舊題元·朱震亨著,清·湯望久校輯

《脈因證治》~ 卷二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8)

1. 二十五、脅痛

(附身體痛)

【脈】,雙弦,是兩手俱弦也。

【因】,肝木氣實火盛,或因怒氣大逆,肝氣鬱甚,謀慮不決,風中於肝。皆使木氣大實生火,火盛則肝急,瘀血、惡血停留於肝,歸於脅下而痛。病則自汗,痛甚,按之益甚。

【證】,痰積流注厥陰,亦使脅下痛。病則咳嗽。

外有肝中風,左脅偏痛;肝中寒,脅下攣急;飲水脅下鳴相逐,皆致脅痛,須詳之。

辨非,血枯證。胸脅支滿,絡氣不行,妨於食,肝脾傷,病至先聞腥臊臭,出清液,肺葉傷也。四肢清,目眩,復後血,此年少脫血,或醉行房,肝傷氣竭致之故也。

白話文:

脈象

雙弦脈,指的是兩隻手都出現弦脈。

病因

肝臟木氣過於實,火氣旺盛,可能是因為怒氣上衝,肝氣鬱結,思慮過度,或者被風邪侵襲肝臟所致。這些因素都會導致肝氣過於實,生火,火氣旺盛就會使肝臟緊繃,造成瘀血、惡血停留在肝臟,導致脅肋疼痛。患者會出現自汗,疼痛加劇,按壓疼痛加重等症狀。

證狀

痰濕積聚流注到厥陰經脈,也會導致脅肋疼痛。患者會出現咳嗽的症狀。

此外,肝臟受到風邪侵襲,會導致左側脅肋疼痛;肝臟寒氣過盛,會導致脅肋攣縮;飲水後脅肋鳴響,這些情況都可能導致脅肋疼痛,需要仔細辨別。

辨別

需與血枯證區分:

血枯證的症狀包括胸脅脹滿,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影響食慾,肝脾受損。患者會先聞到腥臊臭味,排出清液,這是肺葉受損的表現。四肢冰冷,頭昏眼花,之後還會出現出血,這是由於年少失血,或者飲酒過度,房事過度,導致肝臟受損,氣血虧虛所致。

【證治】,木火盛,宜以辛散之,以苦瀉之,當歸龍薈丸、瀉青丸主之。死血,宜以破血為主,潤血為佐,復元活血、當歸導滯等主之。痰積,宜以去痰行氣,二陳湯加南星、青皮、香附、青黛等主之。

龍薈丸,治食積發熱,木盛脅痛。

柴胡,甘草,青皮,黃連,大黃,當歸,木香,草龍膽,蘆薈,川芎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出現木火旺盛的症狀,可以用辛散和苦瀉的方法治療,例如當歸龍薈丸、瀉青丸。若有死血瘀阻,則應以破血為主,輔以潤血,可使用復元活血、當歸導滯等藥物。如果出現痰積,則需以去痰行氣為治療原則,可服用二陳湯並加入南星、青皮、香附、青黛等藥材。龍薈丸可以用於治療食積發熱、木盛脅痛。該藥方包含柴胡、甘草、青皮、黃連、大黃、當歸、木香、草龍膽、蘆薈、川芎等藥材。

治水氣實加之。

治血湯,治死血。

左金丸,治肝火。

黃連(六兩),茱萸(一兩)

導痰湯,治痰注。諸痰皆生於熱。

臺芎(二兩),香附(八兩),陳皮,蘇葉,乾薑(一兩)

貼痛,芥菜子(研,水敷),茱萸(醋研,敷上大效)

熨痛,醋炒灰熱,布裹熨之,蔥艾炒亦可;韭汁亦可。身體痛

【脈證】,傷寒,太陽經表證,六脈俱緊;陰毒傷寒,身如被打,脈沉緊;傷寒,發汗後,身體痛,氣血未和,脈弦遲。傷濕,濕流關節,一身盡痛;風濕相搏,肢體重痛,不可轉側,脈緩。虛勞之人,氣血虛損,脈弦小。

