舊題元·朱震亨著,清·湯望久校輯

《脈因證治》~ 卷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)

1. 十六、下利

【脈】,脈滑按之虛絕者,必下利,寸脈反浮數,尺中自澀,必下清膿血。脈沉弦者,下重,其脈小大者,為未止。脈數,若微發熱,汗自出者,自愈;設脈復緊者,必為未解。脈微,若數者令自止,雖發熱不死;脈反弦,發熱,身汗出,自愈。脈絕手足厥,灸之手足溫者生;若脈不還,反微喘者死。脈遲而滑者,實也。利未止,當下之;數而滑者,有宿食,當下之。腸澼下白沫,沉則生,浮則死。腸澼下膿血,懸絕者死,滑大生。又沉小流連者生,數大有熱者死。腸澼轉筋,脈極數者死。凡諸痢泄注,脈沉小者生,浮大者死。身熱者死。或譫語,或腹堅痛,脈沉緊者,可下;遲者,可溫之。下痢不欲食,有宿食;腸滿痛,為寒食;腸堅心下堅,為實,皆可下。下痢脈遲,緊痛腸鳴,心急大孔痛,皆可溫。傷寒下痢,三部無脈,尺中時小見,脈再舉頭者,腎氣也。形損脈不至者死。

白話文:

脈搏滑而按之虛無,必定腹瀉,寸脈反浮而數,尺脈沉澀,必定排出膿血。脈沉而弦,必定腹脹,脈搏大小不一,則病尚未痊癒。脈數,若微發熱,汗水自行排出,則可自行痊癒;若脈搏再次緊縮,則病尚未解除。脈微而數,若能自行止住,即使發熱也不會致命;脈反弦,發熱,全身出汗,可自行痊癒。脈搏消失,手足厥冷,灸之手足回溫者可活;若脈搏不恢復,反而呼吸微喘,則會死亡。脈遲而滑,屬於實證。腹瀉尚未止住,需用藥物治療;脈數而滑,則有宿食,需用藥物治療。腸道排出白色泡沫,沉者可活,浮者則死。腸道排出膿血,懸而欲絕者死,滑而大者可活。又沉而小,流連不止者可活,數而大,並伴有熱者則死。腸道排出物伴隨抽筋,脈搏極為數者則死。凡是痢疾腹瀉,脈沉而小者可活,浮而大者則死。伴有發熱者則死。若出現譫語,或腹痛堅硬,脈沉而緊者,可用藥物治療;若脈遲,則可用溫補之法。腹瀉不想吃東西,則有宿食;腸滿腹痛,則為寒食;腸道堅硬,心下堅硬,則為實證,皆可用藥物治療。腹瀉脈遲,緊痛腸鳴,心急大孔疼痛,皆可用溫補之法。傷寒腹瀉,三部脈搏皆無,尺脈時而微現,脈搏再舉頭,屬於腎氣虛弱。形體損傷,脈搏不到達末端,則會死亡。

【因】,風濕熱論之,則火盛而金去,獨木火旺而脾土損矣。輕則飧泄,身熱脈洪,谷不能化;重則下利膿血。經曰:春傷於風,夏必飧泄。又曰:諸下利,皆屬於濕。又曰:下利稠黏,皆屬於火。又曰:利下膿血,皆屬滯下。

【證】,前證,皆熱證、實證也。忌用龍骨、石脂、粟殼等劑。虛證泄利,水穀或化或不化,並無努責,惟覺困倦,脈弦澀者是也。宜溫補之。

【治】,治法,重則大黃湯主之,輕則黃芩芍藥湯主之。後重則宜下,乃有物結墜。裡熱脈洪甚,宜下;若脈洪大甚,不宜下也。又大腸經氣不宣,加木通、檳榔、木香。腸痛則宜和,胃氣不和,當以茯苓、歸、芍和之。身重則除濕,脈弦則去風。風氣因動屬於內,大柴胡湯主之。血膿稠黏,以重藥竭之,熱甚故也。身冷自汗,以毒藥溫之。有暴下無聲,身冷自汗。小便清利,大便不禁,氣難布息,脈沉微,喘吐,雖有裡急後重,謂寒邪在內而氣散也。可溫藥而安,則漿水散是也,屬少陰。風邪在內縮,宜汗之也。有厥陰下利不止,脈沉而遲,手足厥逆,涕唾膿血,此難治,宜麻黃湯、小續命湯平之。法曰:謂有表邪縮於內,當散表邪而安矣。李用升舉之法亦然。鶩溏為利,宜溫之。謂利有結糞,屬太陰。有里者下之。或後重,或食積與氣墜,下之。在上者湧之。或痰氣在上,湧之安;在下者,竭之。大法,去者送之,盛者和之,過者止之。假如惡寒熱,腹不痛,加苓為主;痛甚,加當歸,倍芍。如見血,加連;或發熱惡寒,非芩不止,上部血也。如惡寒脈沉腰痛,或白痢下痛,或血,非連不止,中部血也。或惡寒脈沉,先血後便,非地榆不止,下部血也。

白話文:

