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因證治》~ 卷四 (5)
卷四 (5)
1. 四十八、腳氣
【脈】,浮弦者風,濡弱者濕,洪數者熱,遲澀者寒,微滑者虛,牢堅者實,結則因氣,緊則因怒,細則因悲。
入心則恍惚妄謬,嘔吐,食不入,眠不安,左寸脈乍大乍小者死。
入腎則腰腳俱腫,小便不通,呻吟,目額皆黑,沖胸而喘,左尺脈絕者死。
【因】,濕之病。南方之人,自外而感;北方之人,自內而致。南方之人,當風取涼,醉房,久坐濕地,或履風濕毒氣,血氣虛弱,邪氣並行虛腠,邪氣盛,正氣少,故血氣澀,澀則脾虛,虛則弱,病發熱。四肢痠痛煩悶者,因暑月冷濕得之;四肢結持弱者,因寒月冷濕得之。北方之人,因湩酪醇酒之濕熱下注,積久而成腫滿瘀痛也。治宜下藥,泄越其邪。
白話文:
【脈】,浮弦者為風,濡弱者為濕,洪數者為熱,遲澀者為寒,微滑者為虛,牢堅者為實,結則因於氣,緊則因於怒,細則因於悲。
進入心臟則會出現神志混亂、幻覺、妄想、嘔吐、飲食不進、睡眠不安等現象。左側心脈忽大忽小者,預示著生命危急。
進入腎臟則會出現腰腳浮腫、小便不通、呻吟、眼眶及額頭發黑、胸部脹滿、呼吸困難等症狀。左側腎脈消失者,表示生命垂危。
【因】,濕病。南方的人,多由外在環境引發;北方的人,則多由內部因素造成。南方的人,可能是因風吹冷卻、過度性行為、久坐於潮濕地面,或者踩踏了含有風濕毒素的地方,導致血氣虛弱,邪氣與正氣交戰於皮膚之下,邪氣過盛,正氣不足,因此血氣運轉受阻,氣血運行不暢會使脾虛,脾虛導致體質變弱,身體發熱。四肢痠痛、沈重,可能來自於炎熱濕潤的夏季;四肢疲軟、無力,可能來自於寒冷季節的濕潤環境。北方的人,多因乳酪、濃酒等濕熱食物導致的濕熱下注,長時間積累而引起腫脹和疼痛。治療上應使用具有通利作用的藥物,排出體內邪氣。
【證治】,因病脛腫,小腹不仁,頭痛煩心,痰壅吐逆,時寒熱,便泄不通,甚至攻心而勢迫,治之不可後也。此壅之痰壅未成,當宜通之,調以黃柏、蒼朮類;壅既成,當砭惡血,而後以藥治之。
攻心腳氣,乃血虛而有濕熱也,治宜四物加柏。筋動轉而痛者,乃血受實熱也,治加桃仁、芩、連;有痰流注,加竹瀝、薑汁、南星是也。
李曰:濕淫所勝,治以苦溫。以苦辛發之,透關節勝濕為佐;以苦寒泄之,流濕清熱為臣。故主當歸拈痛湯一方治之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描述了中醫診斷和治療一種病症的思路。患者出現了脛骨腫脹、腹痛、頭痛、痰多、腹瀉等症狀,甚至危及生命。
醫生認為這是由於體內痰濁阻塞造成的,根據痰濁阻塞的程度,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。如果痰濁尚未形成,則使用黃柏、蒼朮等藥物通利氣血;如果痰濁已形成,則先清除瘀血,再用藥物治療。
另外,醫生還根據患者的不同症状,給出了不同的治療方案。例如,對於血虛伴有濕熱的“攻心腳氣”,使用四物湯加黃柏治療;對於血脈被實熱所阻的筋脈疼痛,使用桃仁、黃芩、黃連等藥物治療;對於痰液流注,則加入竹瀝、薑汁、南星等藥物治療。
最後,李氏醫生總結道,治療濕邪過盛的疾病,應該以苦溫藥物為主,並根据不同情况使用不同藥物。例如,使用苦辛藥物發散濕邪,使用苦寒藥物瀉濕清熱。他推薦用當歸拈痛湯治療這種疾病。
