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因證治》~ 卷三 (4)
卷三 (4)
1. 三十、積聚
五積丸,治積塊。
黃連(肝腎五錢,心肺一兩半,脾七錢),厚朴(肝心脾,五錢,肺胃八錢),巴豆霜(五分),川烏(肝肺一錢,腎脾五錢),乾薑(心肝五分,腎一錢五分),茯苓(一錢五分),人參(肝肺腎二錢,心五錢)
另研巴豆,旋入和勻,煉蜜丸,梧子大。微溏為度。
肝積,加柴胡二兩、皂角二錢五分,川椒四錢、昆布二錢、莪朮三錢五分。
心積,加茯苓三錢、肉桂一錢、茯神一錢、丹參一錢、菖蒲五錢。
肺積,加桔梗一錢、紫菀一錢五分、天門冬一錢、三稜一錢、青皮一錢、陳皮一錢、川椒一錢五分、白豆蔻一錢。
腎積,加玄胡三錢、苦楝肉三錢、全蠍一錢、附子一錢、澤瀉二錢、獨活三錢、肉桂三錢、菖蒲二錢、丁香五錢。
脾積,加吳萸二錢、澤瀉一錢、茵陳二錢、縮砂二錢、川椒五錢。
秋冬,加制樸一倍,減芩、連服。人覺熱,加連;覺悶亂,加桂;氣短,減樸。又有虛人,不可直攻,以蠟匱其藥,又且久留磨積。
肉積,硇砂、水銀、阿魏;酒積,神麯、麥芽;血積,虻蟲、水蛭、桃仁、大黃;氣積,檳榔、木香;水積,甘遂、牽牛、芫花;涎積,雄黃、膩粉;食積,礞石、巴豆;癖積,三稜、莪朮;魚鮮積,陳皮、紫蘇、草果、丁香、桂心;寒冷成積,附、樸、硫黃。
化氣湯,治息積癖於腹脅之下,脹滿瘀痛,嘔吐酸水。
縮砂,肉桂,木香(各一錢),甘草(炙),茴香(炒),丁香,青皮(炒),陳皮,生薑(炮,各五錢),沉香,胡椒(各一錢)
上為末,薑、紫蘇湯、鹽、酒調二錢一分。
散聚湯,治久氣六聚,狀如癥瘕,隨氣上下,發作有時,心腹絞痛,攻刺脅腰,喘咳滿悶䐜脹。
半夏,檳榔,當歸(各三錢),陳皮,杏仁,肉桂(各二錢),茯苓,甘草,炮附,川芎,枳殼,吳萸,厚朴(制,各一錢),大黃(大便秘加之)
三聖膏,貼塊。
石灰(末化者半斤,瓦器炒,令淡紅出,候熱稍減,研之),大黃(一兩,末之,就爐微炒,候涼入桂),桂心(半兩,末,略炒,醋熬成膏,厚攤,貼患處)
又方,大黃,朴硝(各一兩,末。),大蒜搗膏,貼之亦佳。
張法,無憂散,治諸積不化。桂苓白朮散調之。
茶調散,治沉積水氣。木香檳榔丸調之。
千金硝石丸,止可磨塊,不令困人,須量虛實。
硝石(六兩),大黃(半斤),甘草,人參(各三兩)
上為末,以三年苦酒(即好醋也)。三升,置筒中,以竹片作三片刻,先納大黃攪,使微沸盡一刻,乃下余藥。又盡一刻,微火熬膏。丸梧子大,每服三十丸。
消塊丸,此必審確可用。
三稜,莪朮(削堅),青皮,陳皮(破氣),香附(調氣),桃仁,紅花(治血),靈脂(破血)甘草,牛膝(死血用),石鹼(破痰塊),二陳湯(皮裡膜外多痰加之),山楂(食塊加之),吳茱萸(炒,一錢五分),益智(炒,一錢五分),葵根,白朮(等分)
白話文:
五積丸,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體內積塊的。
藥材組成和比例:
- 黃連:肝臟和腎臟用五錢,心臟和肺用一兩半,脾臟用七錢。
- 厚朴:肝臟、心臟、脾臟各用五錢,肺和胃各用八錢。
- 巴豆霜:五分。
- 川烏:肝和肺各用一錢,腎和脾各用五錢。
- 乾薑:心和肝各用五分,腎用一錢五分。
- 茯苓:一錢五分。
- 人參:肝、肺、腎各用二錢,心用五錢。
另外再研磨一些巴豆,均勻混合進去,然後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,大小像梧桐子。服用後,以稍微腹瀉為度。
針對不同臟器的積塊,會再加入不同的藥材:
- 肝積:加入柴胡二兩、皂角二錢五分、川椒四錢、昆布二錢、莪朮三錢五分。
- 心積:加入茯苓三錢、肉桂一錢、茯神一錢、丹參一錢、菖蒲五錢。
- 肺積:加入桔梗一錢、紫菀一錢五分、天門冬一錢、三稜一錢、青皮一錢、陳皮一錢、川椒一錢五分、白豆蔻一錢。
