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因證治》~ 卷一 (14)
卷一 (14)
1. 十一、瘧
【脈】,瘧脈自弦,弦數多熱,弦遲多寒。弦小緊者,可下之;弦遲者,可溫之;弦數者,可汗,灸之;浮大者,可吐之;弦數者,風發也,以飲食消息止之。
【因】,夏暑舍於營衛之間,腠理不密,遇秋之風,玄府受之。慘愴之水,寒氣氣閉而不出,舍於腸胃之外,與營衛並行。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,並則病作,離則病止。並於陽則熱,並於陰則寒。淺則日作,深則間日。在氣則早,在血則晏。因汗郁成痰,因虛弱陰陽相乘。
外因從六淫,有寒、濕、癉、濕、牝。寒則先寒後熱;溫則先熱後寒;癉則但熱不寒;濕則身骨節疼;牝則寒多不熱。內因,有臟氣不和,鬱結痰飲所致。有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之說。說見後。不內外因,疫瘧,一歲之內,大小相似;鬼瘧夢寐不詳;癉瘧乍有乍已;食瘧因飲食得之;勞瘧因勞得之;母瘧有母傳染者也。
李論,夏傷於暑,秋為痎瘧。暑者,季夏濕土。濕令不行則土虧矣,所勝妄行,木氣太過,少陽主也。所生者受病,則肺金不足,不勝者侮之。水勝土之分,土者坤,坤在申,申為相火。水入土,則水火相干,則陰陽交作,肺金不足,灑淅惡寒。土虛少陽乘之,則為寒熱。發於秋者,濕熱則卯酉之分也。
【證治】,先寒而熱,謂之寒瘧;先熱而寒,謂之溫瘧;治之宜乎中也。中者,少陽也。渴者,燥勝也。不渴者,濕勝也。又有得之於冬,而發於暑,邪舍於腎,足少陰也。有藏之於心,內熱蓄於肺,手太陰也。但熱而不寒,謂之癉瘧,足陽明也。在太陽經謂之風瘧,宜汗之;在陽明經謂之熱瘧,宜下之;少陽經謂之風熱,宜和之。此傷之淺也。在陰經則不分三經,謂之溫瘧,宜從太陰經論之。此傷之重也。
太陽經,頭痛腰痛,寒從背起,先寒後熱,宜小柴胡、羌活地黃湯。
少陽經,心體解㑊,寒熱不甚,惡見人,多汗出甚,小柴胡湯。
陽明經,先寒久乃熱,熱大汗,喜見火乃快,宜桂枝二白虎一湯。
少陰經,嘔吐煩悶,熱多寒少,欲閉戶而處,病難已,小柴胡加半夏湯。
太陰經,好太息,不嗜食,多寒熱汗出,病至喜嘔乃衰,理中湯。
厥陰經,小腹腰痛,小便不利,意恐懼,四物玄明苦楝附子湯。
心瘧,煩心,甚欲得清水,反寒多不甚熱,宜桂枝黃芩湯。
肺瘧,心寒甚,熱間善驚,如有見者,桂枝加芍藥湯。
肝瘧,色蒼蒼然太息,甚伏若死,通脈四逆湯。
脾瘧,寒則腹痛,熱則腸鳴,鳴已汗出,小建中湯、芍藥甘草湯。
腎瘧,腰脊痛宛轉便難,目眴然,手足寒,桂枝加當歸芍藥湯。
胃瘧,將病也,善飢不能食,能食而支滿腹脹,理中湯、丸主之。
勞瘧,經年不瘥,後復發作,微勞力不任,名曰勞瘧。
白話文:
[十一、瘧疾]
[脈象]
瘧疾的脈象通常是弦脈,如果脈象弦而數(快),多半是發熱;如果脈象弦而遲(慢),多半是發冷。脈象弦而細緊的,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;脈象弦而遲的,可以用溫補的方法治療;脈象弦而數的,可以用發汗或灸療的方法治療;脈象浮而大的,可以用催吐的方法治療;脈象弦而數的,是風邪引起的,可以透過飲食來調理使其停止發作。
[病因]
夏天暑熱停留在營衛之間(體表與經絡之間),導致皮膚的毛孔不夠緊密,到了秋天遇到風邪,從皮膚進入體內。加上體內悲傷的情緒,導致寒氣閉塞而無法排出,停留在腸胃之外,與營衛之氣一同運行。白天在陽分運行,晚上在陰分運行,當兩者相合時就會發病,分開時病症就會停止。如果與陽分相合就會發熱,與陰分相合就會發冷。如果病邪淺在,就會每天發作;如果病邪深在,就會隔天發作。病邪在氣分,發病時間會比較早;病邪在血分,發病時間會比較晚。也可能是因為出汗後濕氣鬱積形成痰,或是因為身體虛弱導致陰陽失調所致。