備註
- [ ] 内的文字是中藥名,括號內是藥物代碼。
- 這段文字說明了中醫治療的精髓,即根據病症的不同,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案。
- 同時,也体现了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,强调从整体出发,辨证施治。
中腳膝論,自內,喜、怒、憂、思,寒熱邪毒之氣,注於腳膝,狀類諸風,謂之腳氣也。自外,風、寒、暑、濕,皆有不正之氣,中於腳膝,謂之腳氣也。實者利之,虛者益之,六淫隨六法以治之,七情隨六氣以散之。
《三因》論,乃風、寒、暑毒氣襲之也。風則脈浮,寒則脈緊,濕則脈細,表則脈浮,里則脈沉;寒則痛,濕則重,暑則煩,風則行,隨其所中經絡而治之。
太陽經則頭項腰脊背痛,六淫中之論同前,宜以麻黃左金湯。
麻黃,乾葛,細辛,白朮,茯苓,防風,防己,羌活,桂枝,甘草
白話文:
【中腳膝論】,從內部來說,喜、怒、憂、思等情緒以及寒熱邪毒之氣,會影響到腳膝部位,表現出類似風症的現象,這就是所謂的腳氣。從外部來看,風、寒、暑、濕等不正之氣,如果進入腳膝部位,也會造成腳氣。對於實症,應以通利的方式進行治療;對於虛症,則應補益;六種異常之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應按照相對應的六種治療原則進行處理;七種情志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應按照相對應的六種氣候進行調節和疏解。
【《三因》論】,指的是風、寒、暑等毒氣突然襲擊所導致的問題。風氣會使脈搏顯得浮動,寒氣會使脈搏緊縮,濕氣會使脈搏細微,表證會使脈搏浮動,裡證會使脈搏沈降;寒氣會引起疼痛,濕氣會讓人感到沈重,暑氣會使人感到煩躁,風氣會讓人感到行動不便,應根據其侵入的經絡進行治療。
太陽經涉及到頭、項、腰、脊、背等部位的疼痛,對此的治療原則與前面提到的六種異常之氣的治療方式相同,可以使用麻黃左金湯進行治療。
主要藥物包括:麻黃、乾葛、細辛、白朮、茯苓、防風、防己、羌活、桂枝、甘草。
陽明則寒熱呻欠,鼻乾腹脹,膝臏賽中腹外皆痛,六淫亦然,宜大黃左金湯。
大黃,細辛,茯苓,防風,防己,羌活,黃芩,前胡,枳殼,厚朴,杏仁。
少陽則口苦脅痛面垢,體無膏澤,頭目頷銳痛,六淫亦同,宜半夏左金湯。
半夏,乾葛,細辛,白朮,茯苓,桂枝,柴胡,麥冬
白話文:
陽明經症狀為發燒或畏寒,打呵欠,鼻孔乾燥,腹部脹滿,膝蓋內側及腹部外部均會疼痛。六種外邪侵襲也會出現類似症狀,適宜服用大黃左金湯進行調理。
藥方包括:大黃、細辛、茯苓、防風、防己、羌活、黃芩、前胡、枳殼、厚朴、杏仁。
少陽經症狀為口苦、肝膽疼痛、臉部油膩,皮膚缺乏光澤,頭痛、眼痛、頸痛。六種外邪侵襲也會引起相應的症狀,適合使用半夏左金湯來治療。
藥方包含:半夏、乾葛、細辛、白朮、茯苓、桂枝、柴胡、麥冬。
三陽合病,寒熱,關節重痛,手足拘攣,冷痹,上氣,嘔吐,下利,脈必浮弦緊數,合前三方以發之。
太陰腹滿,咽連舌急,胸膈痞滿,骨節煩疼,四肢拘急,浮腫,宜六物附湯。
炮附,桂枝(各四兩),甘草(二兩),茯苓(三兩),防己(四兩),白朮(三兩)
