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因證治》~ 卷二 (5)
卷二 (5)
1. 十五、吐衄下血
三黃丸,治衄血不止,大便結燥者,下之。
大黃(半兩),芒硝,地黃(二錢),黃連,黃芩,山梔(各一錢)
老蜜煉丸。
咳血丹,治因身熱,痰盛血虛。
青黛,栝蔞仁(二味治痰),訶子,海石(澀),杏仁(治嗽甚),四物湯(治虛),薑汁,童便,山梔
蜜調噙化。
嘔血丹,治因火載血上,錯經。
四物湯,山梔(炒),鬱金,童便,薑汁,韭汁,山茶花
痰加竹瀝。喉中痛是氣虛,加參、耆、朮、柏。
衄血丹(涼血)犀角地黃湯入鬱金。
溺血丹,治熱。
生地(四兩),蘇木根,淡竹葉,山梔(炒),滑石,甘草,蒲黃,藕節,當歸
血虛,加四物、牛膝膏、通草。
下血丹,四物湯。熱,加連(酒煮溫)、山梔(炒)、秦艽、升麻、膠珠、白芷;虛,加乾薑(炮)、五倍子;寒,加辛升溫散,一行一止。
神效方,治吐血,痰血,酒色過度者。
枇杷葉(去毛),款冬,紫菀茸,杏仁(去皮尖),鹿茸(炙如法),桑白皮,木通(各一兩)大黃(半兩)
煉蜜丸,臨臥含化口中。
聖餅子,治咯血。
青黛(一錢),杏仁(四十粒,去皮尖)
上杏仁,以黃蠟煎黃色,研細,入黛作捏餅子。每日柿一個,中破開入藥合定,濕紙煨,飲下。
羅面丹,治內損吐血。
飛羅面(略炒),京墨(磨下,二錢)
越桃散,治下血及血痢。
山梔,槐花,大棗,乾薑(各等分)
燒存性,研,米飲下三錢。
伏龍肝散,治便血。因內外有感,凝住在胃,隨氣下通,亦妄行之類。
伏龍肝(八兩),白朮,阿膠,黃芩,乾地黃,甘草(各三兩)
煎服。
赤豆歸散,治先血後便,謂之近血。
赤小豆(五兩,浸令芽出,曬乾),當歸(一兩)
為末漿水下。
五靈脂散,治下血。
五靈脂(炒為末)
芎歸湯下。
有血脫盡,色白而夭、不澤,脈濡。此大寒證,乃始同而末異。治宜辛溫益血,甘熱溫經,乾薑類是也。
有陰結者便血。夫邪在五臟,則陰脈不和,陰不和則血留之,血無所稟,滲入腸間,其脈虛澀,非腸風臟毒也。治宜生地黃汁、小薊汁各一升、砂糖、地榆、阿膠、側柏葉。
白話文:
十五、吐血、鼻出血、便血
三黃丸,治療鼻出血不止,大便乾燥者,可以服用此藥使其通便。
藥方:大黃(半兩),芒硝,生地黃(二錢),黃連,黃芩,山梔子(各一錢)。
將上述藥材用老蜜煉製成藥丸。
咳血丹,治療因為身體發熱,痰多且血虛所引起的咳嗽出血。
藥方:青黛,瓜蔞仁(這兩味藥可以化痰),訶子,海石(收澀作用),杏仁(治療咳嗽厲害),四物湯(補血虛),薑汁,童子小便,山梔子。
將藥材用蜜調和後含在口中慢慢化開。
嘔血丹,治療因火氣旺盛導致血液上湧,以致血液沒有按照正常路徑運行。
藥方:四物湯,炒過的梔子,鬱金,童子小便,薑汁,韭菜汁,山茶花。
如果痰多,可以加入竹瀝。如果喉嚨痛,屬於氣虛,要加入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柏子仁。
衄血丹(清涼血液),犀角地黃湯加入鬱金。
溺血丹,治療因熱引起的尿血。
藥方:生地黃(四兩),蘇木根,淡竹葉,炒過的梔子,滑石,甘草,蒲黃,藕節,當歸。
如果血虛,加入四物湯、牛膝膏、通草。
下血丹,用四物湯。如果屬於熱證,加入酒煮過的黃連、炒過的梔子、秦艽、升麻、阿膠珠、白芷;如果屬於虛證,加入炮製過的乾薑、五倍子;如果屬於寒證,加入辛溫發散的藥材,使其藥性在體內一行一止。
神效方,治療吐血、咳血,以及因飲酒過度和沉迷女色導致出血者。
藥方:枇杷葉(去掉毛),款冬花,紫菀茸,杏仁(去掉皮尖),鹿茸(炙烤過),桑白皮,木通(各一兩),大黃(半兩)。
將上述藥材用蜂蜜煉製成藥丸,臨睡前含在口中慢慢化開。
聖餅子,治療咯血。
藥方:青黛(一錢),杏仁(四十粒,去掉皮尖)。
先把杏仁用黃蠟煎至黃色,研磨成細粉,加入青黛做成小餅。每天吃一個柿子,將柿子中間剖開,把藥放入,用濕紙包好,煨熟後吃下。
羅面丹,治療因內傷引起的吐血。
藥方:稍微炒過的飛羅面,京墨(磨下,二錢)。
越桃散,治療便血和血痢。
藥方:山梔子,槐花,大棗,乾薑(各等分)。
將上述藥材燒至炭化後研磨成粉,用米湯送服三錢。
伏龍肝散,治療便血。因為體內外感受邪氣,導致血凝結在胃部,隨著氣機下行,或者胡亂妄行而引起的出血。
藥方:伏龍肝(八兩),白朮,阿膠,黃芩,乾地黃,甘草(各三兩)。
將上述藥材煎煮後服用。
赤豆歸散,治療先便血後排便的情況,這種情況稱為「近血」。
藥方:赤小豆(五兩,浸泡使其發芽後曬乾),當歸(一兩)。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,用米漿水送服。
五靈脂散,治療便血。
藥方:炒過的五靈脂(研磨成粉)。
用芎歸湯送服。
如果因為出血過多,導致面色蒼白、沒有光澤、脈象虛弱,這是屬於大寒證,雖然開始的症狀相似,但後續發展不同。治療上應該使用辛溫益血、甘溫溫經的藥物,例如乾薑類。
如果屬於陰結導致的便血。因為邪氣在五臟,導致陰脈不和,陰脈不和則血液滯留,血液沒有歸屬,滲入腸道之間。這種情況脈象虛弱而澀,並非腸風或臟毒所引起。治療上應該用生地黃汁、小薊汁各一升、砂糖、地榆、阿膠、側柏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