風濕熱症的病因,是火氣過旺導致金氣衰退,單獨木火旺盛而損傷脾土。輕微時會出現消化不良、發燒、脈搏洪大,食物無法消化吸收;嚴重時則會腹瀉,排出膿血。經書記載:「春天受風寒,夏天就會消化不良。」又說:「所有腹瀉,都屬於濕氣。」還有:「腹瀉排泄物稠黏,都屬於火氣。」「排出膿血,都屬於積滯。」

上述症状,都是熱證、實證。忌用龍骨、石脂、粟殼等藥物。虛證腹瀉,水穀可能消化,也可能不消化,沒有腹痛感,只感到疲倦,脈象弦澀的,屬於虛證。宜用溫補的方法治療。

治療方法:嚴重者用大黃湯治療,輕微者用黃芩芍藥湯治療。之後如果仍然嚴重,需要瀉下,因為可能有積聚的物質。如果腹中熱氣盛,脈搏洪大,宜用瀉下法治療。但如果脈搏洪大且有力,就不宜泻下。此外,大腸經氣不宣暢,可以加入木通、檳榔、木香。腸痛需要和解,胃氣不和,應該用茯苓、當歸、芍藥來調和。身體沉重就需要除濕,脈象弦澀就需要祛風。風氣由於活動而進入內部,可以用大柴胡湯來治療。血液膿血稠黏,需要用重藥來瀉下,因為熱氣很盛。身體寒冷自汗,需要用毒藥來溫暖。如果突然腹瀉無聲,身體寒冷自汗,小便清澈,大便失禁,呼吸困难,脈象沉微,呼吸急促,虽然有里急後重,但这是寒邪在体内而气散的症状。可以用温药来安抚,漿水散可以治疗,属于少阴症。風邪在体内收缩,宜用汗法来治疗。如果厥阴症腹泻不止,脉象沉迟,手足厥逆,涕唾脓血,这很难治疗,需要用麻黄汤、小续命汤來调和。古人说:「如果表邪收缩到体内,就应该散表邪以安抚。」李氏用升举的方法也是一样的。稀便属于腹泻,宜用温补法治疗。腹泻有结粪,属于太阴症。如果有里急后重,就瀉下。如果食积或气坠,就泻下。如果在上面,就用涌吐法治疗。如果痰气在上,就用涌吐法治疗;如果在下,就用泻下法治疗。治疗的总的原则,是去除病邪,调理阴阳,控制病情的进展。比如恶寒发热,腹不痛,就加茯苓为主药;疼痛严重,就加当归,芍药加倍。如果看见血,就加黄连。如果发热恶寒,没有黄芩就不能停止,那是上部出血。如果恶寒脉象沉,腰痛,或者白痢下痛,或者血,没有黄连就不能停止,那是中部出血。如果恶寒脉象沉,先出血后便血,没有地榆就不能停止,那是下部出血。

痢下,有風、濕、熱、寒、虛,滯下、噤口痢、疳痢、瘵痢、濕蝕瘡,病同而因異。血痢,有瘀血、血枯、肺痿、風血酒痢,證同而因異。

泄痢是積辨,泄痢有期,或久亦然,或久神不悴亦然,宜逐去之,此名滯下。

有一人,年六十。憂患滯下褐色,腹微痛,後重頻並,食大減,身微熱,脈弦而澀,似數稍長。非滯下,乃憂患所致,心血虧脾弱也。以四物、四君合而治之愈。

有一人,年三十,奉養厚。秋間患滯下,腹大痛,左脈弦大似數,右脈亦然,稍減,重取似緊。此乃醉飽後吃寒涼,當做虛寒治之,遂以四物,桃仁、紅花,去地黃,加參、朮、乾薑,煎入薑汁、茯苓,一月而安。

白話文:

痢疾的種類很多,有風寒濕熱虛等,也有因飲食不節造成的滯下、噤口痢、疳痢、瘵痢、濕蝕瘡,症狀相同但病因卻不盡相同。血痢也有瘀血、血枯、肺痿、風血酒痢等,症狀相同但病因也不盡相同。

泄痢是一種積聚在腸道的病症,有時候會定期發作,有時候會持續很久,甚至久病不愈,也可能久病不衰。對於這些積聚在腸道的病症,需要及時清除,這種情況叫做滯下。

有一位六十歲的老人,因為憂慮而導致腹瀉,大便呈褐色,腹部輕微疼痛,排便頻繁且伴隨有排便困難,食慾大減,身體微微發熱,脈象弦緊且澀,略帶數。這不是普通的滯下,而是因為憂慮所導致的心血虧虛,脾氣虛弱。因此,醫生採用四物湯和四君子湯合在一起治療,最終痊癒。

還有一位三十歲的男人,平時飲食豐盛,秋天的時候患上了滯下,腹部劇烈疼痛,左側脈象弦大且帶數,右側脈象也一樣,但略微減弱,重按則感覺緊緊的。這是因為他醉酒飽食後又吃了寒涼的食物,應該用虛寒的藥物來治療。因此,醫生採用四物湯,加入桃仁、紅花,去掉地黃,再加入人參、白朮、乾薑,煎藥時加入薑汁和茯苓,一個月後病就好了。

