、全蠍一枚,生犬血,快研,服。

白話文:

【脈象】 心跳每分鐘八十次算正常,九十次以上就算過勞,一百次以上表示身體非常疲弱。脈搏緊繃可能是風癇,深沉可能代表消化不良,弦緊可能意味著外來的邪氣。脈象深且頻率快,可能代表骨頭之間有熱度。脈象細小,如果大便呈現紅色或綠色,有如未消化的食物,但若手腳溫暖還有機會康復,若手腳冰冷就較難恢復健康。

【病症】 兒童常見的四大疾病是驚嚇、疳積、嘔吐、腹瀉。

病情嚴重時,若頭髮都逆立,或者汗出如珠粒,黏在身上不會流動,這都是死亡的徵兆。

【病因與治療】 主要病因有兩種:過飽與保暖過度。

兒童在十六歲前,體內充滿純陽之氣,因此容易發熱。

兒童的腸胃通常比較脆弱,過飽難以消化,過量飲食會產生痰積。肝臟功能旺盛,腎臟功能尚未成熟,肝臟的問題也相對較多。

張景嶽認為,這些疾病都歸咎於濕熱。常用牛蒡子、大黃、木通製成藥丸,來治療各種疾病。

對於驚嚇,如果是因為熱痰造成的,應當進行瀉下,可以服用降火痰丸,搭配養血湯;如果是脾虛導致,應當補充,可以服用硃砂安神丸,搭配參朮湯。

疳積是由於脾胃熱引起的。使用黃連、胡黃連、阿魏、神麯等草藥製成藥丸。

哭鬧,因為肝熱。可用薑汁炒過的黃連、甘草、竹葉煎服。

嘔吐和腹瀉,通常由脾虛引起。

皮膚上的斑點是火熱的表現。

當惡血滯留在命門,潛伏在角落,等到氣血虛弱,脾臟受損,相火就會產生。兩種火氣交錯熾熱,煎熬太陰經絡,症狀包括打哈欠、寒熱交替、噴嚏、手腳冰涼、睡眠驚醒,都屬於少陽相火和少陰君火的明顯症狀。自行嘔吐或嘔吐腹瀉,代表邪氣正在排出,是好現象。應當清熱解毒;如果大便不通暢,應當輕微瀉下。身體溫暖是順利的跡象,身體涼是逆轉的跡象。

痘疹的處理方式和疹子相同,千萬不要用熱性藥物(但也不要固執)。

應當區分氣血,虛弱時應當補充。氣虛時用四君子湯,血虛時用四物湯。如果嘔吐腹瀉並且食慾減少,代表裡虛;如果面色蒼白,代表表虛。如果不嘔吐腹瀉卻能吃,代表實症,應該解毒,例如黃芩、黃連等。實症如果再補充,可能會形成膿腫。

解毒方,可以使用絲瓜、升麻、白芍(酒炒)、甘草、糖球、黑豆、犀角、硃砂。單獨用絲瓜煮湯也可以。

血痢的三黃湯,對於食物積滯有幫助。

炒麥芽、蒼朮、白芍、黃芩、白朮、甘草、陳皮、茯苓,可以用來下保和丸。

對於兒童寄生蟲,可以使用胡黃連、黃連、蕪荑、山楂、神麯、青陳皮、蘆薈製成藥丸。

對於急性和慢性驚風,可以使用辰砂、全蠍、生犬血快速研磨後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