舊題元·朱震亨著,清·湯望久校輯

《脈因證治》~ 卷一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6)

1. 十一、瘧

【脈】,瘧脈自弦,弦數多熱,弦遲多寒。弦小緊者,可下之;弦遲者,可溫之;弦數者,可汗,灸之;浮大者,可吐之;弦數者,風發也,以飲食消息止之。

【因】,夏暑舍於營衛之間,腠理不密,遇秋之風,玄府受之。慘愴之水,寒氣氣閉而不出,舍於腸胃之外,與營衛並行。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,並則病作,離則病止。並於陽則熱,並於陰則寒。淺則日作,深則間日。在氣則早,在血則晏。因汗郁成痰,因虛弱陰陽相乘。

外因從六淫,有寒、濕、癉、濕、牝。寒則先寒後熱;溫則先熱後寒;癉則但熱不寒;濕則身骨節疼;牝則寒多不熱。內因,有臟氣不和,鬱結痰飲所致。有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之說。說見後。不內外因,疫瘧,一歲之內,大小相似;鬼瘧夢寐不詳;癉瘧乍有乍已;食瘧因飲食得之;勞瘧因勞得之;母瘧有母傳染者也。

白話文:

瘧疾的脈象,弦而緊者多熱,弦而遲者多寒。脈象細而緊的,可以用瀉藥;脈象遲緩的,可以用溫補藥;脈象弦數的,可以用發汗、灸法治療;脈象浮大者,可以用吐法治療。脈象弦數的,可能是風寒所致,可以用飲食調養來緩解。

瘧疾的病因,是因為夏季暑熱停留在營衛之間,腠理疏鬆,遇上秋風,玄府受邪。寒氣鬱結於腸胃之外,與營衛並行。白天在陽氣中活動,晚上在陰氣中活動,二者交合則發病,分離則病止。在陽氣中交合則發熱,在陰氣中交合則發寒。寒邪淺表則每天發病,深層則隔天發病。寒邪在氣分則發病時間早,在血分則發病時間晚。瘧疾也可能因汗出不暢而化為痰,或因虛弱導致陰陽失調而發病。

瘧疾的外因,來自六淫,包括寒、濕、暑、燥、風、火。寒邪先寒後熱,溫邪先熱後寒,暑邪則只熱不寒,濕邪則會導致關節疼痛,風邪則多寒不熱。瘧疾的內因,包括臟腑氣血不和,痰飲鬱結所致,分別與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有關。至於其他類型的瘧疾,例如疫瘧、鬼瘧、癉瘧、食瘧、勞瘧、母瘧等,則各有不同的病因和特點。

李論,夏傷於暑,秋為痎瘧。暑者,季夏濕土。濕令不行則土虧矣,所勝妄行,木氣太過,少陽主也。所生者受病,則肺金不足,不勝者侮之。水勝土之分,土者坤,坤在申,申為相火。水入土,則水火相干,則陰陽交作,肺金不足,灑淅惡寒。土虛少陽乘之,則為寒熱。發於秋者,濕熱則卯酉之分也。

【證治】,先寒而熱,謂之寒瘧;先熱而寒,謂之溫瘧;治之宜乎中也。中者,少陽也。渴者,燥勝也。不渴者,濕勝也。又有得之於冬,而發於暑,邪舍於腎,足少陰也。有藏之於心,內熱蓄於肺,手太陰也。但熱而不寒,謂之癉瘧,足陽明也。在太陽經謂之風瘧,宜汗之;在陽明經謂之熱瘧,宜下之;少陽經謂之風熱,宜和之。此傷之淺也。在陰經則不分三經,謂之溫瘧,宜從太陰經論之。此傷之重也。

白話文:

李論:

