舊題元·朱震亨著,清·湯望久校輯

《脈因證治》~ 卷四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3)

1. 四十四、百藥中傷

【脈】,浮澀而疾者生,微細者死。洪大而遲者亦生。

【治法】,在上吐之。

解毒丸,治食毒物,救人於必死。

板藍根(四兩),貫仲(一兩,去土),青黛甘草

蜜丸。青黛良。

秘傳方,續隨子,甘草,五味子

茶清下一二碗。

2. 四十五、癲狂

【脈】,大堅疾者,癲病。脈大滑者,自已;脈小急實者死,循衣縫者死,虛而弦急者死。脈虛弦為驚,脈沉數為痰熱。

【因】,痰、火、驚。

血氣者,身之神也。神既衰乏,邪因而入。夫血氣俱虛,痰客中焦,妨礙不得運用,以致十二官各失其職,神聽言動,皆有虛妄,宜吐之而安。

肺入火為譫語。肺主諸氣,為氣所鼓舞,火傳於肺,為之尋衣撮空;胃中大實熱,熏於心肺,亦能譫語。宜降火之藥。

驚其神,血不得寧也。痰積鬱熱,隨動而迷亂,心神無主,有似邪鬼。可先吐之,後以安神丸主之,佐以平肝之藥,膽主驚故也。

【證】,狂言、譫語、鄭聲辨

狂者,開目與人語,語所未嘗見之事,為狂也。

譫語者,合目自言日用常行之事,為譫也。

鄭聲者,身動無力,不相接續,造語出於喉中,為鄭聲也。

又蓄血證,則重複語之。

【治】,痰者吐之,三聖散;火者下之,承氣湯;驚者平之,安神丸。

,總治:黃連、辰砂二味降火,栝蔞、南星、半夏三味行痰,青黛柴胡川芎三味平肝。

桃仁承氣湯,治熱入血室,發狂。

犀角地黃湯,治瘀血狂妄。因汗不徹,吐衄不盡,瘀血在內,面黃唇白,便黑,腳弱氣喘,甚則狂悶。

犀角(一兩),生地(八兩),白芍(三兩),丹皮,大黃(二兩)

脈大遲,腹不滿,為無熱,減之。煎服。

洪、長、伏三脈,諸癇發狂,以《局方》妙香丸,以針透眼子,冷水浸服之。

弦、細、緩三脈並癇,李和尚五生丸

治癇方,黃丹、白礬(等分)

研細,用楊樹火煅過,曲丸。

又方,川芎(二兩),防風(一兩),皂角鬱金(各一兩),明礬(一兩),黃、赤腳蜈蚣(各一條)

細末,蒸餅,丸梧子大,空心茶清下十五丸。

3. 四十六、驚悸

【脈】,寸口脈動而弱,動為驚,弱為悸。趺陽脈微而浮,浮為胃氣虛,微則不能食,此恐懼之脈,憂迫所作也。寸口脈緊,趺陽脈浮,胃氣則虛,是以悸。肝脈鶩暴,有所驚駭。

【證】,悸有三,驚、悸、忪悸。痰飲閉於中脘,其證短氣自汗,四肢浮腫,飲食無味,心虛煩悶,坐臥不安。悸,心築然而動。

【治】,因血虛。肝主血,無血養則木盛,故易驚。心神忤亂,氣與涎結,遂使驚悸。血虛,治宜硃砂安神丸。氣涎相結,宜溫膽湯,在心膽經。小兒驚搐,涎潮如死,乃母胎時受怖。為腹中積熱,可墜其涎,鎮火清心等是也。

悸因失志氣鬱,涎聚在心脾經,治宜定志丸。失志者,或事不如意,久思所愛。

少陰心悸,乃邪入於腎,水乘心,唯腎欺心,火懼水也。治在於水,以茯苓導其濕,四逆散調之。枳實柴胡、芍藥、甘草是也。與驚悸不同,名亦謂之悸,故書以別之。

發搐痰飲為證,脈必弦澀,皆用下之。

外有肝痹、心肺瘧,言虛寒,皆驚。

硃砂安神丸,治血虛驚悸。

硃砂(一兩,另研),黃連(一錢二分),當歸(五分),甘草(五分),生地(三錢)

炊餅丸

溫膽湯,治心膽性易驚。

半夏竹茹,枳實(二兩),茯苓(一兩五錢),陳皮(三兩),甘草(一兩)

寒水石散,治因驚心氣不行,鬱而生痰,結為飲。

寒水石(煅),滑石(水飛,各一兩),甘草(一兩),龍腦(少許)

熱則水下,寒姜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