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因證治》~ 卷二 (5)
卷二 (5)
1. 二十、頭目痛
(附腦痛、眉骨痛)
【脈】,寸脈緊急或短,皆曰頭痛,又浮而滑為風痰,主頭目痛,脈反短澀者死。又卒然無所見者死;腦痛、脈緩大者死。太陽頭痛,脈浮緊,惡風寒。少陽頭痛,脈弦細,有寒熱。陽明頭痛,脈浮緩長,自汗。太陰頭痛,脈沉緩,必有痰。厥陰頭痛,脈浮緩,為冷厥。少陰頭痛,脈沉細,為寒厥。左屬風,右屬痰。
【因】,有風、有痰者,多風痰結滯。痛甚者,火多,火曰炎上。血虛頭痛者,亦多血不上榮。諸經氣滯亦頭痛,乃經氣聚而不行也。
【證治】,太陽頭痛兼項痛,足太陽所過攢竹痛也,惡風寒,羌活、川芎主之。陽明頭痛,自汗發熱,石膏、白芷、葛根、升麻主之。少陽頭痛,額角上偏痛,往來寒熱,柴、芩主之。太陰頭痛,有濕痰實,體重腹痛,半夏、南星、蒼朮主之。少陰頭痛,主三陰、三陽經不流行,而足寒逆為寒厥,細辛主之。厥陰頭痛頂痛,血不及,或痰吐涎沫、厥冷,吳茱萸主之。氣虛頭痛,黃耆主之。病則耳鳴,九竅不和,參、耆主之。血虛頭痛,芎、歸主之。傷寒頭痛,從傷寒法治之。太陽證,麻黃、桂枝;陽明脈洪,白虎;少陽柴胡;太陰脈浮則桂枝,脈沉則理中;少陰麻黃加辛、附子;厥陰桂枝麻黃各半湯。痰厥頭痛,吐之。火作痛,清之、散之。傷暑亦同。濕熱頭痛,證則心內煩。外有腳氣,亦能頭痛,其狀吐逆、寒熱、便溲不通。有谷疸亦頭痛。
白話文:
脈象與頭痛
脈象
- 脈搏在寸關尺三部位,如果脈象急促或短促,都代表著頭痛。
- 脈象浮而滑,表示是風痰所致,主要表現為頭目疼痛。
- 脈象反短澀,則預示著死亡。
- 突然無脈象,也代表著死亡。
- 腦痛且脈象緩慢而有力,預示著死亡。
- 太陽經頭痛,脈象浮而緊,伴隨畏寒。
- 少陽經頭痛,脈象弦細,有寒熱交替。
- 陽明經頭痛,脈象浮而緩長,自汗。
- 太陰經頭痛,脈象沉而緩,必定有痰。
- 厥陰經頭痛,脈象浮而緩,屬於寒厥。
- 少陰經頭痛,脈象沉細,屬於寒厥。
- 左側脈象多與風有關,右側脈象多與痰有關。
致病原因
- 頭痛多因風痰結滯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。
- 頭痛劇烈,多因火氣旺盛,火氣上炎。
- 血虛頭痛,則多因血氣不足,無法上榮頭面。
- 諸經氣滯,也會導致頭痛,因為經絡氣血運行受阻。
證治方法
- 太陽經頭痛伴隨項部疼痛,攢竹穴疼痛,畏寒,宜用羌活、川芎治療。
- 陽明經頭痛,伴隨自汗發熱,宜用石膏、白芷、葛根、升麻治療。
- 少陽經頭痛,額角上偏痛,往來寒熱,宜用柴胡、黃芩治療。
- 太陰經頭痛,有濕痰凝滯,身體沉重,腹痛,宜用半夏、南星、蒼朮治療。
- 少陰經頭痛,屬於三陰三陽經氣不流通,足部寒涼,屬於寒厥,宜用細辛治療。
- 厥陰經頭痛,頭頂疼痛,血氣不足,或者痰多涎沫,四肢厥冷,宜用吳茱萸治療。
- 氣虛頭痛,宜用黃芪治療。
- 病患伴隨耳鳴,九竅不通,宜用人參、黃芪治療。
- 血虛頭痛,宜用川芎、當歸治療。
- 傷寒頭痛,宜根據傷寒病證進行治療。
- 太陽證,宜用麻黃、桂枝。
- 陽明脈象洪大,宜用白虎湯。
- 少陽證,宜用柴胡。
- 太陰脈象浮則用桂枝,脈象沉則用理中湯。
- 少陰證,宜用麻黃加辛溫藥物,如附子。
