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因證治》~ 卷三 (11)
卷三 (11)
1. 三十四、嘔吐噦
【脈】,形狀如新臥起。脈弱而嘔,小便複利,身有微熱,見厥者死。趺陽脈浮,胃氣虛,嘔而不食,恐怖死,寬緩生。寒氣在上,陰氣在下,二氣並爭,但出不入。嘔家有癰膿者,不可治,膿儘自愈。先嘔卻渴,此為欲解;先渴卻嘔,為水停心下,屬飲。嘔本渴,今反不渴,有支飲。嘔多,雖有陽明證,不可下,蓋邪氣不在胃口。脈數反吐、汗,令陽微,膈氣空虛,數為客熱,不能消穀,胃中虛冷,故吐也。陽緊陰數,食已則吐;陽浮而數亦然,或浮大。皆陽偏盛,陰不能配之也,為格,主吐逆,無陰故嘔。寸口脈緊而芤,緊為寒,芤為虛,虛寒相搏,脈為陰結而遲,其人則噎。關上脈數則吐。脈弦者,虛也。胃氣無餘,朝食暮吐,變為胃反。寸緊尺澀,胸滿不能食而吐,吐止者為下之,未止者為胃反也。趺陽脈微而澀,微則下利,澀則吐逆,谷不得入;或浮而澀,浮則虛,虛傷脾,脾傷則不磨,朝食暮吐,名胃反。寸口脈微而數,微則血虛,血虛則胸中寒。脈緊而澀者,難治;嘔吐思水者,易解。關上脈浮大,風在胃中,心中澹澹,食欲嘔。關上脈微浮,積熱在胃中,嘔吐蛔蟲。關上脈緊而滑者,蛔動。脈緊而滑者,吐逆。脈小弱而澀,胃反。
【證】,嘔吐噦各有所辨。
吐屬太陽,有物無聲,乃血病也。有食入則吐,食已即吐,食久則吐之別。
嘔屬陽明,有物有聲,氣血俱病。
噦屬少陽,無物有聲,乃氣病也。
【治】,因胃口有熱,膈上有痰,故嘔吐。亦有寒氣客於腸胃,厥逆上出,故痛而嘔。因胃中虛,膈上熱,故噦。亦有痰水滿塞而噦。因胃氣虛,陽火上衝,故吃逆。亦有痰熱在胃,中氣不降而呃。
李論,寒客胃中,物盛上溢,故嘔。清厥甚則痹,食而吐。寒氣與新穀氣俱還於胃中,新故相亂,真邪相攻,故噦。三者雖殊,皆因脾胃虛弱,亦因寒氣客胃,加之飲食所傷而致。宜以丁、藿二香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生薑之類主之。又有痰飲者,必下之。
又論,皆氣衝之火,逆胃之脈,反上而作,治宜降火。呃者,氣逆也,陰火炎上也。氣自臍下為火,直衝上出於口而作聲也。又火結痰氣而上升,衝出於口也。治宜降火行氣導痰而自安。
劉論,吐有三,氣、積、寒也。
上焦吐者,皆從於氣。氣者,天之陽也。脈浮而洪,其證食已暴吐,渴欲飲水,大便燥結,氣上衝胸而發痛。治宜降氣和中。
中焦吐者,皆從於積,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。脈浮而匿,其證或先吐而後痛,或先痛而後吐。治法,以毒藥行其積,木香、檳榔去其積。
下焦吐者,從於寒也。脈沉遲,其證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小便清利,大便不通。治法,毒藥通其閉塞,溫其寒氣也。
白話文:
三十四、嘔吐、噦
【脈象】
脈象如果像剛躺下又馬上起來一樣,是虛弱的脈象。如果脈象虛弱又嘔吐,小便又多,身體微微發熱,出現昏厥的人就會死亡。腳踝上的脈象(趺陽脈)浮在表面,表示胃氣虛弱,會嘔吐而且吃不下東西,如果感到恐懼就會死亡,如果脈象寬緩則會好轉。寒氣停留在上面,陰氣停留在下面,兩種氣互相爭鬥,導致吃進去的東西都吐出來。有膿瘡的嘔吐病人,無法治療,等到膿排完就會自己好。如果先嘔吐後才覺得口渴,表示病情快要好轉;如果先口渴後才嘔吐,表示有水液停留在心下,屬於痰飲。嘔吐本來應該口渴,現在反而不渴,表示有痰飲積聚。