舊題元·朱震亨著,清·湯望久校輯

《脈因證治》~ 卷一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7)

1. 六、傷寒

少陰證,口噤,舌乾而渴,脈沉實,宜大承氣湯。脈沉細遲者,宜用溫之,四逆湯。身涼,脈沉細而虛,宜瀉心湯。身熱,煩躁不寧,大小便自利,脈浮洪無力,按之全無,宜附子瀉心湯。其吐瀉不渴,脈浮弱,理中湯主之。渴而脈沉,有力而疾,宜五苓散。少陰證,脈沉發熱,當汗,麻黃細辛附子湯。

少陰證,下利色不青,當溫;色青口燥,當下。脈弱忌下;乾燥忌汗。

厥陰證,煩滿而囊縮,大小便不通,發熱引飲腹滿,脈俱微沉實,按之有力,當下;無力,當溫。厥陰乃二陰交盡,曰厥陰,為生化之源,喜溫而惡清。

大抵三陰非胃實不可下,此三陰無傳經,止胃實可下也。

太陽,標本不同。標熱,太陽發熱;本寒,膀胱惡寒。故宜汗。陽明,從中氣。標陽,肌熱;本實,妄語。標陽,故宜解肌;本實,故宜下。少陽,標陽,發熱;本火,惡寒。前有陽明,後有太陰,故宜和解。太陰,標陰;本濕,腹脹滿,或嗌乾,身目黃。從標治則溫;從本治宜泄滿下濕。

少陰,標陰,爪甲清冷;本熱,脈沉實,口乾渴。標宜溫,本宜下。厥陰,中氣宜溫;煩滿囊縮,故為熱,宜苦辛下之。

麻黃、桂枝之輩,汗而發之。葛根、升麻之屬,因其輕而揚之。三承氣、陷胸之輩,引而竭之。瀉心、十棗之類,中滿泄之。在表宜汗,在裡宜下,在半表半裡宜和。表多里少,和而少汗之。里多表少,和而微下之。在上者,吐之。中氣與脈氣微者,溫之。脈亦同法,又當求本。

假令腹痛,用桂枝芍藥湯。何不只用芍藥?卻於桂內加之。要知從太陽中來,故太陽為本。又如結胸,麻黃亦然。

劉法:分病及脈。以五臟言之,諸在皮者,汗之,麻黃湯內加表之。在內者,下之。麻黃細辛附子湯內加下之。此言藏者,五臟也。可通經入臟。物之藏者,腑也,方可下。麻黃湯,治外證之外,麻黃細辛附子湯,治內證之外。肝脈外證,善潔,面青,善怒,脈弦,前方加羌活、防風三錢。

內證,滿秘便難,淋溲,轉筋,沉而弦,後方加同前。心脈外證,面赤,口乾,善笑,脈沉而洪,前方加黃芩、石膏各三錢。內證,煩心,心痛,掌中熱而噦,脈沉,後方加同前。肺脈外證,面白,善嚏,悲愁欲哭,脈浮而澀,前方加薑、桂各三錢。內證,喘咳,灑淅寒熱,脈沉,後方加生薑、桂枝。

脾脈外證,面黃,善噫,善思味,脈浮而緩,前方加白朮、漢防己。內證,腹脹滿,食不消,怠惰,脈沉。後方加同前。腎脈外證,面黑,善恐,脈浮,前方加附子、生薑。內證,泄如注,下重脛寒,脈沉,後方加同前。

以前外證,皆表之表,汗而發之;內證者,里之表也,漬形以汗,如脈沉,復有里證。里證為發熱引飲,便利赤澀,泄下赤水,或秘,按之內痛,此為里證。宜速下之,依方加大黃三錢。如邪又未盡,復加大黃二錢。

白話文:

六、傷寒

少陰病,如果病人牙關緊閉,舌頭乾燥又口渴,脈象沉而有力,應該用大承氣湯來攻下。如果脈象沉細而慢,則應該用溫熱藥,例如四逆湯。如果身體冰冷,脈象沉細而虛弱,應該用瀉心湯來瀉熱。如果身體發熱,煩躁不安,大小便順暢,脈象浮大而無力,按下去感覺完全沒有脈搏,應該用附子瀉心湯。如果病人嘔吐腹瀉但不口渴,脈象浮而虛弱,應該用理中湯來溫補。如果口渴,脈象沉,而且有力且快,應該用五苓散來利水。少陰病,脈象沉而發熱,應該發汗,用麻黃細辛附子湯。