夏季受暑氣傷害,秋季就會患上痎瘧(瘧疾)。暑氣是季夏濕土所致。濕氣無法運行,就會導致脾土虛損,脾土失控,木氣過盛,而少陽主木氣。由於脾土受損,肺金氣虛,無法克制木氣,於是木氣乘虛而入,侵犯肺金。水克制土,而脾土屬坤,坤在申,申為相火。水入脾土,水火相交,陰陽交戰,肺金氣虛,就會出現發冷、惡寒等症狀。脾土虛弱,少陽之氣乘虛而入,就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。秋季發病的瘧疾,是因為濕熱之氣,主要在卯酉時分(上午五點到七點,下午五點到七點)發作。

【證治】

先出現發冷然後發熱的,叫做寒瘧;先出現發熱然後發冷的,叫做溫瘧。治療瘧疾,應該著重於調節少陽之氣。口渴者,是燥熱之氣過盛;不渴者,是濕邪過盛。還有一些人,在冬天感染病邪,在夏季發病,病邪藏於腎臟,屬於足少陰經。還有一些人,病邪藏於心臟,內熱積蓄於肺,屬於手太陰經。如果只有發熱,沒有發冷,叫做癉瘧,屬於足陽明經。在太陽經發病的瘧疾,叫做風瘧,宜用發汗的方法治療;在陽明經發病的瘧疾,叫做熱瘧,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;在少陽經發病的瘧疾,叫做風熱瘧,宜用調和的方法治療。這些都是病邪比較淺表。在陰經發病的瘧疾,不分三經,都叫做溫瘧,宜從太陰經角度論治。這些都是病邪比較深入的。

太陽經,頭痛腰痛,寒從背起,先寒後熱,宜小柴胡、羌活地黃湯。

少陽經,心體解㑊,寒熱不甚,惡見人,多汗出甚,小柴胡湯。

陽明經,先寒久乃熱,熱大汗,喜見火乃快,宜桂枝二白虎一湯。

少陰經,嘔吐煩悶,熱多寒少,欲閉戶而處,病難已,小柴胡加半夏湯。

太陰經,好太息,不嗜食,多寒熱汗出,病至喜嘔乃衰,理中湯。

白話文:

太陽經的病症是頭痛腰痛,寒氣從背部開始,先冷後熱,應該服用小柴胡、羌活、地黃湯。

少陽經的病症是心臟不舒服,寒熱症狀不明顯,厭惡見人,出汗很多,應該服用小柴胡湯。

陽明經的病症是先冷很久才發熱,熱症嚴重,出很多汗,喜歡靠近火才舒服,應該服用桂枝二白虎一湯。

少陰經的病症是嘔吐煩躁,熱症比寒症多,想要關門不出,病症難以痊癒,應該服用小柴胡加半夏湯。

太陰經的病症是容易嘆氣,食慾不振,寒熱症狀交替,出汗,病症到想要嘔吐的時候就會減弱,應該服用理中湯。

厥陰經,小腹腰痛,小便不利,意恐懼,四物玄明苦楝附子湯。

心瘧,煩心,甚欲得清水,反寒多不甚熱,宜桂枝黃芩湯。

肺瘧,心寒甚,熱間善驚,如有見者,桂枝加芍藥湯。

肝瘧,色蒼蒼然太息,甚伏若死,通脈四逆湯。

脾瘧,寒則腹痛,熱則腸鳴,鳴已汗出,小建中湯、芍藥甘草湯。

白話文:

厥陰經受寒導致小腹腰部疼痛,排尿不順,並且伴隨恐懼感,可以用四物玄明附子湯治療。

心瘧症狀為心煩意亂,極度渴望喝水,但反覆出現寒熱症狀,以寒勝熱居多,適合服用桂枝黃芩湯。

肺瘧症狀為心寒嚴重,發熱時容易驚恐,伴有幻覺,可以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。

肝瘧症狀為面色蒼白,頻頻嘆氣,全身乏力,幾乎昏迷,可以用通脈四逆湯治療。

脾瘧症狀為寒時腹痛,熱時腸鳴,鳴叫停止後出汗,可以用小建中湯或芍藥甘草湯治療。

腎瘧,腰脊痛宛轉便難,目眴然,手足寒,桂枝加當歸芍藥湯。

胃瘧,將病也,善飢不能食,能食而支滿腹脹,理中湯、丸主之。

勞瘧,經年不瘥,後復發作,微勞力不任,名曰勞瘧。

母瘧,百藥不瘥,結成癥癖在腹脅,名瘧母。

治雖不同,瘧得於暑,當以汗解。或汗不徹,鬱而成痰,宜以養胃化痰發汗,邪氣得出,自然和也。虛則補之,脈洪數無力者是也。

羌活湯,治邪氣淺在表。

羌活,防風,甘草,惡寒有汗,加桂枝;惡風無汗,加麻黃;吐,加半夏。

白話文:

腎瘧症狀包括腰部和脊椎疼痛,行動不便,眼睛發紅,四肢寒冷,治療可用「桂枝加當歸芍藥湯」。

胃瘧症狀為胃口良好但無法進食,即使能吃也感到腹部脹滿,應使用「理中湯」或「理中丸」進行治療。

勞瘧指的是長期不愈的瘧疾,後續又會發作,稍微勞累就感到身體不適,稱為勞瘧。

母瘧指的是經過各種藥物治療都不見好轉,形成腹部脹滿的癥狀,稱為母瘧。

無論何種瘧疾,其成因多與暑熱有關,應以發汗方式進行治療。若發汗未能徹底,則可能會導致痰積,應該以養胃、化痰、發汗的方式進行治療,使邪氣排出體外,恢復平和。對於虛弱的病人,應採取補益的方法,如脈象洪大但缺乏力道的患者即是。

「羌活湯」用於治療表層的邪氣。

羌活、防風、甘草,若出現畏寒且有出汗的情況,可加入桂枝;若畏風但無汗,則需加入麻黃;若伴有嘔吐,則需加入半夏。

麻黃桂枝湯,治夜瘧。此散血中風寒。

麻黃(一兩),桂枝(二錢),甘草(炙,三錢),黃芩(五錢),桃仁(三十粒,去皮尖),邪氣深而入血,故夜。以桃仁緩肝,散血中邪。

桂枝石膏湯,治邪深間日。

桂枝,石膏,知母,黃芩,汗出不愈,為內實外虛,寒熱大作,必傳入陰。太陽陽明,耆、芍;寒熱傳入,太陽陽明少陽合病,加柴胡、半夏、人參、甘草。

白話文:

麻黃桂枝湯用來治療夜間發作的瘧疾。這個方子可以散去血中的風寒。麻黃一兩,桂枝二錢,甘草(炙,三錢),黃芩五錢,桃仁三十粒(去皮尖)。邪氣深入血中,所以會在晚上發作。用桃仁緩解肝氣,散去血中的邪氣。

桂枝石膏湯用來治療邪氣深入,間日發作的疾病。桂枝,石膏,知母,黃芩。患者雖然汗出,但病症不癒,這是因為體內實,體表虛,寒熱交替發作,必定會傳入陰分。太陽、陽明兩經的病症,可以用耆、芍治療;寒熱傳入,太陽、陽明、少陽三經合病,需要加柴胡、半夏、人參、甘草。

藜蘆散,治久瘧欲吐不能吐,宜吐之。

藜蘆為末,溫齏水調下半錢,以吐為度。

張法,白虎加參湯、小柴胡合五苓散、神祜丸治之。

服前三方未動,次與之承氣湯治。甚者,甘露飲調之,人參柴胡飲子補之,常山飲吐之。

老瘧丹,治老瘧,風暑入陰在臟,凝血氣。

白話文:

【藜蘆散】,用於治療長期發作的瘧疾導致的想吐卻吐不出的情況,應當通過吐的方式進行治療。

藜蘆研磨成粉末,以溫和的米醋水調和半錢,以達到引吐的目的。

【張法】,對於白虎加參湯、小柴胡合五苓散、神祜丸可以進行治療的老瘧病,如果前三種方法沒有效果,則換用承氣湯進行治療。病情嚴重時,可使用甘露飲調和服用,或用人參柴胡飲子進行補充,常山飲用以引吐。

