舊題元·朱震亨著,清·湯望久校輯

《脈因證治》~ 卷二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8)

1. 二十五、脅痛

(附身體痛)

【脈】,雙弦,是兩手俱弦也。

【因】,肝木氣實火盛,或因怒氣大逆,肝氣鬱甚,謀慮不決,風中於肝。皆使木氣大實生火,火盛則肝急,瘀血、惡血停留於肝,歸於脅下而痛。病則自汗,痛甚,按之益甚。

【證】,痰積流注厥陰,亦使脅下痛。病則咳嗽。

外有肝中風,左脅偏痛;肝中寒,脅下攣急;飲水脅下鳴相逐,皆致脅痛,須詳之。

辨非,血枯證。胸脅支滿,絡氣不行,妨於食,肝脾傷,病至先聞腥臊臭,出清液,肺葉傷也。四肢清,目眩,復後血,此年少脫血,或醉行房,肝傷氣竭致之故也。

【證治】,木火盛,宜以辛散之,以苦瀉之,當歸龍薈丸瀉青丸主之。死血,宜以破血為主,潤血為佐,復元活血、當歸導滯等主之。痰積,宜以去痰行氣,二陳湯加南星、青皮香附青黛等主之。

龍薈丸,治食積發熱,木盛脅痛。

柴胡甘草,青皮,黃連大黃,當歸,木香草龍膽,蘆薈川芎

治水氣實加之。

治血湯,治死血。

左金丸,治肝火。

黃連(六兩),茱萸(一兩)

導痰湯,治痰注。諸痰皆生於熱。

臺芎(二兩),香附(八兩),陳皮,蘇葉,乾薑(一兩)

貼痛芥菜子(研,水敷),茱萸(醋研,敷上大效)

熨痛,醋炒灰熱,布裹熨之,蔥艾炒亦可;韭汁亦可。身體痛

【脈證】,傷寒,太陽經表證,六脈俱緊;陰毒傷寒,身如被打,脈沉緊;傷寒,發汗後,身體痛,氣血未和,脈弦遲。傷濕,濕流關節,一身盡痛;風濕相搏,肢體重痛,不可轉側,脈緩。虛勞之人,氣血虛損,脈弦小。

2. 二十六、逆痰嗽

【脈】,出魚際,逆氣喘息。脈弦為咳。咳而浮者,四十日己;咳而弦者,相其人強,吐之而愈;咳而脈虛,必苦冒;咳而沉者,不可發汗。喘咳上氣,脈數有熱,不得臥者死;上氣,面浮腫,肩息,其脈浮大者死;久咳數歲,脈弱者生,實大者死;上氣,喘息低昂,脈滑,手足溫者生,脈澀四肢寒者死;咳,脫形發熱,小堅急者死;肌瘦下脫,熱不去者死;咳嗽脈沉緊者死,浮直者生,浮軟者生,小沉伏者死;咳而嘔,腹脹且泄,脈弦急欲絕者死;咳嗽羸瘦,脈形堅大者死。暴咳脈散者死。浮為風,緊為寒,數為熱,細為濕,此生於外邪之所搏;浮緊則虛寒,沉數則實熱,弦澀則少血,洪滑則多痰,此生於內氣之所郁。

【因證】,因風、寒、火(附腹滿)、勞、痰。

風寒為病主乎肺,以肺主皮毛而司於外。傷之。腠理不疏,風寒內鬱於肺,清肅之氣不利而生痰動嗽。又寒飲食入胃,從脾脈上至於肺則肺寒,肺寒則內外合邪,因之而咳。火之嗽,病因火盛生痰、鑠肺金也,遂成郁遏脹滿。甚則干嗽無痰,或唾血痰。勞而咳嗽,皆好色腎虛,則子能令母虛,氣血俱虛,陰虛則生火,肺金耗敗,而津液、氣血皆化為痰矣。痰者礙清氣升降,滯氣而不行,遂成諸咳嗽之證。

論咳逆痰嗽分為二,咳者,謂無痰而有聲。肺氣傷而不清,而上逆,皆關於肺也。嗽者,謂有痰而無聲。脾濕動而為痰,而成嗽,皆積於脾也。蓋因傷於肺氣,動於脾濕,咳而為嗽也。若脾無留濕,雖傷肺氣而不為痰也。然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、火皆令人咳。唯濕痰,飲食入胃留之而不行,上入於肺,則為咳嗽也。假令濕在心經,謂之熱痰;濕在肝經,謂之風痰;濕在肺經,謂之氣痰;濕在腎經,謂之寒痰。

