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因證治》~ 卷二 (14)
卷二 (14)
1. 二十一、眩暈
【因】,痰飲隨氣上,伏留於陽經,遇火則動。去血過多,亦使眩暈,頭眩亦然,兼挾氣虛。
【證】,外因者,風在三陽經,頭重項強有汗。寒則掣痛,暑則熱悶,濕則重著,皆令吐逆暈倒。
內因者,因七情致臟氣不行,鬱而生涎,結為飲,隨氣上厥,伏留陽經,嘔吐,眉目疼痛,眼不得開。
因房勞、飢飽去血過多者,眼花屋倒,起則暈倒。
【治】,散風行濕湯,治痰火暈眩。二陳湯、蒼朮、黃芩、羌活。
瓜蒂散,治暈眩痰厥。
芎歸湯,治血虛眩暈。
參朮湯,治挾氣虛頭痛,補氣降火為主。
人參,白朮,黃芩,黃連
白話文:
【原因】,當痰飲跟隨著氣流上升,隱藏停留在陽經中,遇到火氣就會被激發。失血過多也會導致眩暈,頭部眩暈的狀況也是如此,同時伴隨著氣虛。
【症狀】,外部因素造成的,風邪影響到三陽經,會出現頭部沉重、頸部僵硬且出汗的現象。受寒則會感到撕裂般的疼痛,受暑則會感到熱和悶,受濕則會感到沉重且粘滯,這些情況都可能導致噁心嘔吐及暈倒。
內部因素造成的,是由於七情(喜怒憂思悲恐驚)導致臟腑功能失調,鬱悶生出涎液,形成痰飲,隨著氣流上升,隱藏停留在陽經,引發嘔吐,眉毛及眼睛周圍疼痛,眼睛無法睜開。
因房事或飲食失調導致失血過多的人,會看到眼前一片模糊,房舍搖晃,站起來就可能會昏倒。
【治療】,使用散風行濕湯,可以治療由痰火引起的眩暈。二陳湯、蒼朮、黃芩、羌活也是常用的藥物。
使用瓜蒂散,可以治療由痰厥引起的眩暈。
使用芎歸湯,可以治療因血虛引起的眩暈。
使用參朮湯,可以治療因氣虛導致的頭痛,主要作用是補氣降火。
常用藥材包括:人參,白朮,黃芩,黃連。
2. 二十二、心腹痛
【脈】,陽微陰弦,胸痹而痛,責在極虛。短而數,心痛心煩。心腹痛不得息,脈細小遲者生,堅大實者死。若腹痛脈反浮大而長者死。趺陽脈滑而緊。滑者,穀氣強胃氣實;緊者,陰氣勝,故痛。病腹痛而喘,脈滑而利,數而緊者,實也。心痛有熱厥、寒厥、大實。
【因】,勞役太甚,飲食失節,中氣不足;或寒邪乘虛而入客之,或久不散鬱而生熱,或素有熱,虛熱相搏,結於胃脘而痛。或有實積痰飲,或氣與食相郁不散,停結胃口而痛。
【證治】,胃病者,腹䐜脹,胃脘當心而痛,上支兩脅,膈咽不通,食飲不下。
脾病者,食則嘔吐,腹脹喜噫,胃脘痛,心下急。
熱厥心痛,身熱足痛,四肢寒,甚則煩躁而吐,額自汗,脈洪,可汗。刺太谿、崑崙。
寒厥心痛,手足逆,通身冷汗,便利溺清,不渴,氣脈微弱,可溫。
大實心痛,卒然而發,大便或秘,久而注悶,心胸高起,按之痛,不能飲食,可下。
腎心痛,與背相接,瘈如從後絞觸其心,偃僂,刺束骨、合骨、崑崙。胃心痛,腹脹胸滿,刺大都、太白。脾心痛,如錐刺,刺然谷、太谿。肝心痛,狀如死,終日不得休息,取行間、太衝。肺心痛,臥若徒居,心痛間動作益盛,刺魚際、太淵。
厥心痛,乃寒邪客於心包絡也,宜以良薑、菖蒲,大辛熱之藥。
蓋諸心痛,皆少陰厥氣上衝也。刺之,宜通氣、行氣,無所凝停也。
腹痛
【因】,有客寒阻之不行,有熱內生鬱而不散,有死血、食積、濕痰結滯,妨礙升降,故痛。蓋痛當分其部分,從其高下而治之。
【證治】,中脘痛,太陰也,理中、草豆蔻主之。
小腹痛,厥陰也,正陽、回陽,四逆湯主之。
雜證而痛,苦楝湯、酒煮當歸丸、丁香楝實丸等主之。
腹中不和而痛者,以甘草芍藥湯主之。
傷寒誤下傳太陰經,腹滿而痛,桂枝芍藥主之。痛甚,桂枝大黃湯主之。夏月肌熱惡熱,脈洪實而痛,黃芩芍藥主之。諸蟲痛者,如腹痛腫聚,往來無有休息,涎出,嘔吐清水。痰積腹痛隱隱然,得熱湯、辛物則暫止,宜導痰解鬱氣,溫散之。中氣虛亦痛,或飢而痛是也,理中湯主之。胸痹,皆痰水宿飲,停留不散,宜栝蔞、枳實、香附、芎、蒼朮、溫散之。
外有似類而痛異名。心痛,有心中寒,有心熱,有心虛,有脾積,有宿食留飲,有胸痞。腹痛,有腳氣。胸痛,有積實。小腹痛,有肝脾,有胞痛,有筋虛,有疝,有腸癰。
金鈴子散,治熱厥心痛,或作或止,久不愈。
金鈴子,玄胡(各一兩)
熱加黃連,疝氣加荔枝核。酒下三錢。
煮雄丸,治大實心痛、痃癖,如神。
