舊題元·朱震亨著,清·湯望久校輯

《脈因證治》~ 卷四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8)

1. 五十四、耳

【因】,風熱、氣虛火升。腎寄竅於耳。

【證治】,風毒耳痛。全蠍一兩、生薑二兩,切作四方塊,同炒,去薑末之,湯點聤耳。

耳膿出,用桑螵蛸(一個,火炙),麝香(二分五釐)

糝之。又加枯礬吹之良。

蟲入耳中,麻油灌。又,貓尿灌耳內好。

2. 五十五、鼻

【因證】,鼻為肺之竅,同心肺,上病而不利也。有寒、有熱。寒邪傷於皮毛,氣不利而壅塞,熱壅清道。酒渣鼻,乃血熱入肺;齆鼻息肉,乃肺氣盛;鼻淵,膽移熱於腦,則辛頞鼻淵。

【治】,寒邪傷者,宜先散寒邪,後補衛氣,使心肺之氣交通,宜以通氣湯

羌活獨活防風葛根升麻(各三錢),川芎(一錢),蒼朮,炙草(各三錢),黃耆(四錢),白芷(一錢),黃連黃柏

酒渣鼻方四物湯黃芩(酒炒),紅花

水煎服。

又方乳香,硫黃(以蘿蔔內煨),輕粉,烏頭

酥調敷。

又方,鴨嘴、膽礬,敷。

齆鼻息肉,枯礬研為面脂,綿裹塞鼻,數目自消。

又方,瓜蒂末,綿囊裹塞亦可。木通細辛、炮附子,蜜和,綿裹內鼻中,亦可。

防風通聖散,加好三稜、山萸肉、海藻,並用酒浸,炒末,每一錢五分。

鼻淵,薄荷,黃連(二錢半),通聖散(一兩)

孩兒茶服。

3. 五十六、齒

【因證】,夫齒乃腎之標,骨之餘。

上齦隸於坤土,足陽明之貫絡也;下齦隸於庚金,手陽明之貫絡也。

手陽明惡寒飲而喜熱;足陽明喜寒飲而惡熱。腎衰則豁,腎固則堅。大腸壅,齒乃為之浮;大腸虛,齒為之宣露。熱甚則齒動齦脫,作痛不已;寒邪、風邪客於腦,則腦痛、項筋急粗露;疼痛蚛餌則缺,少而色變癢痛。

【治】羌活散麻黃(去根、節),羌活(一錢半),防風(三錢半),細辛(五分)

升麻柴胡(五分),當歸蒼朮(五分),白芷(三錢),桂枝黃連,骨灰(三錢)

上先以湯漱口淨擦之。

牙疼方,土蒺藜(半兩),青鹽(三錢)

漿水二碗,煎熱服。

又方烏頭,熟艾,蔥(三株),川椒(十數粒)

上濃煎漱,有膿痰出而安。

治蟲散,草蓽撥末,木鱉肉

上同研,搐鼻。

治風氣走疰痛藁本剪草,細辛

熱漱愈。

治骨槽風,皂角(不蚛,去子),杏仁(燒,存性)

上每味一兩,入青鹽一錢,揩用。

治風蚛牙,以北棗一枚,去核,入巴豆一粒,合成。文武火炙如炭,放地上良久,研細,以紙捻入蚛孔十次。

4. 五十七、結燥

【因】,火邪伏於血中,耗散真陰,津液虧少,夫腎主大便。腎主津液,液潤則大便如常

【證】,小腸移熱於大腸,為虙瘕,為沉。虙瘕,是便澀閉也。

【脈治】,燥熱,有云:脾脈沉數,下連於尺,臟中有熱。亦有吐瀉後腸胃虛,服燥熱藥多者,宜承氣湯下之。

風燥,有云,右尺浮也,內肺受風,傳入腸中,宜麻仁丸

陽結,脈數大而實,宜苦寒類治。

陰結,陰燥欲坐井中,二腎脈搐之必虛,或沉細而遲者是也。

如有陰證煩躁,脈堅實,陽藥中少加苦寒,以去熱燥。

有年老氣弱津液不足而結;有產婦內亡津液而結。二證並宜地黃丸

大便閉,小便澀數,謂之脾約。約者,脾血耗燥,肺金受火無所攝,脾津液故竭。理宜養血潤燥。

有產婦便秘,脈沉細,服柏、知母附子而愈。

外有腳氣、虛寒、氣實,皆相似,亦大便不通。

腎惡燥,急食辛以調之,結者散之。如少陰不得大便,以辛潤之;太陰不得大便,以苦瀉之。如食傷腹滿,腹響是也。陽結者散之,陰結者熱之。

潤腸丸,麻仁,桃仁(去皮、尖,各一兩),羌活,歸尾,大黃(煨,各半兩)

除二仁別研,餘味共搗,火枯,蜜丸,梧子大,湯下。如不大便,邪氣盛急,加大黃酒製;如血燥而大便乾燥,加桃仁、大黃酒製;如風結燥,大便不行,加麻仁、大黃;如風澀,加皂角仁、秦艽、大黃;如脈澀,身覺有短氣,加郁李仁、大黃;如陰結寒證,加乾薑、附子。

有云,大便不通有五證,熱、冷、氣、風、濕,尺脈伏也,宜溫補之。

風,老人、產婦,秘有虛實。能飲食,小便赤為實。實者,秘物也。麻仁、七宣等主之。(見前。)不能飲食,小便清為虛。虛者,秘氣也。厚朴湯主之。

厚朴半夏,神麯,甘草(三兩),白朮(五兩),枳實陳皮(一兩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