少陰上氣喘急,小腹不仁,腰脊足心腨膕皆痛,六淫亦然,宜八味丸主之。
牡丹皮,澤瀉,茯苓,桂枝,香附,山藥,山茱萸,熟地
白話文:
三陽合病,患者會出現寒熱交替、關節疼痛、四肢僵硬、冷痹、上氣、嘔吐、腹瀉等症狀,脈象浮弦緊數,應參考前三方治療。
太陰病患者會腹脹,咽喉和舌頭僵硬,胸悶氣短,骨骼疼痛,四肢僵硬,浮腫,應服用六物附湯。
六物附湯的組成藥物有炮附子、桂枝、甘草、茯苓、防己、白朮。
少陰病患者會上氣喘急,下腹無知覺,腰部、脊椎、足心、腨膕部位疼痛,無論是六淫侵襲還是其他原因,都可以服用八味丸治療。
八味丸的組成藥物有牡丹皮、澤瀉、茯苓、桂枝、香附、山藥、山茱萸、熟地。
厥陰脅腰偏疼,陰器抵小腹夾臍諸處脹痛,一如中風,宜神應養真丹。
當歸,天麻,川芎,羌活,木瓜,熟地,芍藥
《三因》元並臟腑不同故也。
當歸拈痛湯,治濕熱肢節煩痛,肩背沉重,胸膈不利,身痛胻腫。
羌活,炙甘草,黃芩(酒炒),茵陳葉(酒炒),當歸(各五錢),人參,苦參(酒洗),升麻葛根,蒼朮(各二錢),知母(酒洗),防風,澤瀉(各三錢),豬苓,白冬朮(各五分)
白話文:
患者感到左側肋骨和腰部疼痛,陰部和下腹部、肚臍附近脹痛,如同中風一般,建議服用神應養真丹。此症是由於臟腑元氣不足、陰虛火旺所致,應以滋陰補腎、清熱化濕為治。當歸拈痛湯則用於治療濕熱引起的肢體疼痛、肩背沉重、胸悶、身體疼痛和腫脹。
煎服。
羌活導滯湯,治前證便溺阻隔,先以藥導之,服前方及此方。
羌活,獨活(各五錢),防己(三錢),大黃(酒煨,一兩),當歸(三錢),麩炒枳實(三錢)
除濕丹,治諸濕。
檳榔,甘遂,赤芍,威靈仙,葶藶,澤瀉(各一兩),乳香(另研),沒藥(各五錢),黑醜(炒,三錢),大戟(一兩半,炒),陳皮(二兩)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煎煮後服用。羌活導滯湯用於治療之前症狀,即便溺不通,先用此藥引導,再服用之前的處方及此方。羌活、獨活各五錢,防己三錢,大黃酒煨一兩,當歸三錢,麩炒枳實三錢。除濕丹用於治療各種濕氣。檳榔、甘遂、赤芍、威靈仙、葶藶、澤瀉各一兩,乳香另研,沒藥各五錢,黑醜炒三錢,大戟炒一兩半,陳皮二兩。
腳氣方,治濕熱。
生地,黃柏(酒炒),蒼朮(鹽、酒炒),白朮,川芎,防己,檳榔,犀角,甘草,木通,黃連,黃芩(二味熱加之),竹瀝,薑汁(二味痰加之),石膏(熱時加),桃仁(便實加),牛膝(溺澀加)
食積流注方,蒼朮,黃柏,防己,南星,川芎,白芷,犀角,檳榔,龜板(血虛加)
血積轉筋(方見論),治攻心腳氣。
阮氏方,治膝痛腳骨熱,或赤腫行步難。
蒼朮四兩,泔浸一日夜;鹽炒黃柏四兩,酒浸一日夜。炙焦,㕮咀服。
白話文:
腳氣方主治濕熱,方中包含生地、黃柏、蒼朮、白朮、川芎、防己、檳榔、犀角、甘草、木通、黃連、黃芩、竹瀝、薑汁、石膏、桃仁、牛膝等藥材,依症狀加减。另外,食積流注方用於治療食積流注,方中包含蒼朮、黃柏、防己、南星、川芎、白芷、犀角、檳榔、龜板等藥材。針對血積轉筋引起的攻心腳氣,則需參閱論述中的方劑。阮氏方則用於治療膝痛腳骨熱,或赤腫難行,方中使用蒼朮和黃柏,分别用泔水和酒浸泡一天一夜,再炒焦研末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