- 厥陰證,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- 痰厥頭痛,宜用吐痰藥物。
- 火氣上炎導致頭痛,宜用清熱散火藥物。
- 傷暑頭痛,治療方法與傷寒頭痛相同。
- 濕熱頭痛,伴隨心煩,宜用清熱利濕藥物。
- 脚氣也能導致頭痛,表現為嘔吐、寒熱、大小便不通。
- 谷疸也能導致頭痛。
注: 以上内容为古代医书中关于頭痛的描述,仅供参考,不可自行诊断和治疗,需咨询专业医师。
半夏白朮天麻湯,治痰厥頭痛。
天麻(五分),木香(一錢),半夏(七錢半),黃耆(五分),蒼朮,陳皮(各半錢),人參,澤瀉(各一錢),神麯(一錢,炒),乾薑,黃柏(二錢),茯苓(五分)
清空膏,治風、濕、熱及諸般頭痛,惟血虛不治。
白話文:
「半夏白朮天麻湯」可用於治療痰厥頭痛。「天麻」五分,「木香」一錢,半夏七錢半,黃耆五分,蒼朮、陳皮各半錢,人參、澤瀉各一錢,神麯一錢(炒),乾薑、黃柏各二錢,茯苓五分。「清空膏」則可治療風、濕、熱以及各種頭痛,唯血虛者不宜服用。
羌活,黃連(酒製),防風(各一錢),柴胡(七錢),川芎(五錢),甘草(一錢半),黃芩(三錢)
白湯調下。巔頂痛,加蔓荊子、藁本。
芎歸湯,治血虛自魚尾上攻。
茶調散,吐、頭痛有痰。
家珍方,治偏頭痛連睛痛。
石膏,黍黏子(炒)
為末,酒下。
白話文:
羌活、黃連(酒製)、防風(各一錢)、柴胡(七錢)、川芎(五錢)、甘草(一錢半)、黃芩(三錢)用白湯調服。若頭頂疼痛,可加蔓荊子、藁本。芎歸湯用於治療血虛導致的頭痛。茶調散用於治療嘔吐、頭痛伴有痰症。家珍方用於治療偏頭痛並伴隨眼痛。石膏、黍黏子(炒)研磨成粉,用酒送服。
玉壺丸,治風濕頭痛,亦治痰患。
雄黃,白朮,南星,半夏,天麻
香芎散,治一切頭風。
香附(二兩,炒去毛),川芎,甘草(一兩,炙),石膏(半兩),細辛,防風,草烏,川烏白芷,荊芥,羌活
煎。
諸頭痛有六證
傷風頭痛,或半邊偏痛,皆因冷風所吹,遇風冷則發,脈寸浮者是也。
食積,因胃中有陰冷,宿食不化,上衝頭痛,右手脈浮緊甚者是也。
白話文:
【玉壺丸】,用於治療風濕引起的頭痛,同時也能治療痰症。
- 雄黃
- 白朮
- 南星
- 半夏
- 天麻
【香芎散】,用於治療各種頭風病。
- 香附(兩兩,炒後去毛)
- 川芎
- 甘草(一兩,炙烤後)
- 石膏(半兩)
- 細辛
- 防風
- 草烏
- 川烏
- 白芷
- 荊芥
- 羌活
以上藥方需煎煮後服用。
【各種頭痛分六種】
-
傷風頭痛,或一側偏頭痛,都是因爲受了冷風的侵襲,遇到寒冷的風就會發作,脈象寸部浮起的即是此症。
-
食積頭痛,是因爲胃中有寒溼,宿食未消化,上衝引起頭痛,右手脈象浮緊明顯的就是此症。
氣虛,因下部氣虛,上攻,溫溫而痛者,異乎邪毒所攻,無邪,脈尺虛浮是也。
傷寒在太陽經,其痛如破,關前脈數是也,緊數是也。陽明經胃熱上攻,右關洪大而數是也。
膈上有風涎冷痰,而或嘔吐,脈弦細,出於寸口是也。
陰毒傷寒,身不熱,脈沉細,目痛,皆血有太過不及,皆能為痛。太過則目壅塞而發痛,不及則無血養而枯痛。目之銳眥,少陽經也,血少氣多。目之上綱眥,太陽經也,血多氣少。目之下綱,陽明經也,血氣俱多。唯足厥陰連於目系而已。血太過者,血得太熱而溢於上,所以作痛。治法,血實者決之,虛者補之。宜以辛散之,涼以清之、汗之、吐之。
白話文:
氣虛導致下半身氣力不足,氣往上衝,造成溫溫的疼痛,這與邪氣侵犯不同,沒有邪氣,脈象尺脈虛浮就是這個道理。
