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因證治》~ 卷一 (11)
卷一 (11)
1. 六經餘證
咽乾兩證,少陽證,口苦咽乾,乃膽熱也,小柴胡湯。少陰證,口燥咽乾,主腎熱津液不生,宜下。
惡寒三證,發熱惡寒,發於陽。脈浮數,宜麻黃、桂枝汗之。無熱惡寒,發於陰。脈沉細。宜四逆溫里。發汗後,反惡寒,氣虛也。脈微弱,補虛,芍藥附子甘草湯主之。
惡風三證,汗出而脈緩,宜桂枝加葛根湯,便遍身潤。太陽病,發汗過多,亡陽。衛虛惡風,當溫其經,宜桂枝加附子湯。風濕相搏,骨節煩痛,不得屈伸,汗出惡風,不欲去衣,宜甘草附子湯。
汗後發熱並再傷八證,發汗不入格,其病不解,宜再汗之。發汗後,再傷風邪而熱,宜發汗;再傷風寒而熱,隨證治之。汗後溫之熱,脈弦小而數者,有餘熱也,宜和解之。汗後溫之熱,脈靜,身無痛處。虛熱也,宜平補之。汗後溫之熱,或渴,或煩,或胸滿,或腹急,有里證,脈沉數,宜下之。勞力而再熱,平解勞倦,宜柴胡鱉甲散。食過而熱者,宜消化其食。
中暍,夏月發熱惡寒,小便己灑然毛聳,脈弦細而芤遲,宜白虎人參湯。忌汗、下。
中暑,背寒面垢,手足微冷,煩躁引飲,四肢不痛,脈浮,宜五苓、白虎。
中溫,,冬月冒寒,至春再感乖常之氣。
風溫,先傷風,後傷溫。頭疼自汗,體重息如喘,但默默欲眠,尺寸脈俱浮。風溫脈浮,證同前條下。
溫毒,汗、吐、下,表未罷,毒邪入臟,身有斑,脈陽洪數、陰實大。濕溫,先傷濕,後中暑。
瘟疫,眾人一般,脈陽虛弱、陰弦緊。
潮熱,陽明,申酉時分也。胃實宜下,寒熱相繼在他時。太陽病,熱在寅卯;少陽,在巳午。
汗自出,太陽經自汗,營弱衛強也。中風,太陽脈緩;風溫,身重多睡,脈浮緩;風濕,脈沉而細,證同前條下。少陰,咽痛,拘急,四肢疼,厥逆自汗,亡陽也。太陽,亡陽自汗。柔痙,同前痙下。
除中者,死。傷寒六七日,脈遲下利而熱,反與黃芩湯撤其熱,腹中惡冷,當不能食,今反能食,名曰除中。脾經受邪,則下利而熱,反與黃芩,邪熱未去而胃氣先去。
禁忌,厥陰心痛發斑,不欲食,食則吐蛔,下則利不止。諸四肢厥逆,不可下。五六日,不結胸,腹痛滿,脈虛復厥者,不可下。當下反汗之,必口爛。
少陰脈沉細數,病在裡,忌汗;微者,忌汗。尺脈弱澀者,不可下之。
太陰腹滿,吐,食不下,自利,時腹自痛。忌下,下之胸下結硬。脈弱,自便利,雖用下,宜減之。
少陽不可汗,忌利小便,忌利大便。犯之,各隨上下前後,本變及中變諸變例。
太陽小便不利,不可利之。利之邪氣入里不能解。咽乾淋衄,小便不利,當汗不可汗。在表不可下,下之動血。誤犯之成結胸、痞氣。汗之成血蓄於胸中;當汗而下之,成協熱利。
白話文:
咽乾兩種情況:
- 少陽證: 口苦咽乾,這是因為膽經有熱,適合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- 少陰證: 口燥咽乾,這是因為腎熱導致體內津液不足,適合用瀉下法治療。
惡寒(怕冷)三種情況:
- 發熱又怕冷: 這是屬於陽證,脈象浮數,適合用麻黃或桂枝湯發汗解表。
- 沒有發熱但怕冷: 這是屬於陰證,脈象沉細,適合用四逆湯溫暖身體內部。
- 發汗後反而怕冷: 這是因為氣虛,脈象微弱,適合用芍藥附子甘草湯補虛。
惡風(怕風)三種情況:
- 出汗且脈象和緩: 適合用桂枝加葛根湯,使全身滋潤。
- 太陽病發汗過多導致亡陽: 衛氣虛弱而怕風,適合用桂枝加附子湯溫暖經絡。
- 風濕侵襲: 導致關節疼痛,不能彎曲伸直,出汗怕風,不想脫衣服,適合用甘草附子湯。
發汗後又發熱或再次受傷的八種情況:
- 發汗沒對症,病沒好: 應該再次發汗治療。
- 發汗後再次感染風邪而發熱: 應該再次發汗治療。
- 發汗後再次感染風寒而發熱: 應該根據具體情況治療。
- 發汗後身體溫熱,脈弦小而數: 說明還有餘熱,適合用和解的方法治療。
- 發汗後身體溫熱,脈象平靜,身體沒有疼痛: 說明是虛熱,適合用平補的方法治療。
- 發汗後身體溫熱,或者口渴、煩躁、胸悶、腹部急迫: 說明有內裡病證,脈象沉數,適合用瀉下法治療。
- 勞累後再次發熱: 應該用柴胡鱉甲散來緩解勞累。
- 吃多了東西後發熱: 應該幫助消化食物。
中暍(類似中暑):
- 夏天發熱怕冷,小便時有寒戰,脈象弦細而芤遲,適合用白虎人參湯治療,切忌發汗或瀉下。
中暑:
- 背部發冷,臉色污垢,手腳稍微冰冷,煩躁口渴,四肢不痛,脈象浮,適合用五苓散或白虎湯治療。
中溫(冬天的寒冷侵襲):
- 冬天受寒,到了春天又感染了不正常的氣候。
風溫:
- 先感染風邪,然後感染溫熱。頭痛自汗,身體沉重,呼吸急促像喘氣,總是想睡覺,寸脈和尺脈都是浮脈。風溫的脈象是浮脈,症狀和前面提到的情況類似。
溫毒:
- 發汗、催吐、瀉下後,表證還沒解除,毒邪深入內臟,身上出現斑疹,脈象陽脈洪數、陰脈實大。
濕溫:
- 先感染濕邪,然後中暑。
瘟疫:
- 很多人都有相同的症狀,脈象陽脈虛弱、陰脈弦緊。
潮熱:
- 陽明病,發熱時間在申時(下午3-5點)或酉時(下午5-7點)。胃腸有實熱,適合用瀉下法治療。寒熱交替發生在其他時間。太陽病發熱在寅時(凌晨3-5點)或卯時(早上5-7點);少陽病發熱在巳時(早上9-11點)或午時(中午11-1點)。
汗自己出:
- 太陽經自汗: 說明營氣虛弱而衛氣強盛。
- 中風: 太陽脈象和緩。
- 風溫: 身體沉重想睡覺,脈象浮緩。
- 風濕: 脈象沉而細,症狀和前面提到的情況類似。
- 少陰病自汗: 咽喉疼痛,身體拘急,四肢疼痛,手腳冰冷,自汗,這是因為亡陽。
- 太陽病亡陽: 出現自汗。
- 柔痙: 症狀和前面提到的痙病類似。
除中(病情危險):
- 傷寒病六七天,脈象遲緩,腹瀉且發熱,如果反而用黃芩湯來清熱,會導致腹部怕冷,應該吃不下東西,如果反而能吃東西,就叫做除中。這是因為脾經受到邪氣而腹瀉發熱,反用黃芩湯,邪熱沒有去除,反而導致胃氣先衰弱。
禁忌:
- 厥陰病心痛發斑: 不想吃東西,吃了就吐蛔蟲,如果用瀉下法會導致腹瀉不止。
- 四肢冰冷: 不能用瀉下法治療。
- 病了五六天: 如果不是結胸症,腹痛脹滿,脈象虛弱又手腳冰冷,不能用瀉下法治療。如果應該用瀉下法治療反而發汗,一定會導致口瘡。
- 少陰脈沉細數: 病在裡,不能發汗;脈象稍微微弱,也不能發汗。尺脈虛弱澀滯,不能用瀉下法治療。
- 太陰病腹脹滿: 嘔吐,吃不下東西,腹瀉,有時腹痛。不能用瀉下法治療,如果用瀉下法治療會導致胸下結硬。脈象虛弱,腹瀉不止,即使要用瀉下法,也應該減輕藥量。
- 少陽病: 不能發汗,不能用利小便或利大便的方法治療。如果犯了這些禁忌,會根據具體情況出現各種變化。
- 太陽病小便不利: 不能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療,否則邪氣會進入體內而難以解除。咽乾、淋病、流鼻血,小便不利,應該用發汗法治療,但不能發汗。病在表不能用瀉下法治療,如果用瀉下法會導致出血。錯誤地使用了這些方法會導致結胸或痞氣,發汗會導致血液瘀積在胸中;應該發汗反而用瀉下法會導致協熱下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