《三因》論,咳者,衛氣之失;嗽者,營血之失。外傷六氣,隨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感其部位,而察其元以表之。內傷七情,皆聚於胃而關於肺,多痰嗽也。衛氣之失,則多痰逆;營氣之失,則多痰嗽也。

張論,以貧富言之。貧者,謂之咳嗽,外感之由也。《內經》曰:秋傷乎濕,冬必咳嗽是也。又曰:歲火太過,肺金受病,民病咳嗽是也。富貴者,謂之涎嗽,多飲食厚味,熱痰所成也。

李論,皆脾弱受病,肺金受邪,飲食不化精微,留積而成痰,肺氣不利,而痰沖清道而成咳。

劉論,皆脾濕入於肺而成痰,傷風而成咳。

痰嗽潮熱四證,有痰嗽者,潮熱大體雖同,動作有異。或因虛中寒冷,則先痰嗽,嗽久而不已,血形如線,隨痰而出,惡寒發熱,右寸浮而數;外證,日輕夜重,面白痰清。

因憂愁大怒,則吐血而後痰嗽,少寒多熱,左寸沉小而數;外證,心下噎塞,情思不樂,飲食不下。

或蠱注相傳,死魂相逐,則先嘔血,不知來處,微有痰嗽,漸成寒熱,兩手脈弦細而數,外證,飲食不為肌膚,頰紅變動不常,身體痠痛倦,及嗽損咽痛多痰,或喘或瀉則死。

先因傷濕、傷寒解利不盡,雖病退人起,飲食減少,不生肌肉,身倦無力,勞力則熱,身體痠痛,狀如勞伏,但不吐血,不發潮熱,經二三年醫無驗。此是餘毒伏在經絡,其脈弦也,再發則愈。

《三因》論狀,傷風咳者,憎寒壯熱,自汗惡風,口乾煩躁。傷寒咳者,憎寒發熱,無汗惡寒,不幹煩躁。傷暑咳者,煩熱引飲,口燥,或吐沫,聲嘶咯血。傷濕咳者,骨節煩痛,四肢重者,洒洒淅淅。喜傷心,咳而喉中介介如腫狀。甚則咽腫喉痹,自汗咽乾,咯血。此勞傷心,小腸受之,咳與氣俱失。怒傷肝,咳而兩脅下痛,不可轉側,則兩胠下滿,左脅偏痛引少腹。此怒傷肝,膽受之,咳嘔膽汁。思傷脾,咳而右脅下痛,隱隱引肩背。甚則不可動,腹脹心痛,不欲食。此飢飽之傷,胃受之,咳而嘔,嘔則長蟲出,憂傷肺,咳而喘息有聲。甚則吐血,吐白沫涎,口燥聲嘶。叫呼傷肺,大腸受之,咳而遺矢。恐傷腎,咳而腰背相引痛。甚則嗔,咳涎,寒熱,引腰背,或喘滿。房勞傷腎,膀胱受之,咳而遺溺。久咳不已,三焦受之,咳而腹滿不飲食。

咳、嗽、喘、逆氣、短氣分別不同。

咳者,無痰有聲,喉中如癢,習習如梗,甚則續續不止,連連不已,沖膈擊胸。外有心咳、一切血證、肺咳上逆。

嗽者,有痰。外有勞瘵喘促嗽血、肺痿、肺癰。

喘者,促促而氣急,喝喝而息數,張口抬肩,搖身攘肚。外有腳氣。

逆氣者,但腳氣上而奔急。外有肺中風、肺中暑、肺熱、肺寒、肺水、肺痹、肝熱膽寒、心熱腸痹、痰水。

短氣者,呼吸難,數則不能相續,似喘而不搖肩,似呻吟而無痛。外有脾中風、脾中寒、肺熱、腎虛、歷節風、憂氣、胸痞、痰飲。

【治】,咳嗽謂無痰而有聲。《素問》云:咳乃皮毛先受邪氣以從其合,其寒飲食入胃,從脾脈上至肺,肺寒則內外合邪,因有咳證。

肺咳,麻黃;大腸遺矢,赤石脂禹餘糧湯桃仁湯

脾咳,升麻湯;胃吐蟲出,烏梅湯

心咳,桂枝湯;小腸氣失,芍藥甘草湯

肝咳,小柴胡湯;膽嘔苦汁,黃芩半夏湯

腎虛,麻黃細辛附子湯;膀胱遺溺,茯苓甘草湯

久咳不已,三焦受之。其狀,咳,腹滿不欲飲食。此皆聚於胃,關於肺,令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。異功白朮散