白話文:

治療水氣實證,用加味方法。治血瘀,用治血湯。治肝火,用左金丸。黃連六兩,茱萸一兩。治痰濁內阻,用導痰湯,所有痰證都源於熱邪。台芎二兩,香附八兩,陳皮,蘇葉,乾薑一兩。貼敷疼痛處,用芥菜子研末,加水調敷;或用茱萸醋研敷,效果顯著。熨治疼痛,用醋炒灰熱,用布包裹熨燙患處,或用蔥艾炒熱熨燙,亦可;用韭菜汁塗抹亦可。身體疼痛,可根據脈象判斷病因:傷寒表證,六脈皆緊;陰毒傷寒,身體疼痛如被打,脈沉緊;傷寒發汗後,身體疼痛,氣血不和,脈弦遲;傷濕,濕邪流注關節,全身疼痛;風濕相搏,肢體沉重疼痛,難以翻身,脈緩;虛勞之人,氣血虧損,脈弦細小。

2. 二十六、逆痰嗽

【脈】,出魚際,逆氣喘息。脈弦為咳。咳而浮者,四十日己;咳而弦者,相其人強,吐之而愈;咳而脈虛,必苦冒;咳而沉者,不可發汗。喘咳上氣,脈數有熱,不得臥者死;上氣,面浮腫,肩息,其脈浮大者死;久咳數歲,脈弱者生,實大者死;上氣,喘息低昂,脈滑,手足溫者生,脈澀四肢寒者死;咳,脫形發熱,小堅急者死;肌瘦下脫,熱不去者死;咳嗽脈沉緊者死,浮直者生,浮軟者生,小沉伏者死;咳而嘔,腹脹且泄,脈弦急欲絕者死;咳嗽羸瘦,脈形堅大者死。暴咳脈散者死。浮為風,緊為寒,數為熱,細為濕,此生於外邪之所搏;浮緊則虛寒,沉數則實熱,弦澀則少血,洪滑則多痰,此生於內氣之所郁。

白話文:

脈象從魚際穴出現,逆氣喘息,脈象弦緊代表咳嗽。咳嗽且脈象浮者,四十日後就會好轉;咳嗽且脈象弦緊者,要看患者體質,吐出痰液就會痊癒;咳嗽且脈象虛弱者,必然會感到頭昏腦脹;咳嗽且脈象沉者,不可發汗。喘咳上氣,脈象數且有熱,不能平躺者會死亡;上氣,臉浮腫,肩部呼吸困難,脈象浮大者會死亡;久咳數年,脈象弱者會活下來,脈象實大者會死亡;上氣,喘息起伏不定,脈象滑,手腳溫暖者會活下來,脈象澀且四肢冰冷者會死亡;咳嗽,形體消瘦發熱,脈象小而堅緊者會死亡;肌肉消瘦,體重下降,熱症不退者會死亡;咳嗽脈象沉緊者會死亡,浮直者會活下來,浮軟者會活下來,小而沉伏者會死亡;咳嗽且嘔吐,腹部脹滿又泄瀉,脈象弦緊將要斷絕者會死亡;咳嗽瘦弱,脈象堅硬且大者會死亡。突然咳嗽,脈象散亂者會死亡。脈象浮代表風邪,緊代表寒邪,數代表熱邪,細代表濕邪,這些都是外邪入侵所致;脈象浮緊代表虛寒,沉數代表實熱,弦澀代表血虛,洪滑代表痰多,這些都是內氣郁結所致。