- 腎積:加入玄胡三錢、苦楝肉三錢、全蠍一錢、附子一錢、澤瀉二錢、獨活三錢、肉桂三錢、菖蒲二錢、丁香五錢。
- 脾積:加入吳茱萸二錢、澤瀉一錢、茵陳二錢、縮砂二錢、川椒五錢。
秋冬季節,增加製過的厚朴的用量一倍,減少黃芩和黃連的用量。如果服藥後感覺發熱,就加黃連;如果覺得胸悶煩躁,就加肉桂;如果氣短,就減少厚朴的用量。有些體質虛弱的人,不適合直接用猛藥攻積,可以把藥包在蠟裡,讓藥效慢慢釋放,慢慢消除積塊。
其他不同原因造成的積塊,也有不同的藥物可以使用:
- 肉食積滯:用硇砂、水銀、阿魏。
- 飲酒積滯:用神麯、麥芽。
- 血積:用虻蟲、水蛭、桃仁、大黃。
- 氣積:用檳榔、木香。
- 水積:用甘遂、牽牛、芫花。
- 痰涎積滯:用雄黃、膩粉。
- 食物積滯:用礞石、巴豆。
- 痞塊積滯:用三稜、莪朮。
- 魚鮮積滯:用陳皮、紫蘇、草果、丁香、桂心。
- 寒冷造成的積滯:用附子、厚朴、硫黃。
化氣湯,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積塊停留在腹部和脅下,導致腹脹、疼痛、嘔吐酸水的。
藥材組成和比例:
- 縮砂、肉桂、木香各一錢。
- 炙甘草五錢。
- 炒茴香、丁香、炒青皮、陳皮、炮製過的生薑各五錢。
- 沉香、胡椒各一錢。
把藥材磨成粉末,用生薑、紫蘇湯、鹽、酒一起調和,每次服用二錢一分。
散聚湯,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因為氣滯導致的積聚,看起來像腫塊一樣,會隨著氣的運行而上下移動,發作的時候,心腹絞痛,痛感會蔓延到脅部和腰部,還會出現喘氣、咳嗽、胸悶腹脹等症狀。
藥材組成和比例:
- 半夏、檳榔、當歸各三錢。
- 陳皮、杏仁、肉桂各二錢。
- 茯苓、甘草、炮附子、川芎、枳殼、吳茱萸、製過的厚朴各一錢。
- 大黃:如果便秘就加入。
三聖膏,這是一種外敷藥膏,用來貼在積塊處。
藥膏製作方法:
- 取半斤石灰粉,用瓦器炒到微微發紅,等熱度稍微降低後研磨成粉。
- 取一兩大黃粉,稍微炒一下,冷卻後加入桂心粉。
- 取半兩桂心粉,略微炒一下,用醋熬成膏。
- 將以上三種粉末混合均勻,攤在布上,貼在患處。
另外一個方子:
- 取大黃粉、朴硝粉各一兩,混合均勻。
- 將大蒜搗成膏狀,與藥粉混合後貼在患處,效果也很好。
張法,無憂散這個藥方,是用來治療各種積塊不消散的情況。可以搭配桂苓白朮散一起服用。
茶調散,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因積水導致的水腫。可以搭配木香檳榔丸一起服用。
千金硝石丸,這個藥方可以幫助磨消積塊,但不會讓人感到過於虛弱,服用時需要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來調整用量。
藥材組成和比例:
- 硝石六兩。
- 大黃半斤。
- 甘草、人參各三兩。
把藥材磨成粉末,用三年陳醋(即好醋)三升,放在竹筒裡,用竹片分成三份刻度,先放入大黃攪拌,煮到微微沸騰,大約過一刻鐘後,再放入其他藥材,再煮一刻鐘,然後用小火熬成膏狀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三十顆。
消塊丸,這個藥方要確定診斷後再使用。
藥材組成和比例:
- 三稜、莪朮(用來削弱堅硬的積塊)。
- 青皮、陳皮(用來疏通氣機)。
- 香附(用來調理氣機)。
- 桃仁、紅花(用來治療血瘀)。
- 靈脂(用來破血)。
- 甘草。
- 牛膝(針對死血)。
- 石鹼(用來破除痰塊)。
- 二陳湯(如果皮下有痰就加入)。
- 山楂(如果有食積就加入)。
- 炒吳茱萸一錢五分。
- 炒益智一錢五分。
- 葵根。
- 白朮(等分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