如果嘔吐頻繁,即使有陽明經的症狀,也不可以使用瀉下的藥物,因為邪氣不在胃部。脈象快速反而吐、流汗,會導致陽氣虛弱,胸膈變得空虛,快速的脈象是因為有虛熱,不能消化食物,胃中虛冷,所以會嘔吐。脈象陽脈緊,陰脈快,吃完東西就吐;陽脈浮,脈象也快,或者浮而且大,都是陽氣偏盛,陰氣不能配合,屬於「格」的狀況,會導致吐逆,因為沒有陰氣所以會嘔吐。寸口脈象緊而且中空,緊表示有寒,中空表示虛弱,虛寒互相搏鬥,脈象會變得陰結而且慢,這樣的人會噎住。關脈脈象快速就會嘔吐。脈象像琴弦一樣,表示虛弱。胃氣不足,早上吃下去的食物晚上吐出來,會變成胃反。寸口脈象緊,尺脈澀,胸部脹滿吃不下東西而吐,吐停止才適合使用瀉下的藥物,沒有停止就是胃反。腳踝上的脈象(趺陽脈)微弱而澀,微弱會導致腹瀉,澀會導致嘔吐,食物無法吃進去;或者脈象浮而澀,浮表示虛弱,虛弱會傷害脾胃,脾胃受傷就不能消化,早上吃下去的食物晚上吐出來,叫做胃反。寸口脈象微弱而且快,微弱表示血虛,血虛會導致胸中寒冷。脈象緊而澀,很難治療;嘔吐又想喝水,比較容易好。關脈脈象浮而且大,表示有風在胃中,心中空虛,想吐。關脈脈象微弱而浮,表示有熱積在胃中,會嘔吐蛔蟲。關脈脈象緊而且滑,表示蛔蟲在蠕動。脈象緊而且滑,會導致吐逆。脈象小而弱且澀,是胃反的狀況。
【症狀】
嘔吐和噦各有不同的情況。
吐屬於太陽經的病,吐的時候有東西出來,但沒有聲音,是屬於血病。有吃進去就吐,吃完馬上吐,吃很久才吐的不同。
嘔屬於陽明經的病,吐的時候有東西也有聲音,是氣血都生病的狀況。
噦屬於少陽經的病,吐的時候沒有東西,但有聲音,是屬於氣病。
【治療】
會嘔吐是因為胃部有熱,胸膈有痰,也可能是寒氣侵入腸胃,導致氣逆向上,所以會疼痛而且嘔吐。會噦是因為胃中虛弱,胸膈有熱,也可能是痰水充滿而阻塞,導致噦。會吃逆是因為胃氣虛弱,陽火向上衝,也可能是痰熱在胃中,中氣無法下降而呃逆。
【李氏的觀點】
寒氣停留在胃中,食物過多向上溢出,所以會嘔吐。清陽之氣衰弱嚴重會導致麻痹,吃東西就吐。寒氣和新食物的氣都回到胃中,新舊之氣混亂,正邪之氣互相攻擊,所以會噦。這三種情況雖然不同,都是因為脾胃虛弱,也因為寒氣侵入胃,加上飲食不當所導致。應該使用丁香、藿香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生薑等藥物來治療。如果有痰飲的,一定要使用瀉下的藥物。
【另一種觀點】
這些都是氣向上衝的火,逆著胃脈向上,所以會嘔吐,治療應該要降火。呃逆是氣逆的現象,是陰火向上升騰。氣從肚臍下方變成火,直接向上衝到口中發出聲音。也可能是火和痰氣凝結而向上升,衝出口中。治療應該要降火,疏通氣,導痰,就會好轉。
【劉氏的觀點】
嘔吐有三種,分別是氣、積、寒。
上焦的嘔吐,都是因為氣的問題。氣是天的陽氣。脈象浮而且洪大,發作時吃完東西就突然吐出來,口渴想喝水,大便乾燥,氣往上衝到胸部而疼痛。治療應該要降氣和中。
中焦的嘔吐,都是因為積的問題,食物和氣結合形成積滯而疼痛。脈象浮而且不明顯,發作時可能是先吐後痛,也可能是先痛後吐。治療方法是用毒藥來消除積滯,用木香、檳榔來去除積滯。
下焦的嘔吐,都是因為寒的問題。脈象沉而且慢,發作時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,晚上吃的東西早上吐出來,小便清澈量多,大便不通。治療方法是用毒藥來疏通阻塞,溫暖寒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