【因證】,因風、寒、火(附腹滿)、勞、痰。

風寒為病主乎肺,以肺主皮毛而司於外。傷之。腠理不疏,風寒內鬱於肺,清肅之氣不利而生痰動嗽。又寒飲食入胃,從脾脈上至於肺則肺寒,肺寒則內外合邪,因之而咳。火之嗽,病因火盛生痰、鑠肺金也,遂成郁遏脹滿。甚則干嗽無痰,或唾血痰。勞而咳嗽,皆好色腎虛,則子能令母虛,氣血俱虛,陰虛則生火,肺金耗敗,而津液、氣血皆化為痰矣。痰者礙清氣升降,滯氣而不行,遂成諸咳嗽之證。

論咳逆痰嗽分為二,咳者,謂無痰而有聲。肺氣傷而不清,而上逆,皆關於肺也。嗽者,謂有痰而無聲。脾濕動而為痰,而成嗽,皆積於脾也。蓋因傷於肺氣,動於脾濕,咳而為嗽也。若脾無留濕,雖傷肺氣而不為痰也。然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、火皆令人咳。唯濕痰,飲食入胃留之而不行,上入於肺,則為咳嗽也。假令濕在心經,謂之熱痰;濕在肝經,謂之風痰;濕在肺經,謂之氣痰;濕在腎經,謂之寒痰。

白話文:

【病因】,包括風、寒、火(導致腹脹)、勞累、痰。

風寒影響主要在肺部,因為肺主管皮膚並負責調節外部環境。當受到風寒侵襲,毛孔閉塞,風寒之氣進入肺部,使清潔與調節的氣流受阻,導致痰多咳嗽。如果冷飲食物進入胃部,通過脾經上達至肺,肺部受寒,內外邪氣相合,引發咳嗽。火熱引起的咳嗽,由於火熱導致痰生成,消損肺金,形成痰結腹脹。嚴重時可能乾咳無痰,或咳出帶血的痰。勞累後咳嗽,通常是性慾過度導致腎虛,子宮功能影響肺部,導致氣血雙虛,陰虛生火,肺金被耗損,最終氣血、津液轉化為痰。痰會阻礙清氣的升降,積聚不散,成為各種咳嗽的症狀。

咳嗽和痰嗽可分為兩類,咳嗽是指沒有痰但有聲音,肺部功能受損,氣流不清,主要與肺有關。痰嗽是指有痰但無聲音,脾部濕氣生痰,形成咳嗽,主要與脾有關。這是因為肺氣受損,脾濕活動,導致咳嗽轉變為痰嗽。假如脾部沒有積留濕氣,即使肺氣受損也不會生成痰。然而,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、火等都可能導致咳嗽。其中,濕痰是因飲食進入胃部後停留不流通,上行至肺部所引起咳嗽。如果濕氣在心經,稱為熱痰;在肝經,稱為風痰;在肺經,稱為氣痰;在腎經,稱為寒痰。

《三因》論,咳者,衛氣之失;嗽者,營血之失。外傷六氣,隨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感其部位,而察其元以表之。內傷七情,皆聚於胃而關於肺,多痰嗽也。衛氣之失,則多痰逆;營氣之失,則多痰嗽也。

張論,以貧富言之。貧者,謂之咳嗽,外感之由也。《內經》曰:秋傷乎濕,冬必咳嗽是也。又曰:歲火太過,肺金受病,民病咳嗽是也。富貴者,謂之涎嗽,多飲食厚味,熱痰所成也。

李論,皆脾弱受病,肺金受邪,飲食不化精微,留積而成痰,肺氣不利,而痰沖清道而成咳。

劉論,皆脾濕入於肺而成痰,傷風而成咳。

白話文:

咳嗽是由於衛氣失調,而咳痰則是由於營血失調。外在的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氣侵入身體,會根據部位的不同,造成不同的症狀。內在的七情郁結,會積聚在胃部,影響到肺部,容易導致痰嗽。衛氣失調則容易出現痰逆,營氣失調則容易出現痰嗽。

