舊題元·朱震亨著,清·湯望久校輯

《脈因證治》~ 卷三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9)

1. 三十三、腫脹

【治】,虛則宜補脾以養肺,流濕以散氣。治以參、術,佐以平胃、茯苓。熱加芩、連,血虛四物,死血桃仁。

風寒外邪,自表入里,寒變為熱而胃實滿,宜大承氣下之;痰積宿食,宜以消導,或大黃丸下之。經云:去菀陳莝是也。

前者之外,有胃寒腸熱,腹脹而且泄。胃寒則氣收不行為脹,腸熱則水穀不聚而泄。黃連、木香、大黃、厚朴、茯苓、青皮、茱萸。

又有胃熱腸寒,故痛而且脹。胃熱則善飢消穀,腸寒則血凝脈急,故痛而且脹。

又有頸腫、膺腫、胸脹,皆氣不順,有餘於上。

又有身腫而冷,胸塞不能食,病在骨節,汗之安。

,面上黑點肺敗,掌中無紋心敗,臍突脾敗,腳根腫肝敗,腹滿青筋腎敗。

營衛俱絕,浮腫者死;唇腫齒焦者死;卒痛,面蒼黑者死;臍腫反出者死;陰囊、莖俱腫者死;脈絕口張,腫者死;足趺腫脹,如斗者死。

變水湯,治腫脹。

白朮,茯苓,澤瀉(各二兩),郁李仁(二錢)

煎入薑汁,調以耆、術,為建中之類。

楮實丸,治脹。

木香散,治腫。

木香,大戟,白牽牛(各一兩)

上為末三錢,豬腎子一雙,批作片子,糝末在內,煨熟,空心服。更塗甘遂末於肚上,少飲甘草水。

十棗丸,治腫脹。

五皮散,治腫皮水。

大腹皮,桑白皮,茯苓皮,生薑皮,陳皮,木香

消腫丸,滑石,白朮,木通,牽牛,茯苓,半夏,陳皮,木香,丁香,瞿麥

酒糊丸,麥門冬湯下。

中滿分消丸,治熱脹、鼓脹、氣脹。

黃芩(刮黃皮,一兩),黃連(炒,一兩),薑黃,白朮,人參,豬苓,甘草(各一兩),茯苓,縮砂,陳皮(各三錢),枳實,半夏(各五錢),厚朴(一兩)。

廣朮饋堅湯,治脹,有積塊如石,上喘浮腫。

厚朴,草豆蔻,歸尾,黃芩,益智(各五錢),甘草,黃連,白朮,柴胡,神麯,澤瀉(各三錢),吳茱萸,青皮,陳皮(各二錢),半夏(七錢),桃仁,蘇木,木香,紅花(各一錢)

海金砂丸,治腫。

牽牛(生炒各半兩),甘遂(半兩),金砂(三錢),白朮(一兩)

煎服。

木香塌氣丸,治脹。

胡椒,草蔻(麵裹,煨),木香(各三錢),蠍梢(三錢五分,去毒)。

大補中氣行濕散氣湯

秘傳十水丸,後用尊重丸退余水。

炒甜葶藶,澤瀉,巴豆(去殼,出油),醋煮,大戟,芫花(醋炒),甘遂(醋炒),桑白皮漢椒,茯苓,雄黃

每三錢,五更水下,以肉壓之,免噁心。

車水葫蘆丸,止用一掃光為貴。

木香,丁香(各三錢),沉香,黑白醜(各二錢),枳殼,烏藥,白芷,當歸(各一錢)

茶丸。

尊重丸,治蠱脹。腹大水腫,氣逆喘乏,小便澀,大便閉,虛危甚效。

白話文:

腫脹

治療原則:

虛弱的腫脹,應當補益脾胃來滋養肺氣,並疏通體內濕氣來散開鬱滯的氣。治療方藥以人參、白朮為主,輔以平胃散、茯苓。如果發熱,加用黃芩、黃連;若是血虛,則用四物湯,若是有瘀血,則加用桃仁。

如果是由於風寒等外邪從體表侵入體內,寒邪轉為熱邪,導致胃部實證脹滿,應當用大承氣湯來通便瀉熱。若是因為痰積或宿食積滯,應當用消食導滯的方法,或者用大黃丸來通便。正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說:「除去積滯,使腸胃清空。」

