舊題元·朱震亨著,清·湯望久校輯

《脈因證治》~ 卷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3)

1. 二十九、噯氣吞酸嘈雜

(附䅽氣)

【因】,胃中有火,有痰。

《三因》論醋咽。夫中脘有飲則嘈,有宿食則酸。食後噫酸、吞酸者,皆食證(俗名咽酸)

【治方】,食鬱有痰,吞酸。

南星,半夏(五錢),黃芩(一兩),陳皮

燥飲丸,治痰飲心痛。

干螺殼(牆上者),蒼朮,神麯為丸。

曲術丸,治吞酸。中脘有飲則嘈,宿食則酸。

縮砂,陳皮,蒼朮,神麯(炒)

曲丸,薑湯送下。

又方,治酸,皆濕熱鬱。

黃連(薑汁炒),蒼朮,茯苓

湯浸,餅丸。吐清水

蒼朮(陳壁土炒),茯苓(一錢),滑石(煨),術(一錢五分),陳皮(五分)

水煎。

論䅽氣

,夫䅽飪之邪從口入者,宿食也。其病煩痛,畏風憎寒,心腹脹滿,下利不欲食,吞酸噫宿腐氣。或腹脹瀉泄,及四肢浮腫。若胃實熱,食反留滯,其脈滑而數,宜下之愈。

若脾虛,其脈浮大,按之反澀,尺中亦微澀,宜溫消之。

木香丸,木香,硇砂,蓬朮,胡椒,半夏,乾漆(炒令煙盡,各五錢),桂心,縮

,青皮(各三錢),附子(炮,去皮臍),三稜(醋炙),乾薑(各一兩)

上末,蜜丸,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薑湯下。

感應丸,肉豆蔻,川芎,百草霜(各二兩),木香(一兩五錢),蓽澄茄,丁香,三稜(各一兩),巴豆(百粒,去皮),蠟(四兩),杏仁(百粒,去皮)

上除巴豆外,為末。以下別研。巴豆、杏仁和勻。先將油煎蠟溶化,傾出藥末,內和成劑,入臼內杵千餘下,丸綠豆大。每服三五丸白湯下。

又外有醋咽、䅽氣、思膈皆同。

白話文:

[二十九、打嗝吞酸胃部不適]

【原因】,胃部存在火氣與痰溼。

根據古籍《三因》,胃部積存過多液體則會感到胃部不適,隔夜的食物則會導致胃酸過多。飯後打嗝伴有胃酸上湧,這都是消化不良的症狀(俗稱吞酸)。

【治療方案】,食物鬱結伴隨痰溼,導致吞酸。

使用天南星,半夏(用量爲五錢),黃芩(用量爲一兩),陳皮製成藥劑。

【燥飲丸】,用於治療由痰溼引發的心痛。

使用乾燥的螺殼(取自牆上的),蒼朮,神曲製成丸藥。

【曲術丸】,用於治療吞酸。胃部積存過多液體則會感到胃部不適,隔夜的食物則會導致胃酸過多。

使用縮砂,陳皮,蒼朮,神曲(炒制)製成丸藥,用薑湯送服。

【另一方】,用於治療胃酸過多,都是由溼熱鬱結引起。

使用黃連(薑汁炒制),蒼朮,茯苓製成藥劑。

將藥材浸泡在水中,製成餅狀丸藥。若出現清水嘔吐,

使用蒼朮(陳壁土炒制),茯苓(用量爲一錢),滑石(煨制),術(用量爲一錢五分),陳皮(用量爲五分)製成藥劑,用水煎煮服用。

【論呃逆】

【症狀】,食物消化不良從口進入胃部,即爲隔夜的食物。症狀表現爲煩悶疼痛,畏風怕冷,心腹脹滿,腹瀉不想吃飯,胃酸上湧,打嗝帶有腐敗食物的氣味。或者腹部脹大,腹瀉,以及四肢浮腫。如果胃部實熱,食物反而滯留在胃裏,脈象滑數,應採取瀉下法治療。

如果是脾虛,脈象浮大,按壓時反而感覺澀滯,尺脈也微澀,應採取溫補和消導法治療。

【木香丸】,木香,硇砂,蓬術,胡椒,半夏,乾漆(炒至煙盡,各五錢),桂心,縮砂,青皮(各三錢),附子(炮製,去皮臍),三棱(醋炙),乾薑(各一兩)

以上藥材研磨成末,加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薑湯送服。

【感應丸】,肉豆蔻,川芎,百草霜(各二兩),木香(一兩五錢),蓽澄茄,丁香,三棱(各一兩),巴豆(一百粒,去皮),蠟(四兩),杏仁(一百粒,去皮)

除了巴豆之外,其餘藥材研磨成末。再將巴豆和杏仁分別研磨均勻。先將油加熱融化蠟,然後倒入藥末,混合成藥劑,放入臼內搗碎一千次以上,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三到五丸,用白開水送服。