根據財富狀況的不同,咳嗽也有不同的表現。貧窮的人容易出現外感導致的咳嗽,比如秋季受濕氣侵襲,冬季就會咳嗽。《內經》中也提到,如果夏季炎熱過度,就會損傷肺金,導致百姓患上咳嗽。富貴的人則容易出現涎嗽,這是由於飲食過於精細,積熱成痰所致。

咳嗽都是由於脾氣虛弱,導致肺金受邪,飲食無法化為精微,積聚成痰,肺氣無法正常運作,痰液堵塞呼吸道,進而引起咳嗽。

咳嗽也可能是由於脾濕侵入肺部,形成痰液,再加上風寒侵襲,導致咳嗽。

痰嗽潮熱四證,有痰嗽者,潮熱大體雖同,動作有異。或因虛中寒冷,則先痰嗽,嗽久而不已,血形如線,隨痰而出,惡寒發熱,右寸浮而數;外證,日輕夜重,面白痰清。

因憂愁大怒,則吐血而後痰嗽,少寒多熱,左寸沉小而數;外證,心下噎塞,情思不樂,飲食不下。

或蠱注相傳,死魂相逐,則先嘔血,不知來處,微有痰嗽,漸成寒熱,兩手脈弦細而數,外證,飲食不為肌膚,頰紅變動不常,身體痠痛倦,及嗽損咽痛多痰,或喘或瀉則死。

先因傷濕、傷寒解利不盡,雖病退人起,飲食減少,不生肌肉,身倦無力,勞力則熱,身體痠痛,狀如勞伏,但不吐血,不發潮熱,經二三年醫無驗。此是餘毒伏在經絡,其脈弦也,再發則愈。

白話文:

"痰嗽潮熱四證",有痰咳嗽的症狀,雖然潮熱的現象大體上相同,但是咳嗽的行為表現有所不同。如果是由於虛弱加上寒氣所導致的,那麼咳嗽通常會先開始,如果咳嗽持續不斷,血液會像線一樣跟著痰一起排出,伴有畏寒和發熱,右側脈搏浮起且跳動快速;外部表現,白天較輕,晚上加重,面色蒼白,痰液清澈。

如果由憂慮或者大怒所引發的咳嗽,則會先吐血然後才咳嗽,具有較少的寒意和較多的熱感,左側脈搏沈而小且跳動快速;外部表現,胃部堵塞,心情不愉快,飲食難以下嚥。

或者因為寄生蟲感染傳播,死亡靈魂的追逐,則會先嘔血,不知道出血的來源,有輕微的咳嗽,逐漸形成寒熱,雙手脈搏弦細且跳動快速,外部表現,飲食不能被吸收成為肉體,臉頰紅腫變化不定,身體疲倦,以及咳嗽導致咽喉疼痛,多痰,或者喘息或者腹瀉都可能導致死亡。

起初可能是由於受潮濕或寒涼之邪所傷,即使病情已經減輕,人也已經恢復,飲食減少,不能生成肌肉,身體疲倦無力,勞累後會感到熱感,身體疲倦疼痛,狀似勞累過度,但不會吐血,不發潮熱,經過二三年的治療都沒有成效。這是因為餘毒潛伏在經絡之中,脈搏弦緊,如果再次發作就會痊癒。

《三因》論狀,傷風咳者,憎寒壯熱,自汗惡風,口乾煩躁。傷寒咳者,憎寒發熱,無汗惡寒,不幹煩躁。傷暑咳者,煩熱引飲,口燥,或吐沫,聲嘶咯血。傷濕咳者,骨節煩痛,四肢重者,洒洒淅淅。喜傷心,咳而喉中介介如腫狀。甚則咽腫喉痹,自汗咽乾,咯血。此勞傷心,小腸受之,咳與氣俱失。怒傷肝,咳而兩脅下痛,不可轉側,則兩胠下滿,左脅偏痛引少腹。此怒傷肝,膽受之,咳嘔膽汁。思傷脾,咳而右脅下痛,隱隱引肩背。甚則不可動,腹脹心痛,不欲食。此飢飽之傷,胃受之,咳而嘔,嘔則長蟲出,憂傷肺,咳而喘息有聲。甚則吐血,吐白沫涎,口燥聲嘶。叫呼傷肺,大腸受之,咳而遺矢。恐傷腎,咳而腰背相引痛。甚則嗔,咳涎,寒熱,引腰背,或喘滿。房勞傷腎,膀胱受之,咳而遺溺。久咳不已,三焦受之,咳而腹滿不飲食。