除了上述情況,還有的屬於胃寒腸熱,表現為腹脹且腹瀉。胃寒導致氣機收斂不暢而引起脹滿,腸熱導致水穀不化而腹瀉。治療方藥可選用黃連、木香、大黃、厚朴、茯苓、青皮、吳茱萸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胃熱腸寒,因此會疼痛且脹滿。胃熱會導致容易飢餓、消化快,腸寒則導致血液凝滯、脈象急促,所以出現疼痛且脹滿。

另外,還有頸部腫脹、胸部腫脹等,這些都屬於氣機不順,氣機鬱滯於上半身。

還有的全身水腫且怕冷,胸悶吃不下飯,病邪侵犯到骨節,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。

禁忌:

臉上出現黑點,表示肺氣衰敗;手掌中沒有紋路,表示心氣衰敗;肚臍突出,表示脾氣衰敗;腳跟腫脹,表示肝氣衰敗;腹部脹滿且有青筋暴露,表示腎氣衰敗。

如果出現營衛之氣都衰竭,浮腫者會死亡;嘴唇腫脹牙齒焦黑者會死亡;突然疼痛,面色蒼白發黑者會死亡;肚臍腫脹外翻者會死亡;陰囊和陰莖都腫脹者會死亡;脈象消失且口張者會死亡;足背腫脹如斗者會死亡。

治療方劑:

**變水湯:**治療腫脹。

  • 藥物組成:白朮、茯苓、澤瀉各二兩,郁李仁二錢。
  • 用法:煎藥時加入薑汁,並用黃耆、白朮等藥調和,類似於建中湯的用法。

**楮實丸:**治療脹滿。

**木香散:**治療腫脹。

  • 藥物組成:木香、大戟、白牽牛各一兩。
  • 用法:將上述藥物研為末,取三錢,將豬腎切開,放入藥末,煨熟後空腹服用。另將甘遂末塗在肚臍上,稍飲甘草水。

**十棗丸:**治療腫脹。

**五皮散:**治療皮膚水腫。

  • 藥物組成:大腹皮、桑白皮、茯苓皮、生薑皮、陳皮、木香。

消腫丸:

  • 藥物組成:滑石、白朮、木通、牽牛、茯苓、半夏、陳皮、木香、丁香、瞿麥。
  • 用法:用酒糊為丸,用麥門冬湯送服。

**中滿分消丸:**治療熱脹、鼓脹、氣脹。

  • 藥物組成:黃芩(去黃皮)一兩、黃連(炒)一兩、薑黃、白朮、人參、豬苓、甘草各一兩、茯苓、縮砂、陳皮各三錢、枳實、半夏各五錢、厚朴一兩。

**廣朮饋堅湯:**治療脹滿,腹部有積塊如石,並有喘息和浮腫。

  • 藥物組成:厚朴、草豆蔻、當歸尾、黃芩、益智各五錢,甘草、黃連、白朮、柴胡、神曲、澤瀉各三錢,吳茱萸、青皮、陳皮各二錢,半夏七錢,桃仁、蘇木、木香、紅花各一錢。

**海金砂丸:**治療腫脹。

  • 藥物組成:牽牛(生、炒各半兩),甘遂半兩,金砂三錢,白朮一兩。
  • 用法:煎服。

**木香塌氣丸:**治療脹滿。

  • 藥物組成:胡椒、草豆蔻(麵裹煨)、木香各三錢,蠍梢(去毒)三錢五分。

大補中氣行濕散氣湯:(此方未列出具體藥物組成)

**秘傳十水丸:**用後需用尊重丸來消除殘餘水腫。

  • 藥物組成:炒甜葶藶子、澤瀉、巴豆(去殼出油,醋煮)、大戟、芫花(醋炒)、甘遂(醋炒)、桑白皮、漢椒、茯苓、雄黃。
  • 用法:每次三錢,五更時分用清水送服,並用肉類食物壓住,避免噁心。

**車水葫蘆丸:**主要用一掃光,此方為貴重藥。

  • 藥物組成:木香、丁香各三錢,沉香、黑醜、白醜各二錢,枳殼、烏藥、白芷、當歸各一錢。
  • 用法:製成茶丸。

**尊重丸:**治療蠱脹,腹部腫大水腫,氣逆喘促,小便不利,大便閉塞,適用於虛弱危重的患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