逆,逆謂氣上逆肺,壅而不下。上氣逆者,皂莢丸;火逆上氣,麥門冬湯;上氣脈浮者,麻黃厚補湯;上氣脈沉者,澤漆湯澤漆(五)、桑白皮(六)、射干(泔浸)、黃芩白朮茯苓(四)、竹茹,治氣上逆,為熱所作。

治法,無痰而有聲者,以辛潤其肺,青皮以散三焦之氣壅。有痰而嗽者,治痰為先,下氣為上。痰而能食者,下之。不能食者,厚朴湯治之。痰而熱者,柴胡湯石膏主之;痰而寒者,小青龍加桃仁主之。

張之治痰,以通聖散半夏。暑嗽以白虎、涼膈;火嗽以黃連解毒;濕嗽以五苓、白朮;燥嗽以木香葶藶散;寒嗽以寧神寧肺散,為上也。更分以吐、汗、下為佳。

,南星、半夏、枳殼陳皮。風痰脈弦,加通聖;熱痰脈滑,小柴胡,洪加青黛、連;氣痰脈澀,加青、陳皮;濕痰脈緩,加朮、防己;寒痰脈沉,加桂、杏、小青龍;發熱加芩、桔;痞加枳實,重加茯苓;氣上逆加葶藶;氣促加參、桔;浮腫加郁李仁、杏仁澤瀉、茯苓;上熱喘湧,加寒水石、石膏;大便秘加大黃;能食加大承氣;不能食加樸。

利膈丸,治胸中不利,痰嗽喘促。

木香,檳榔(一錢半),枳實(炒,一兩),樸(三兩),大黃(酒製,一兩),人參當歸(各三錢)

紫蘇飲子,治脾肺受寒,痰涎嗽。

紫蘇子,桑白皮,青皮,陳皮,杏仁,麻黃,炙甘草五味子,半夏,人參。

千緡湯,治痰妙。

半夏(一兩,生),大皂角(半兩,去皮子),雄黃加之(大治痰)

上同入絹袋中,水三升,姜八片,煎至半,以手操洗之,取清汁服。

大熱大飲凝於胸中而成濕,故痰作矣。宜吐之。

二陳湯加麻黃杏仁湯,治風寒。行痰開腠理。本方加麻黃、杏仁、桔梗

降火導痰湯,治火。

黃芩,黃連,栝蔞,海石

勞嗽丹,四物,竹瀝,薑汁

斂肺丹,治肺脹及火鬱。

訶子,杏仁,青黛,栝蔞,半夏,香附

積痰方,南星,半夏,青黛,栝蔞,石鹼

如肝痛,疏肝氣,加青皮;上半日咳,多屬胃火,加貝母、石膏;下半日嗽,多屬陰虛,加知母、柏、川芎、歸;虛甚好色者,加參、膏、青陳皮、姜。

酒病嗽白礬(一兩,另研),杏仁(一升)

上水一升,煎乾,攤新瓦上,露一宿,砂鍋內炒乾。每夜飯後,細嚼杏仁十五個。

劫嗽方,五味(半兩),甘草(二錢),五倍子風化硝(各一錢)

為末,干噙化。

鵝管法,治風入肺管。

南星,雄黃,款冬花,鵝石

上為末,入艾中,放薑片上,置舌上灸,吸菸入喉,以多為妙。

痰方,若或痰白作泡,當於肺中瀉水。

滑石川貝母,半夏,風化硝,白芥子,陳皮,茯苓,皂角(風加),蒼朮(濕加),栝蔞(潤加),枳實(結加),青黛,黃芩(熱加)

青礞石丸,化痰。

麝香丸,治痰。

勞嗽方,四君子,百合,款冬花,細辛肉桂,五味子,阿膠,半夏,天門冬

杏子白芍,甘草

煎食。

《三因》論,因怒而傷者,甘草;憂而傷者,枳殼;喜而傷者,五味;悲而傷者,人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