另外,吞酸,呃逆,思膈等病症的治療方法相同。

2. 三十、積聚

【脈】,來細而附骨乃積。寸口,積在胸;關上,積在臍旁;尺中,積在氣衝。左積左,右積右,脈兩出,積在中央。浮而毛,按之辟易,脅下氣逆,背相引痛,名肺積。

沉而芤,上下無常處,胸滿悸,腹中熱,名心積。

弦而細,兩脅下痛,邪走心下,足腫寒,名肝積。

沉而急,若脊與腰相引痛,飢見飽減,名腎積。

浮大而長,飢減飽見,腹滿泄嘔,脛腫,名脾積。

寸口沉而結,快而緊,積聚有系痛。脈弦細微者,為癥,橫脅下及腹中有橫積。脈弦,腹中急痛為瘕。脈細而沉時直者,身有癰腫,若腹中有伏梁。脈沉小而實者,胃有積聚,不下食,食則吐。脈沉而緊者,若心下有寒,時痛,有積聚。關上脈大而尺寸細者,必心腹冷積;遲而滑,中寒有症。

脈弦而伏,腹中有症,不可轉也,死。脈緊,強急者生,虛弱者死,沉者死。

【因】,脛寒厥氣則血脈凝澀,寒氣上入腸胃,所以腹脹。腹脹則腸外之汁沫,迫聚不得散,日以成積。

又盛食多飲,起居過度,腸胃之絡傷,則血溢於腸外,腸外有寒汁沫,與血相搏,則氣聚而成積。

又外中於寒,內傷於憂怒,氣則上逆,上逆則六腧不通,濕氣不行,凝血蘊裹,津液凝澀,滲著不去而成積。

又生於陰,蓋憂思傷心,重寒傷肺,忿怒傷肝,醉以入房,汗出當風傷脾,用力過度入房,汗出入浴傷腎,皆臟氣不平,凝血不散,汁沫相搏,蘊結而成積矣。

又有食積、酒肉積、水積、涎積、血積、氣積,皆因偏愛,停留不散,日久成積塊。在中為痰飲,在右為食積,在左為血積。

【證】,蓋積、聚之源則一。其在臟者,始終不移為積;其在腑者,發痛轉移,隨氣結束為聚。積者,繫於臟;聚者,繫於腑。癥者,繫於氣;瘕者,繫於血。

肝之積名肥氣。在左脅下如覆盆,發咳逆痎瘧。連歲不已,其中有血,肝主血故也。

心之積名伏梁。起臍下,大如臂,上至心下,令人煩心,有大膿血,在於膈胃之外。

肺之積名息賁。在右脅下,大如杯,灑淅寒熱,喘咳肺壅。賁者,賁門也,積在肺下有賁門。

脾之積名痞氣。在胃脘,大如盤,四肢不收,黃疸,飲食不為肌。痞者,濕也。食冷,其人傷氣,為濕所蓄。

腎之積名奔豚。發於小腹,上至心下,若豚狀。上下喘息,骨痿。

病在六腑。太陽利清氣,陽明泄濁氣,少陽化精氣,失常則壅聚不通。故實而不轉,虛則輸,屬陽無形,隨氣往來,在上則格,在下則脹,旁攻兩脅,如有泥塊,易於轉變,故名曰聚。

又有息積者,乃氣息癖滯於脅下,不在臟腑營衛之間,積久形成。氣不幹胃,故不妨食,病者脅下滿,氣逆息難,頻噦不已,名曰息積。

【治法】,寒者熱之,結者散之,客者除之,留者行之,堅者削之;消者摩之,咸以軟之,苦以瀉之;全真氣以補之,隨其所利而行之;酒肉食等積,以所惡者攻之,以所喜者誘之。

白話文:

[三十、積聚]

[脈象]

如果脈象細弱且緊貼骨頭,這就是積聚的表現。寸口脈(手腕處)出現這種脈象,表示積聚在胸部;關上脈(寸口脈後方)出現,表示積聚在肚臍兩側;尺中脈(手腕更後方)出現,表示積聚在氣衝穴(位於下腹部)。左邊的脈象顯示左邊有積聚,右邊的脈象顯示右邊有積聚,如果兩邊脈象都出現,表示積聚在身體的中間部位。