傷寒侵犯太陽經,疼痛如同被撕裂一般,關脈跳動頻率快,脈象緊而數。陽明經胃熱上攻,右關脈洪大而跳動頻率快。
膈膜上有風寒痰涎,可能會嘔吐,脈象弦細,出現在寸口位置。
陰毒傷寒,身體不發熱,脈象沉細,眼睛疼痛,這些都是由於血氣過多或不足所導致的疼痛。血氣過多則眼睛充血而疼痛,血氣不足則缺乏血液滋養而疼痛。眼睛外側是少陽經,血少氣多;眼睛上側是太陽經,血多氣少;眼睛下方是陽明經,血氣都多。只有足厥陰經連接到眼睛而已。血氣過多時,血液太熱而向上溢出,所以會疼痛。治療方法,血氣實者要疏通,虛者要補益。應該使用辛散的藥物,用涼性的藥物清熱、發汗、吐出痰涎。
腦痛,乃風熱乘虛而入於腦,以辛涼之藥散之、行之。眉骨痛乃風痰。
羌活湯,治風熱壅盛,上攻頭目,昏眩疼痛及腦疼。
羌活,防風,黃芩(酒炒,一兩),黃連(一兩,酒製),柴胡(七錢),黃柏(酒炒),栝蔞根(酒製),甘草,茯苓(各半兩),澤瀉(三錢)
羌附湯,治冬大寒犯腦痛,齒亦痛,名曰腦風。
麻黃,黑附,升麻,防風,白殭蠶,黃柏(三錢),羌活,蒼朮(各五分),甘草,白芷,黃耆(一錢)
作一服。
眉骨痛方,羌活,防風,甘草,黃芩(酒炒),白朮,半夏,南星,細辛
白話文:
頭痛是因為風熱趁機入侵腦部,要用辛涼的藥物驅散和疏通。眉骨疼痛則是風痰引起。
羌活湯可以治療風熱鬱積,上犯頭目,造成頭昏眼花、疼痛,以及腦痛。
羌活湯的藥材有:羌活、防風、黃芩(酒炒,一兩)、黃連(一兩,酒製)、柴胡(七錢)、黃柏(酒炒)、栝蔞根(酒製)、甘草、茯苓(各半兩)、澤瀉(三錢)。
羌附湯可以治療冬天的嚴寒侵犯腦部,導致頭痛、牙痛,稱為腦風。
羌附湯的藥材有:麻黃、黑附、升麻、防風、白殭蠶、黃柏(三錢)、羌活、蒼朮(各五分)、甘草、白芷、黃耆(一錢)。
一次服用一劑。
眉骨痛的方劑:羌活、防風、甘草、黃芩(酒炒)、白朮、半夏、南星、細辛。
又方,加烏頭、草烏,童便炒去毒為君
藿香散,治腦風頭痛。
藿香,川芎,天麻,蔓荊子,槐花,白芷
酒調下
吹搐方,治同上。
穀精草,銅綠(各二錢,另),硝石(一錢,另研,吹鼻中。),細辛,瓜蒂,良薑(各一錢),硝(五錢)
含水滿口,以藥搐鼻。
荊芥,薄荷,木賊,殭蠶,蠍梢
白話文:
另一種方法是加入烏頭和草烏,用童便炒過去除毒性作為主藥。 藿香散:治療腦風引起的頭痛。成分包括藿香、川芎、天麻、蔓荊子、槐花、白芷,用水酒混合物送服。 吹搐方:治療與上述相同的症狀。成分包括穀精草、銅綠(每樣兩錢)、硝石(一錢,另外磨碎後吹入鼻子裡)、細辛、瓜蒂、良薑(每樣一錢)以及硝(五錢)。先在口中含一口水,然後把藥粉吸進鼻子裡。 荊芥、薄荷、木賊、殭蠶、蠍梢也是常用的藥物。
茶清下二錢。
風成寒中則泣出。風氣與陽明入胃,循脈而上至目內眥,人瘦則外泄而泣,宜辛溫。
風成熱則目黃。風氣與陽明入胃,循脈而上至目內眥,人肥不得外泄,故熱鬱也。
白話文:
喝兩錢茶渣可以治療因風邪或寒冷引起的流眼淚。如果風邪和陽明經絡進入胃部,沿著血管上升到眼睛內角,導致身體消瘦的人出現眼部洩漏,應該使用辛辣溫暖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是因為風邪引起的眼睛發黃,那麼可能是由於風邪和陽明經絡進入胃部後,沿著血管上升到眼睛內角,但肥胖的人無法向外排出這些熱量,因此會造成熱鬱的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