雄黃(一兩,另研),巴豆(五錢,生用去油,爛研,卻入雄黃末),白麵(二兩)
白話文:
二十二、心腹痛
【脈象】
- 如果脈象呈現陽氣微弱而陰氣弦急,表示胸部氣血不暢導致疼痛,這種情況多半是身體極度虛弱所致。
- 如果脈象短促而頻數,則表示心臟疼痛且心煩。
- 心腹疼痛到無法喘息,脈象細小遲緩的,通常預後較好;如果脈象堅硬強大,則情況危險。
- 如果腹痛卻出現脈象浮大且長的,也是危險的徵兆。
- 足背動脈(趺陽脈)摸起來滑而緊,滑表示消化功能強,胃氣充足;緊表示陰氣過盛,因而導致疼痛。
- 腹痛且呼吸急促,脈象滑利頻數又緊的,通常是實證。
- 心痛可分為熱厥、寒厥及大實證。
【病因】
- 過度勞累、飲食不規律,導致中氣不足。
- 或是寒邪趁虛侵入,或是情緒鬱悶久久不散而生熱,又或者本身有熱,虛熱交雜,結聚在胃脘而引起疼痛。
- 也有可能是體內有實積、痰飲,或者氣與食物互相鬱結不散,停留在胃部而引起疼痛。
【證治】
- 胃病:會出現腹部脹滿,胃脘處(心口附近)疼痛,疼痛向上牽引到兩脅,膈膜和咽喉感覺不通暢,吃不下東西。
- 脾病:會出現吃東西就嘔吐、腹脹且喜歡嘆氣,胃脘疼痛,心下感覺急迫。
- 熱厥心痛:會出現身體發熱、腳部疼痛、四肢冰冷,嚴重時會煩躁並嘔吐,額頭自汗,脈象洪大,可以採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並針刺太谿穴和崑崙穴。
- 寒厥心痛:會出現手腳冰冷、全身冷汗、大小便清澈,不覺得口渴,氣脈微弱,可以用溫熱的方式治療。
- 大實心痛:突然發作,大便可能不通,久而久之會有胸悶感,心胸處隆起,按壓會疼痛,無法進食,可以用瀉下的方式治療。
- 腎心痛:疼痛部位與背部相連,感覺如同從背後絞痛心臟一般,身體彎曲,可以針刺束骨穴、合骨穴、崑崙穴。
- 胃心痛:會出現腹部脹滿、胸悶,可以針刺大都穴、太白穴。
- 脾心痛:疼痛如錐子刺一般,可以針刺然谷穴、太谿穴。
- 肝心痛:疼痛如死一般,整天都不得休息,可以針刺行間穴、太衝穴。
- 肺心痛:躺下時感覺像空著一般,心痛在活動時更加明顯,可以針刺魚際穴、太淵穴。
- 厥心痛:是寒邪侵入心包絡所致,適合用良薑、菖蒲等大辛大熱的藥物治療。
- 總體來說,各種心痛多是少陰經的氣往上衝所導致,針刺時應以疏通氣機為主,使其暢通無阻。
腹痛
【病因】
- 有可能是寒邪阻滯導致氣機運行不暢,有可能是體內產生熱而鬱積不散,有可能是死血、食積、濕痰結聚阻礙氣機升降,而產生疼痛。
- 腹痛需要根據疼痛的部位來判斷病因,並根據其位置高低來治療。
【證治】
- 中脘痛(胃脘處):屬太陰經的病變,用理中湯、草豆蔻治療。
- 小腹痛:屬厥陰經的病變,用正陽散、回陽散、四逆湯治療。
- 其他複雜原因導致的腹痛:用苦楝湯、酒煮當歸丸、丁香楝實丸等治療。
- 腹中不適而疼痛:用甘草芍藥湯治療。
- 傷寒誤用瀉藥導致病邪傳入太陰經,引起腹脹疼痛:用桂枝芍藥湯治療,疼痛劇烈者用桂枝大黃湯治療。
- 夏季出現肌肉發熱,怕熱,脈象洪實而疼痛:用黃芩芍藥湯治療。
- 因蟲引起的腹痛:表現為腹部腫塊,疼痛反覆發作,流口水,嘔吐清水。
- 因痰積引起的腹痛:表現為隱隱作痛,遇到熱水或辛辣食物會暫時緩解,適合用化痰解鬱氣、溫散的方法治療。
- 因中氣虛弱引起的腹痛:或空腹時疼痛,用理中湯治療。
- 胸痹(胸部不適):多因痰水宿飲停滯不散引起,適合用瓜蔞、枳實、香附、川芎、蒼朮等藥物溫散治療。
其他類似但名稱不同的疼痛
- 心痛:有心中寒、心熱、心虛、脾積、宿食留飲、胸悶等不同情況。
- 腹痛:有因腳氣引起的腹痛。
- 胸痛:有積實引起的疼痛。
- 小腹痛:有肝脾疾病、胞宮疼痛、筋虛、疝氣、腸癰等不同原因。
金鈴子散
- 用於治療熱厥心痛,時發時止,久治不愈者。
- 組成:金鈴子、玄胡(各一兩)
- 熱者加黃連,疝氣者加荔枝核。
- 以酒送服三錢。
煮雄丸
- 用於治療大實心痛、痃癖(腹部腫塊),效果神奇。
- 組成:雄黃(一兩,另研成末),巴豆(五錢,生用去油,搗爛研成泥,再加入雄黃末),白麵(二兩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