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因證治》~ 卷二 (8)
卷二 (8)
1. 十六、下利
益智和中湯,治前證,腹中痛,皮惡寒,脈俱弦,按之無力,關甚緊弦,肌表陽分涼,喜熱熨,為內寒明矣。
升麻(一錢半),葛根(半錢),白芍(一錢半),炙甘草(一錢),桂皮(四錢),益智(五分),當歸(一錢),黃耆(一錢),牡丹皮(炙),柴胡,半夏(各五分),乾薑(炒),肉桂(一錢)
茯苓湯,治傷飲冷水,變成白痢,腹內痛,減食。
茯苓(六錢),澤瀉(一錢),當歸(四錢),蒼朮(二錢),生薑(二錢),黃芩(三錢),肉桂(二錢),豬苓(六錢),甘草(半兩,炙),芍(一錢半),升麻,柴胡(各二錢)
止痢神丸
川黃連,茱萸,粟殼(清泔浸三日。又酒浸七日,炒乾,同上二味,同此制)
上末為丸。熱則甘草湯下,寒薑湯下八十丸。
小柴胡去參湯,渾身熱,挾外感。
沒乳丸,治瘀血痢。
乳香,沒藥,桃仁,滑石
佐以木香、檳榔。蘇木湯下。
保和丸,治食積痢。
噤口丹,治噤口痢,嘔不納食;亦治痢吐食。
枇杷葉(十張,蜜炙),縮砂(十個,末)
熟蜜調,抹口上。
半夏(四錢),人參(八錢)
姜煮乾,焙末。以姜粉入香附,丸服,連多加參煎呷。
大承氣湯,治下痢不欲食。
許學士云:凡痢病腹痛,以白芍、甘草為君、歸、術為佐。見血前後,以三焦熱論。
凡治痢病,小便清白不澀為寒,赤澀為熱。
又法,完穀不化而色不變,吐利腥穢,沉沏清冷,小便清白不澀,身涼不渴,脈微細而遲者,寒也。穀雖不化而色變非白,煩渴,小便赤黃而或澀者,熱也。凡穀消化,無問他證及色,便為熱也。寒泄而谷化者,未之有也。
傷食,微加大黃;腹脹,川樸;渴者,白茯苓;腹痛,白芍、甘草為主。冬月,白芍藥一半、白朮一半;夏月,制黃芩。先見膿血,後見大便者,黃柏為君,地榆為佐,加歸尾;先見大便而膿血者,制芩、歸梢;膿血相雜下者,制連;大便腹不痛,白芍半之;身倦。目不欲開,口不能言,黃耆、人參;沉重者,製蒼朮;不思食者,木香,藿香。余同上。
白話文:
十六、下痢
益智和中湯:治療上述(下痢)症狀,腹部疼痛,身體怕冷,脈象皆呈現弦象,按壓下去感覺無力,關脈尤其緊繃弦硬,身體表面陽氣不足而感到寒涼,喜歡用熱敷,這明顯是體內寒冷的表現。
藥材組成:升麻(一錢半),葛根(半錢),白芍(一錢半),炙甘草(一錢),桂皮(四錢),益智(五分),當歸(一錢),黃耆(一錢),牡丹皮(炙),柴胡,半夏(各五分),乾薑(炒),肉桂(一錢)。
茯苓湯:治療因喝了冷水導致的腹瀉,變成白色的痢疾,腹部疼痛,食慾下降。
藥材組成:茯苓(六錢),澤瀉(一錢),當歸(四錢),蒼朮(二錢),生薑(二錢),黃芩(三錢),肉桂(二錢),豬苓(六錢),甘草(半兩,炙),白芍(一錢半),升麻,柴胡(各二錢)。
止痢神丸:
藥材組成:川黃連,吳茱萸,罌粟殼(用米湯浸泡三天,再用酒浸泡七天,炒乾,與前兩味藥一起研磨製成)。
用法: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製成藥丸。如果是熱性痢疾,用甘草湯送服;如果是寒性痢疾,用薑湯送服,每次服用八十丸。
小柴胡去參湯:治療全身發熱,同時伴有外感症狀的下痢。
沒乳丸:治療因瘀血引起的痢疾。
藥材組成:乳香,沒藥,桃仁,滑石。
輔助藥材:木香、檳榔。用蘇木湯送服。
保和丸:治療因食物積滯引起的痢疾。
噤口丹:治療因痢疾導致的噁心嘔吐,無法進食,也可用於治療痢疾引起的嘔吐。
藥材組成:枇杷葉(十張,用蜂蜜炙烤),縮砂(十個,磨成粉末)。
用法:用蜂蜜調和,塗抹在口腔內。
另外一種藥材:半夏(四錢),人參(八錢)。
用法:用薑煮到乾燥,烘焙後磨成粉末。將薑粉加入香附粉中製成藥丸服用,可以連續服用並多加人參煎汁服用。
大承氣湯:治療下痢且不想進食的症狀。
許學士說:凡是痢疾腹痛,都以白芍、甘草為主藥,當歸、白朮為輔助藥。在見血之前或之後,都應從三焦有熱來論治。
凡是治療痢疾,小便清澈而不澀是寒證,小便赤澀是熱證。
另一種判斷方法:如果大便沒有消化完全,但是顏色沒有改變,嘔吐和腹瀉物有腥臭味,呈現清冷狀,小便清澈而不澀,身體感到涼爽而不口渴,脈象微細而遲緩,這是寒證。如果大便雖沒有消化完全,但顏色改變且不是白色,感到煩躁口渴,小便赤黃或排尿不暢,這是熱證。如果大便已經消化,無論其他症狀或顏色如何,都屬於熱證。寒性腹瀉,大便不可能完全消化。
如果是因飲食損傷引起的痢疾,可以稍微加入大黃;如果腹脹,加入川朴;如果口渴,加入白茯苓;如果腹痛,以白芍、甘草為主。冬天,白芍藥和白朮各用一半;夏天,加入製黃芩。如果先出現膿血,後出現大便,以黃柏為主藥,地榆為輔助藥,加入當歸尾;如果先出現大便,後出現膿血,用制黃芩、當歸梢;如果膿血和大便混合排出,用制黃連;如果大便時腹部不痛,白芍減半用量;如果感到疲倦,眼睛不想睜開,說不出話,用黃耆、人參;如果感到身體沉重,用製蒼朮;如果食慾不振,用木香、藿香。其他藥材與上述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