舊題元·朱震亨著,清·湯望久校輯

《脈因證治》~ 卷三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3)

1. 三十四、嘔吐噦

安胃散(李先生),治嘔吐噦以胃寒所致。

丁香(五分),茱萸,草蔻,人參(各一錢),炙甘草(五分),黃耆(一錢),柴胡(五分),升麻(七分),黃柏(三錢),陳皮(五分),當歸(一錢五分),蒼朮(一錢),半夏,茯苓,陳皮

末三味治嘔吐痰涎,痰飲為患加之,寒則否。煎,稍熱服。

秘方,治痰嘔吐。

二陳湯、山梔(炒)、黃連(薑汁炒)、香附。虛,加蒼朮。

呃逆因,寒則可用。此世俗之劫亦可戒。

丁香,柿蒂(各一錢),竹茹

煎,熱服。

有噁心,吐蟲數條後,乃頻作。服殺蟲藥,則吐蟲愈多。六脈皆細,非蟲脈也,乃臟寒而不安矣。

有嘔,飲食皆不得進。治嘔愈嘔,此胃風也。

論吐有三證,冷吐,先覺咽酸嘔,然後吐食,脈小滑者是。王叔和云:關,胃寒不下食。傷寒汗下過多,胃中虛冷,食久反吐,亦屬於寒。

胃熱而吐者,聞穀氣則嘔,藥下則吐;或傷寒未解,胸中有熱,關脈洪,宜涼之。

胸中有宿食,或痰飲,或停水,關沉而伏者,宜吐之。

《三因》論,嘔吐出於胃,故有寒、熱、食、痰、血、氣,同上條。

論嘔逆則咳逆也。大率胃實則噫,胃虛則噦。此因胃中虛,膈上熱也。故噦至八九聲相連,收氣不回驚人者,若傷寒久病得此,甚惡。《內經》所謂壞腑是也。

亦有噦而心下堅痞、眩悸者,以膈間有痰水,非虛危比也。痰,半夏湯主之;噦虛,橘皮竹茹湯主之。

論漏氣,病者身背皆熱,肘臂牽痛,其氣不續,膈間厭食,食則先吐而後下,名曰漏氣。此由上焦傷風,開其腠理,經氣失道,邪氣內著,麥門冬湯主之。

麥門冬,生蘆根,竹茹,人參,茯苓,白朮,甘草,陳皮,葳蕤,姜亦可。

論走哺,病者上焦實熱,大小便不通,氣逆不續,嘔逆不禁,名曰走哺。人參湯主之。

前方加黃芩、知母、石膏、山梔,去竹茹、麥冬。

白話文:

三十四、嘔吐噦

安胃散(李先生的方子),治療因為胃寒引起的嘔吐、呃逆。

藥方組成:丁香(五分)、吳茱萸、草豆蔻、人參(各一錢)、炙甘草(五分)、黃耆(一錢)、柴胡(五分)、升麻(七分)、黃柏(三錢)、陳皮(五分)、當歸(一錢五分)、蒼朮(一錢)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。

最後三味藥(半夏、茯苓、陳皮)用來治療嘔吐痰涎,如果是有痰飲的問題就加上這三味藥,如果是寒症就不用加。用水煎煮,稍微溫熱時服用。

秘方,治療因痰引起的嘔吐。

藥方組成:二陳湯、炒過的梔子、用薑汁炒過的黃連、香附。如果體虛,可以加蒼朮。

呃逆(打嗝)如果是因為寒氣引起的,可以用這個方子。這種世俗的說法可以不用在意。

藥方組成:丁香、柿蒂(各一錢)、竹茹。

用水煎煮,溫熱時服用。

有些人噁心,吐出幾條蟲子後,反而更頻繁地噁心嘔吐。服用殺蟲藥後,吐出的蟲子反而更多。如果六脈都很細弱,這並不是蟲積的脈象,而是臟腑虛寒引起的。

有些人嘔吐,吃不下任何東西。如果治療嘔吐反而使嘔吐加劇,這是因為胃中受了風邪。

關於嘔吐有三種證型:寒性嘔吐,先感覺咽喉酸楚然後嘔吐食物,脈象細小而滑的是這種情況。王叔和說:寸關脈診斷到關脈,表示胃寒不能消化食物。傷寒病發汗、瀉下太過,導致胃中虛冷,吃進食物很久才吐出來,也屬於寒性嘔吐。

因為胃熱引起的嘔吐,聽到食物氣味就想吐,藥一下肚就吐出來;或者是傷寒還沒好,胸中有熱,關脈洪大的,應該用清涼的藥物治療。

胸中有積存的食物、痰飲或停滯的水液,關脈沉伏的,應該用催吐的方法來治療。

**《三因方》**認為,嘔吐出自於胃,所以有寒、熱、食積、痰、血、氣等不同的原因。和上面所說的嘔吐證型相同。

說到嘔逆,其實就是咳逆。大致來說,胃氣實的時候會打飽嗝,胃氣虛的時候會呃逆。這是因為胃中虛弱,膈上卻有熱的緣故。所以呃逆連續八九聲,收氣不回,讓人驚恐的,如果是傷寒久病出現這種情況,非常嚴重。《內經》所說的“壞腑”就是這種情況。

也有人呃逆時,感覺心下堅硬堵塞、眩暈心悸,這是因為膈間有痰水,並不是虛弱危急的情況。有痰,可以用半夏湯來治療;呃逆虛弱,可以用橘皮竹茹湯來治療。

關於漏氣,病人身體背部都發熱,肘臂牽引疼痛,氣息不暢,膈間厭食,吃東西會先吐後瀉,這種情況叫做漏氣。這是因為上焦受了風邪,打開了腠理,經氣運行失常,邪氣侵入體內。可以用麥門冬湯來治療。

藥方組成:麥門冬、生蘆根、竹茹、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、陳皮、葳蕤,可以加生薑。

關於走哺,病人上焦實熱,大小便不通暢,氣逆不順,嘔吐不止,這種情況叫做走哺。可以用人參湯來治療。

前方(人參湯)加上黃芩、知母、石膏、山梔,去掉竹茹、麥門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