外在原因可能是六淫邪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中的寒、濕、癉、濕、牝。寒邪引起的會先發冷後發熱;溫邪引起的會先發熱後發冷;癉邪引起的會只有發熱而沒有發冷;濕邪引起的會感到身體骨節疼痛;牝邪引起的會發冷多於發熱。內在原因可能是臟腑之氣不調和,或是因為氣鬱結成痰飲所導致。也有人認為是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等臟腑的問題。詳細的說法在後面會提到。不論內在或外在原因,若為疫瘧,在一年之內,大人的病情和小孩子的病情會相似;鬼瘧的病情則在夢中不清楚;癉瘧的病情會時有時無;食瘧是因飲食而得病;勞瘧是因勞累而得病;母瘧是母親傳染給孩子的。
[李東垣的觀點]
夏天受到暑邪的傷害,到了秋天就會容易得到瘧疾。暑邪是指季夏的濕土之氣,如果濕氣運行不暢,就會導致脾土虧虛,進而導致木氣過旺,少陽之氣就會主導。所生的臟腑會因此生病,導致肺金不足,無法制約木氣,使得木氣更加肆虐。這也是水土相剋的道理,土代表坤卦,坤卦在申,申對應相火。水進入土中,水火就會互相干擾,導致陰陽交替發作。肺金不足,就會出現寒戰怕冷的症狀。脾土虛弱,少陽之氣就會乘虛而入,就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。秋天發作的瘧疾,通常是濕熱引起的,發病時間對應卯時(早上五到七點)和酉時(下午五到七點)。
[證候與治療]
先發冷後發熱的,稱為寒瘧;先發熱後發冷的,稱為溫瘧;治療的原則應該注重調和,調和的重點在於少陽。口渴的,表示燥熱之邪較盛;不口渴的,表示濕邪較盛。也有一種瘧疾是在冬天受邪,到了夏天才發作,病邪停留在腎臟,屬於足少陰經。還有一種是病邪藏在心臟,內熱積聚在肺臟,屬於手太陰經。只有發熱而沒有發冷的,稱為癉瘧,屬於足陽明經。病邪在太陽經的,稱為風瘧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;在陽明經的,稱為熱瘧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;在少陽經的,稱為風熱,應該用調和的方法治療。這些是病邪比較淺的情況。如果病邪在陰經,則不分三經,稱為溫瘧,應該從太陰經來論治,這是病邪比較嚴重的情況。
太陽經的瘧疾,會有頭痛、腰痛、怕冷從背部開始、先冷後熱等症狀,適合用小柴胡湯或羌活地黃湯治療。
少陽經的瘧疾,會有心胸鬱悶、寒熱不嚴重、不喜歡見人、出汗很多等症狀,適合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陽明經的瘧疾,會先發冷很久才開始發熱,而且熱勢很高、出汗很多,喜歡靠近火爐會覺得比較舒服,適合用桂枝二白虎一湯治療。
少陰經的瘧疾,會有嘔吐、煩悶、發熱多於怕冷、想待在房間裡等症狀,病情比較難痊癒,適合用小柴胡加半夏湯治療。
太陰經的瘧疾,會經常嘆氣、食慾不振、發冷發熱、出汗,當出現嘔吐症狀時病情才會好轉,適合用理中湯治療。
厥陰經的瘧疾,會有小腹腰痛、小便不順暢、感覺恐懼、適合用四物玄明苦楝附子湯。
心瘧的症狀,會有心煩、很想喝冷水、反而怕冷多於發熱,適合用桂枝黃芩湯治療。
肺瘧的症狀,會有心寒很嚴重、發熱時好時壞、容易驚嚇、感覺好像看到東西,適合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。
肝瘧的症狀,臉色蒼白、經常嘆氣、嚴重時會昏迷不醒,適合用通脈四逆湯治療。
脾瘧的症狀,發冷時會腹痛、發熱時會腸鳴,腸鳴後會出汗,適合用小建中湯或芍藥甘草湯治療。
腎瘧的症狀,會有腰脊疼痛難以轉動、小便困難、眼睛昏花、手腳冰冷,適合用桂枝加當歸芍藥湯治療。
胃瘧的症狀,在發病前會容易感到飢餓但卻吃不下,或是能吃卻會感到腹部脹滿,適合用理中湯或理中丸治療。
勞瘧的症狀,是長年不癒,後來又再發作,稍微勞累就無法承受,稱為勞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