【老瘧丹】,用於治療長期的瘧疾,風熱暑邪進入陰部影響臟腑,導致血液凝滯的症狀。

川芎,桃仁,紅花,當歸,蒼朮,白朮,白芷,黃柏,甘草

上水煎,露一宿,次早服之。

瘧母丸,治瘧母、食瘧。

鱉甲(醋炙,君),三稜,莪朮(醋炙),香附子,阿魏(食積加醋化)

白話文:

川芎、桃仁、紅花、當歸、蒼朮、白朮、白芷、黃柏、甘草,用水煎煮,放置一晚,隔天早上服用。此為瘧母丸,用於治療瘧疾引起的腹痛和食積。鱉甲(用醋炙,為主藥),三稜,莪朮(用醋炙),香附子,阿魏(食積者加醋化)。

截瘧丸,先補藥、表藥,徹起陽分,方可截。

川常山,草果,知母,檳榔,烏梅,穿山甲(炒),甘草(炙)

用水一大碗,煎半碗,露一宿,臨發時溫服之,宜吐。

一補一發丹,治久瘧內傷挾外邪。內發必主痰,外以汗解。

半夏,茯苓,陳皮,柴胡,黃芩,蒼朮,川常山,葛根,虛加參、術補氣,甚加芩、連。有一人夏感,脈沉細,服之愈。

白話文:

治療瘧疾的「截瘧丸」首先要補氣養血、疏散表邪,讓陽氣升發起來,才能真正止住瘧疾。方劑由川常山、草果、知母、檳榔、烏梅、穿山甲(炒)、甘草(炙)等藥材組成。將藥材用水一大碗煎煮至半碗,放置一夜,臨發作前溫熱服用,宜促使嘔吐。

另一方「一補一發丹」則專治久患瘧疾導致內傷,並兼夾外邪的患者。此方認為瘧疾內發必與痰濕有關,外發則需以汗解。方劑由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柴胡、黃芩、蒼朮、川常山、葛根等藥材組成。虛寒者加人參、白朮補氣,熱盛者加黃芩、黃連。曾有一位夏季感受寒邪,脈象沉細的病人服用此方後痊癒。

常山湯,治婦胎瘧。

常山(二兩),黃芩(三兩),石膏(八錢,另研),烏梅(十四個),甘草(一兩)

煎服之。

不二散,白麵(二兩),砒(一錢)

和勻,以香油一斤煎之,色黃,用草紙壓之,去油為末,入江茶三兩,每服一字。

神妙絕瘧,木通(川者),秦艽(去蘆),穿山甲(炙),常山(各等分),辰砂(半錢,另研),烏梅(七個),大棗(七個)

上以水三盞,煎至半,入酒一盞,再至半。先刮砂,棗服,次服藥。

白話文:

【常山湯】,治療婦女的胎瘧症狀。

  • 常山(二兩),
  • 黃芩(三兩),
  • 石膏(八錢,需另外研磨),
  • 烏梅(十四個),
  • 甘草(一兩)。

以上材料加水煮沸後服用。

【不二散】,配方為:

  • 白麵(二兩),
  • 砲(一錢)。

將這兩種材料混合均勻,然後在香油(一斤)中煎煮至呈黃色,用草紙壓出油分,保留粉末,再加入江茶(三兩),每次服用時取一字份量。

【神妙絕瘧】,配方為:

  • 川木通(等分),
  • 秦艽(去蘆),
  • 穿山甲(炙),
  • 常山(等分),
  • 辰砂(半錢,需另外研磨),
  • 烏梅(七個),
  • 大棗(七個)。

以上所有材料用水三盞煮沸後,剩餘一半時加入一盞酒,再次煮至剩下一半。首先服用辰砂與大棗,接著再服用調製好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