白話文:

傷風咳嗽的人,會怕冷發燒,容易出汗,怕風,口渴心煩。傷寒咳嗽的人,會怕冷發燒,不出汗,怕冷,沒有口渴心煩。傷暑咳嗽的人,會感到煩熱口渴,口乾,可能會吐口水,聲音嘶啞,咳血。傷濕咳嗽的人,會感到骨節疼痛,四肢沉重,咳嗽時聲音像是水滴般淅淅瀝瀝。傷心會導致咳嗽,喉嚨裡會感覺像有腫物,嚴重時咽喉腫痛,會出汗口乾,咳血。這是因為勞累傷了心,小腸受到影響,導致咳嗽和氣喘。生氣傷肝會導致咳嗽,兩肋下疼痛,無法翻身,兩邊大腿根部脹滿,左邊肋骨下方疼痛,連帶小腹也痛。這是因為生氣傷了肝,膽受到影響,導致咳嗽和嘔吐膽汁。憂慮傷脾會導致咳嗽,右邊肋骨下方疼痛,隱隱地連到肩背。嚴重時會動彈不得,肚子脹痛,不想吃東西。這是因為飲食不節制傷了胃,導致咳嗽和嘔吐,嘔吐時還會吐出蟲子。憂愁傷肺會導致咳嗽,並伴隨有聲音的喘息。嚴重時會咳血,吐白色泡沫口水,口乾聲音嘶啞。大聲喊叫傷肺,大腸受到影響,導致咳嗽並伴隨失禁。恐懼傷腎會導致咳嗽,腰背連在一起疼痛。嚴重時會發怒,咳嗽並伴隨吐口水,發冷發熱,連帶腰背疼痛,或者呼吸困難。房事過度傷腎,膀胱受到影響,導致咳嗽並伴隨尿失禁。長時間咳嗽不止,三焦受到影響,導致咳嗽並伴隨肚子脹滿,不想吃東西。

咳、嗽、喘、逆氣、短氣分別不同。

咳者,無痰有聲,喉中如癢,習習如梗,甚則續續不止,連連不已,沖膈擊胸。外有心咳、一切血證、肺咳上逆。

嗽者,有痰。外有勞瘵喘促嗽血、肺痿、肺癰。

喘者,促促而氣急,喝喝而息數,張口抬肩,搖身攘肚。外有腳氣。

逆氣者,但腳氣上而奔急。外有肺中風、肺中暑、肺熱、肺寒、肺水、肺痹、肝熱膽寒、心熱腸痹、痰水。

短氣者,呼吸難,數則不能相續,似喘而不搖肩,似呻吟而無痛。外有脾中風、脾中寒、肺熱、腎虛、歷節風、憂氣、胸痞、痰飲。

【治】,咳嗽謂無痰而有聲。《素問》云:咳乃皮毛先受邪氣以從其合,其寒飲食入胃,從脾脈上至肺,肺寒則內外合邪,因有咳證。

白話文:

咳嗽、喘息、氣逆、短氣,都是不同的症狀。

咳嗽是指沒有痰,但有聲音,喉嚨像發癢,像有東西卡住,嚴重時會不停地咳,甚至會衝擊橫膈膜和胸腔。咳嗽的原因有很多,包括心臟病、各種出血症狀、以及肺部上逆等。

喘息是指有痰。喘息的原因有很多,包括勞損、肺熱、咯血、肺萎縮、肺膿腫等。

喘是指呼吸急促,呼氣聲音很大,而且呼吸次數多,張著嘴,抬著肩膀,搖動身體,甚至會肚子也跟著搖。喘的原因可能是腳氣病。

氣逆是指氣逆上衝,而且很急。氣逆的原因很多,包括肺風、肺暑、肺熱、肺寒、肺水、肺氣不通、肝熱膽寒、心熱腸氣不通、痰水等。

短氣是指呼吸困難,呼吸次數多,但是不能持續,有點像喘,但不會搖肩膀,也像呻吟,但沒有疼痛感。短氣的原因有很多,包括脾臟風寒、脾寒、肺熱、腎虛、痛風、憂慮、胸部阻塞、痰飲等。

咳嗽是因為皮毛先受到邪氣,邪氣會沿着皮毛的經絡傳入肺部。另外,寒冷的食物進入胃部,會沿着脾臟的經絡上傳到肺部,導致肺寒,内外邪氣結合,就會出現咳嗽。

肺咳,麻黃;大腸遺矢,赤石脂禹餘糧湯、桃仁湯。

脾咳,升麻湯;胃吐蟲出,烏梅湯。

心咳,桂枝湯;小腸氣失,芍藥甘草湯。

肝咳,小柴胡湯;膽嘔苦汁,黃芩半夏湯。

腎虛,麻黃細辛附子湯;膀胱遺溺,茯苓甘草湯。

白話文:

肺部咳嗽,使用麻黃;大腸排便失常,可試用赤石脂與禹餘糧湯,或桃仁湯。

脾臟咳嗽,可使用升麻湯;胃部有蟲,可嘗試烏梅湯。

心臟咳嗽,適合桂枝湯;小腸功能失調,則可考慮芍藥甘草湯。

肝臟咳嗽,小柴胡湯是適當選擇;膽嚢發作,產生苦味分泌物,可用黃芩與半夏湯。

如果出現腎虛的情況,麻黃細辛附子湯可能有助於改善;膀胱失禁,茯苓甘草湯可以考慮。

久咳不已,三焦受之。其狀,咳,腹滿不欲飲食。此皆聚於胃,關於肺,令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。異功白朮散。

逆,逆謂氣上逆肺,壅而不下。上氣逆者,皂莢丸;火逆上氣,麥門冬湯;上氣脈浮者,麻黃厚補湯;上氣脈沉者,澤漆湯。澤漆(五)、桑白皮(六)、射干(泔浸)、黃芩、白朮、茯苓(四)、竹茹,治氣上逆,為熱所作。

白話文:

長期咳嗽不停,會影響到三焦,症狀包括咳嗽、腹脹、不想吃東西。這些都是因為痰飲積聚在胃部,影響到肺部,導致流鼻涕、口水多,臉部浮腫,呼吸不順暢。可以用白朮散治療。

氣逆是指氣往上衝到肺部,阻塞而不下降。氣逆往上衝,可以用皂莢丸治療;如果伴隨發熱,可以用麥門冬湯治療;如果脈象浮,可以用麻黃厚補湯治療;如果脈象沉,可以用澤漆湯治療。澤漆、桑白皮、射干、黃芩、白朮、茯苓、竹茹,可以治療氣逆,特別是因熱導致的氣逆。

治法,無痰而有聲者,以辛潤其肺,青皮以散三焦之氣壅。有痰而嗽者,治痰為先,下氣為上。痰而能食者,下之。不能食者,厚朴湯治之。痰而熱者,柴胡湯加石膏主之;痰而寒者,小青龍加桃仁主之。

張之治痰,以通聖散加半夏。暑嗽以白虎、涼膈;火嗽以黃連解毒;濕嗽以五苓、白朮;燥嗽以木香葶藶散;寒嗽以寧神寧肺散,為上也。更分以吐、汗、下為佳。

白話文:

治法

無痰而有聲者,應以辛潤之法滋潤肺部,用青皮散去三焦氣壅。

有痰而咳嗽者,應先治痰,再降氣。

痰多且能進食者,宜用下法。

痰多卻不能進食者,可用厚朴湯治療。

痰多且發熱者,可用柴胡湯加石膏治療。

痰多且畏寒者,可用小青龍加桃仁治療。

張氏治痰法

張氏認為治痰可用通聖散加半夏。

暑熱咳嗽,可用白虎湯、涼膈散治療。

燥熱咳嗽,可用黃連解毒。

濕邪咳嗽,可用五苓散、白朮湯治療。

燥邪咳嗽,可用木香、葶藶散治療。

寒邪咳嗽,可用寧神、寧肺散治療,為上選。

此外,可根據情況選用吐、汗、下法,效果更佳。

,南星、半夏、枳殼、陳皮。風痰脈弦,加通聖;熱痰脈滑,小柴胡,洪加青黛、連;氣痰脈澀,加青、陳皮;濕痰脈緩,加朮、防己;寒痰脈沉,加桂、杏、小青龍;發熱加芩、桔;痞加枳實,重加茯苓;氣上逆加葶藶;氣促加參、桔;浮腫加郁李仁、杏仁、澤瀉、茯苓;上熱喘湧,加寒水石、石膏;大便秘加大黃;能食加大承氣;不能食加樸。

白話文:

方劑組成:

南星、半夏、枳殼、陳皮。

辨證加減:

  • 風痰脈弦:加通聖散。
  • 熱痰脈滑:加小柴胡湯,並加青黛、連翹。
  • 氣痰脈澀:加青黛、陳皮。
  • 濕痰脈緩:加蒼朮、防己。
  • 寒痰脈沉:加桂枝、杏仁、小青龍湯。
  • 發熱:加黃芩、桔梗。
  • 痞塊:加枳實,嚴重者加茯苓。
  • 氣上逆:加葶藶子。
  • 氣促:加人參、桔梗。
  • 浮腫:加郁李仁、杏仁、澤瀉、茯苓。
  • 上熱喘湧:加寒水石、石膏。
  • 大便秘結:加大黃。
  • 食慾佳:加大承氣湯。
  • 食慾不佳:加樸硝。

利膈丸,治胸中不利,痰嗽喘促。

木香,檳榔(一錢半),枳實(炒,一兩),樸(三兩),大黃(酒製,一兩),人參,當歸(各三錢)

紫蘇飲子,治脾肺受寒,痰涎嗽。

紫蘇子,桑白皮,青皮,陳皮,杏仁,麻黃,炙甘草,五味子,半夏,人參。

白話文:

【利膈丸】,用於治療胸部不暢,咳嗽、喘息等症狀。

木香,檳榔(1.5錢),枳實(炒製,1兩),樸(3兩),大黃(酒製,1兩),人參,當歸(各3錢)

【紫蘇飲子】,用於治療脾肺受寒,痰液咳嗽。

紫蘇子,桑白皮,青皮,陳皮,杏仁,麻黃,炙甘草,五味子,半夏,人參。

千緡湯,治痰妙。

半夏(一兩,生),大皂角(半兩,去皮子),雄黃加之(大治痰)

上同入絹袋中,水三升,姜八片,煎至半,以手操洗之,取清汁服。

大熱大飲凝於胸中而成濕,故痰作矣。宜吐之。

二陳湯加麻黃杏仁湯,治風寒。行痰開腠理。本方加麻黃、杏仁、桔梗。

降火導痰湯,治火。

黃芩,黃連,栝蔞,海石

勞嗽丹,四物,竹瀝,薑汁

白話文:

「千緡湯」主治痰症,效果極佳。用半夏一兩(生)、大皂角半兩(去皮),再加入雄黃,一同放入絹袋中,加水三升,薑八片,煎煮至一半,用手反复洗滌,取清汁服用。熱氣過盛,飲水過多,凝結於胸中形成濕氣,因此導致痰症,宜用此方吐痰。

「二陳湯加麻黃杏仁湯」主治風寒,疏風行痰,開通腠理。此方在二陳湯的基础上,加入麻黃、杏仁、桔梗。

「降火導痰湯」主治火症。以黃芩、黃連、栝蔞、海石為藥。

「勞嗽丹」則以四物、竹瀝、薑汁等藥材製成,功效顯著。

斂肺丹,治肺脹及火鬱。

訶子,杏仁,青黛,栝蔞,半夏,香附

積痰方,南星,半夏,青黛,栝蔞,石鹼

如肝痛,疏肝氣,加青皮;上半日咳,多屬胃火,加貝母、石膏;下半日嗽,多屬陰虛,加知母、柏、川芎、歸;虛甚好色者,加參、膏、青陳皮、姜。

酒病嗽,白礬(一兩,另研),杏仁(一升)

上水一升,煎乾,攤新瓦上,露一宿,砂鍋內炒乾。每夜飯後,細嚼杏仁十五個。

白話文:

「斂肺丹」用來治療肺脹和火鬱,藥方包含訶子、杏仁、青黛、栝蔞、半夏、香附。

「積痰方」則是用來治療痰積的,包含南星、半夏、青黛、栝蔞、石鹼。

如果患者肝痛,則需要加入青皮疏肝氣;若是上半日咳嗽,多半是胃火,需要加入貝母和石膏;下半日咳嗽,則多屬陰虛,需要加入知母、柏、川芎、歸;如果患者虛弱且好色,則需要加入參、膏、青陳皮、姜。

至於「酒病嗽」,可以用白礬和杏仁煎藥,每晚飯後嚼食十五個杏仁。

劫嗽方,五味(半兩),甘草(二錢),五倍子風化硝(各一錢)

為末,干噙化。

鵝管法,治風入肺管。

南星,雄黃,款冬花,鵝石

上為末,入艾中,放薑片上,置舌上灸,吸菸入喉,以多為妙。

痰方,若或痰白作泡,當於肺中瀉水。

滑石,川貝母,半夏,風化硝,白芥子,陳皮,茯苓,皂角(風加),蒼朮(濕加),栝蔞(潤加),枳實(結加),青黛,黃芩(熱加)

白話文:

【劫嗽方】,五味(每味半兩),甘草(兩錢),五倍子與風化硝(各一錢)。

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末,乾燥後含在口中慢慢化開。

【鵝管法】,用於治療風邪侵入肺部管道。

南星、雄黃、款冬花、鵝石

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,加入艾草中,放一片薑片在其上,放在舌頭上施灸,吸煙進入喉嚨,越多越好。

【痰方】,如果痰液白色且形成泡沫,應在肺部排泄水分。

滑石、川貝母、半夏、風化硝、白芥子、陳皮、茯苓、皁角(風熱加量)、蒼朮(濕氣加量)、栝蔞(潤燥加量)、枳實(結痰加量)、青黛、黃芩(熱症加量)。

青礞石丸,化痰。

麝香丸,治痰。

勞嗽方,四君子,百合,款冬花,細辛,肉桂,五味子,阿膠,半夏,天門冬,

杏子,白芍,甘草

煎食。

《三因》論,因怒而傷者,甘草;憂而傷者,枳殼;喜而傷者,五味;悲而傷者,人參。

白話文:

青礞石丸能化痰,麝香丸也能治痰。勞嗽方由四君子湯、百合、款冬花、細辛、肉桂、五味子、阿膠、半夏、天門冬、杏子、白芍、甘草组成,煎煮后服用。根据《三因》论述,怒伤者宜用甘草,忧伤者宜用枳壳,喜伤者宜用五味子,悲伤者宜用人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