如果脈象浮淺而表面有毛刺感,按壓下去又感覺彈開,同時伴有胸脅下氣逆、背部牽引疼痛的症狀,這被稱為肺積。

如果脈象沉在深處且空虛,位置不定,時上時下,同時伴有胸悶、心悸、腹中發熱的症狀,這被稱為心積。

如果脈象細且像弓弦一樣緊繃,同時伴有兩脅下疼痛,邪氣竄到心下,足部腫脹發冷的症狀,這被稱為肝積。

如果脈象沉在深處且急促,同時伴有脊椎和腰部牽引疼痛,飢餓時疼痛加重,吃飽飯後疼痛減輕的症狀,這被稱為腎積。

如果脈象浮大而長,飢餓時疼痛減輕,吃飽飯後疼痛加重,同時伴有腹脹、腹瀉嘔吐、小腿腫脹的症狀,這被稱為脾積。

寸口脈沉而結滯,快速而緊繃,表示積聚有固定的疼痛點。脈象像弓弦般細微,表示為「癥」,會在脅下和腹部出現橫向的積塊。脈象如弓弦,腹部急痛,表示為「瘕」。脈象細而沉,有時像直線一樣,表示身體有癰腫,或者腹內有伏梁(腹部腫塊)。脈象沉小而有力,表示胃有積聚,難以消化食物,吃東西就吐。脈象沉而緊繃,表示心下有寒氣,時常疼痛,有積聚。關上脈大而寸口脈和尺中脈細小,表示心腹有冷積;脈象遲緩而滑利,表示體內有寒氣,形成癥狀。

脈象弦而伏藏,表示腹中有腫塊,無法轉動,這屬於死症。脈象緊且強急的表示病情還能好轉,脈象虛弱的表示病情會惡化,脈象沉沒的表示死亡。

[病因]

小腿寒冷,氣血運行不暢,導致血脈凝滯,寒氣上侵腸胃,所以會引起腹脹。腹脹時,腸外的一些液體和泡沫,被迫聚集無法散開,日積月累就形成了積聚。

另外,暴飲暴食,生活起居不規律,損傷了腸胃的經絡,導致血液外溢到腸外。腸外的寒液與血液相互搏擊,就會產生氣聚而形成積聚。

還有,外感寒邪,內因憂愁憤怒,導致氣機上逆,上逆則六腧不通,濕氣運行不暢,凝血包裏,津液凝滯,慢慢滲透積聚,無法消散而形成積聚。

再有,積聚也可能源於陰虛。憂思傷心,受寒傷肺,憤怒傷肝,酒後行房,出汗後吹風傷脾,用力過度後行房,出汗後洗澡傷腎。這些都會導致臟腑之氣不平,凝血無法散開,液體泡沫相互搏擊,蘊結而形成積聚。

還有食積、酒肉積、水積、痰涎積、血積、氣積等,都是因為偏食偏好,導致積聚停留在體內無法消散,時間長了就形成積塊。在身體中部,積聚表現為痰飲,在右邊表現為食積,在左邊表現為血積。

[症狀]

積聚的根源是一樣的。積聚如果發生在臟,始終固定不移,稱為「積」;如果發生在腑,疼痛會轉移,並隨著氣機的變化而結束,稱為「聚」。積,是與臟腑相關的;聚,是與腑相關的。「癥」,與氣相關;「瘕」,與血相關。

肝的積聚稱為肥氣,在左脅下像覆蓋的盆子,會引起咳嗽、瘧疾,連續多年都無法痊癒,其中可能有血,這是因為肝主管血液。

心的積聚稱為伏梁,從肚臍下開始,大如手臂,向上到達心下,會使人煩躁不安,在膈胃的外面有膿血。

肺的積聚稱為息賁,在右脅下,大如杯子,會出現時冷時熱,喘咳,肺部壅塞。賁,指賁門,積聚在肺下賁門處。

脾的積聚稱為痞氣,在胃脘部位,大如盤子,會出現四肢無力,黃疸,飲食難以轉化為營養。痞,是濕的意思。吃寒冷的食物,會損傷脾氣,導致濕氣積聚。

腎的積聚稱為奔豚,從小腹開始,向上到達心下,形狀像小豬一樣。會出現上下喘息,骨骼痿軟。

疾病如果發生在六腑,太陽經脈負責疏導清氣,陽明經脈負責排泄濁氣,少陽經脈負責化生精氣。如果功能失常,就會導致壅塞不通。因此,實症的表現為不轉動,虛症的表現為向外輸送。聚,屬於陽,是無形的,會隨著氣的運行而轉移,在上的表現為格塞,在下的表現為腹脹,向兩側脅部攻擊,感覺像是泥塊一樣,容易轉變,所以叫做「聚」。

還有息積,是指氣息積滯在脅下,不在臟腑經脈之間,時間長了就會形成。氣不影響胃,所以不會影響食慾。患者會感到脅下脹滿,呼吸困難,頻繁呃逆,這被稱為息積。

[治療方法]

寒證用熱藥治療,結聚的用散開的方法,客邪要驅除,停留的要疏通,堅硬的要削弱;能消散的要按摩,用鹹味的藥物軟化,用苦味的藥物瀉下;補益正氣,根據情況選擇最有利的方式進行治療;對於酒肉食積等,可以用患者厭惡的東西來攻,用患者喜歡的東西來誘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