少陰病,如果腹瀉的顏色不是青色,應該用溫熱藥;如果腹瀉顏色青色,且口乾舌燥,應該用攻下藥。脈象虛弱的忌用攻下藥;身體乾燥的忌用發汗藥。

厥陰病,如果病人煩躁腹脹,睪丸收縮,大小便不通,發熱而且想喝水,腹部脹滿,脈象都沉而有力,按下去感覺有力,應該用攻下藥;如果脈象沉而無力,應該用溫熱藥。厥陰是陰氣到了盡頭,所以稱為厥陰,它是生命化生的根源,喜歡溫熱而厭惡寒涼。

一般來說,三陰病如果不是胃實就不能用攻下藥,這是因為三陰病沒有傳經的現象,只有胃實才能用攻下藥。

太陽病,表裡性質不同。表是熱,所以太陽病會發熱;裡是寒,所以膀胱會怕冷。因此應該發汗。陽明病,從中焦的陽氣而來。表是陽熱,所以肌肉發熱;裡是實熱,所以會說胡話。表是陽熱,所以應該解肌;裡是實熱,所以應該攻下。少陽病,表是陽熱,所以會發熱;裡是火熱,所以會怕冷。因為前面有陽明,後面有太陰,所以應該用和解的方法治療。太陰病,表是陰虛;裡是濕氣,所以腹部脹滿,或者咽喉乾燥,身體和眼睛發黃。從表證來治療應該用溫熱藥;從裡證來治療應該用泄滿和祛濕的藥。

少陰病,表是陰寒,所以指甲青冷;裡是熱,所以脈象沉而有力,口乾口渴。表證應該用溫熱藥,裡證應該用攻下藥。厥陰病,中焦陽氣應該用溫熱藥;因為煩躁腹脹、睪丸收縮是熱證,所以應該用苦味辛味的藥來攻下。

麻黃、桂枝等藥,可以發汗而散邪。葛根、升麻等藥,因為質輕可以向上提升藥力。三承氣湯、陷胸湯等藥,可以將邪氣引導而排出體外。瀉心湯、十棗湯等藥,可以瀉除中焦的滿悶。病在表就應該發汗,病在裡就應該攻下,病在半表半裡就應該和解。如果表證多裡證少,就用和解法但稍微發汗。如果裡證多表證少,就用和解法但稍微攻下。病在上就應該用催吐法。中焦陽氣虛弱和脈象微弱的,應該用溫熱藥。診脈的道理也一樣,而且還要尋找病根。

例如腹痛,使用桂枝芍藥湯。為什麼不只用芍藥?卻要在桂枝中加入芍藥?要知道這是從太陽病來的,所以太陽病是病根。又如結胸,麻黃也是這樣用的道理。

劉氏的治療方法是:分辨病和脈象。用五臟來說,病在皮膚的,就用發汗法,在麻黃湯中加入能發散表邪的藥。病在內的,就用攻下法,在麻黃細辛附子湯中加入能攻下的藥。這裡說的「藏」,指的是五臟。可以通過經脈進入臟腑。所謂「藏」的,也指的是六腑,這時才能用攻下藥。麻黃湯治療外證中的表證,麻黃細辛附子湯治療內證中的表證。肝脈的外證是,喜歡潔淨,面色青色,容易發怒,脈弦,用原方加入羌活、防風各三錢。

內證是,腹部脹滿,大便秘結,小便困難,轉筋,脈沉而弦,用後方加入同樣的藥。心脈的外證是,面色赤紅,口乾,喜歡笑,脈沉而洪大,用原方加入黃芩、石膏各三錢。內證是,心中煩躁,心痛,手掌發熱而且呃逆,脈沉,用後方加入同樣的藥。肺脈的外證是,面色蒼白,容易打噴嚏,悲傷想哭,脈浮而澀,用原方加入生薑、桂枝各三錢。內證是,喘咳,忽冷忽熱,脈沉,用後方加入生薑、桂枝。

脾脈的外證是,面色黃色,容易打嗝,喜歡思考食物的味道,脈浮而緩,用原方加入白朮、漢防己。內證是,腹部脹滿,消化不良,精神疲倦,脈沉。用後方加入同樣的藥。腎脈的外證是,面色黑,容易恐懼,脈浮,用原方加入附子、生薑。內證是,腹瀉如水,下墜感,小腿發冷,脈沉,用後方加入同樣的藥。

以上說的外證,都是表證的表面,應該發汗而散邪;內證是裡證的表層,應該用藥物滲透肌膚而發汗。如果脈象沉,而且又有裡證。裡證的症狀是發熱口渴,小便赤澀不利,腹瀉排出赤色水液,或大便秘結,按壓腹部內裡疼痛,這些都是裡證。應該立即攻下,按照方劑加入大黃三錢。如果邪氣還沒有完全消除,再加入大黃二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