黃芩芍藥湯,治泄痢腹痛,後重身熱,脈洪疾。

芍藥,黃芩(各一兩),甘草(五錢)

痛加桂少許。

大黃湯,治前證重者。

大黃一兩,酒浸半日,煎服,以利為度。

芍藥湯,治下痢膿血,裡急後重。行血則便膿自安,調氣則後重自除。

芍藥(一兩),當歸,黃連(各半兩),甘草(炒),木香,檳榔,桂枝(各二錢),黃芩(半兩),大黃(三錢)

白話文:

黃芩芍藥湯:治療腹瀉腹痛、身體發熱、脈搏快速的症狀。 配方:

  • 芍藥和黃芩各3克,
  • 甘草1.5克

如果疼痛嚴重可以加入少量肉桂。

大黃湯:用於症狀較嚴重的患者。

  • 大黃3克浸泡在酒裏半天後煮沸服用,直到排便爲止。

芍藥湯:治療膿血性腹瀉以及腹部緊迫感和肛門不適的感覺。

  • 芍藥3克,
  • 當歸、黃連各1.5克,
  • 炒過的甘草、木香、檳榔、桂枝各6克,
  • 黃芩1.5克,
  • 大黃9克

白朮芍藥湯,治脾受濕,水泄微滿,困弱,暴下無數。

白朮,芍藥(各一兩),甘草

腹痛甚,加芩桂;脈弦頭痛,加蒼朮、防風;下血,加蒼朮、地榆,癢則同上;如心下痞滿,加枳實。

黃連湯,治大便下血,腹中不痛,謂之濕毒下血;腹中痛,謂之熱毒下血。

當歸(半兩),大黃(二錢半,熱毒加之),芍藥,桂(腹痛加之)

訶子散,治虛滑,久不已。

白話文:

白朮芍藥湯用於治療脾臟受濕氣影響,導致腹瀉、腹部微脹、身體虛弱、突然大量腹瀉等症狀。藥方以白朮、芍藥、甘草為主,如果腹痛嚴重,可加芩桂;脈搏弦緊、頭痛,可加蒼朮、防風;便血,可加蒼朮、地榆,如果有皮膚癢,則按照上述方法加藥;如果心下痞滿,可加枳實。

黃連湯用於治療大便下血,如果腹中不痛,則屬於濕毒下血;如果腹中疼痛,則屬於熱毒下血。藥方以當歸、大黃、芍藥為主,熱毒加重則增加大黃的用量,腹痛加重則加桂。

訶子散用於治療久瀉不止的虛滑症。

黃連(三錢),木香(半兩),炙甘草(三錢),訶子皮(生、熟各半兩),白朮

芍藥湯送下。

桃花湯,治冷痢腹痛,下魚腦白物。

赤石脂(煅),乾薑(炮)

餅丸,飲下。

漿水散,治暴泄如水,身冷脈微氣少,甚者加吐、急痛。

半夏(一兩),炮附子,乾薑(五錢),桂枝(五錢),炙甘草(三錢),良薑(二錢半)

白話文:

黃連、木香、炙甘草、訶子皮各三錢,白朮半兩,以芍藥湯送服。此方名為桃花湯,主治冷痢腹痛,大便中帶有魚腦狀白物。赤石脂煅後,乾薑炮製後,製成餅丸,服下。此方名為漿水散,主治暴瀉如水,身體寒冷,脈象微弱,氣息微弱,病情嚴重者可加吐,腹部急痛。半夏一兩,附子、乾薑、桂枝各五錢,炙甘草三錢,良薑二錢半。

上為末,三五錢,漿水二盞,煎半,和滓熱服。

小續命湯,治風積痢。

龍芽草,劉寄奴

椿皮丸,治風邪內陷。

香連丸,止痢。

燥濕和血湯,治腸澼下血,合作一派,腹中大痛。此乃陽明氣衝,熱毒所作也。以下出李。

地黃(生、熟各半兩),牡丹皮(半錢),白芍(一錢半),當歸(二錢),甘草(生半錢,熟一錢),黃耆(一錢),升麻(七錢),蒼朮,秦艽,肉桂(各三錢),橘皮(二錢),作一服。

白話文:

藥方如下:上藥末,三錢五分,用兩碗漿水煎煮,煎至一半,趁熱服下,連藥渣一起服用。

「續命湯」治療風寒積聚引起的痢疾。

龍芽草、劉寄奴。

「椿皮丸」治療風邪入侵體內。

「香連丸」止瀉痢。

「燥濕和血湯」治療腸道出血、腹痛等症狀,此病是由於陽明經氣衝逆、熱毒侵襲所致。以下是李氏醫案記載:

地黃(生熟各半兩)、牡丹皮(半錢)、白芍(一錢半)、當歸(二錢)、甘草(生半錢、熟一錢)、黃耆(一錢)、升麻(七錢)、蒼朮、秦艽、肉桂(各三錢)、橘皮(二錢),共製成一劑。

升麻補胃湯,治前證,腹中不痛,腰沉沉然,乃陽明、少陽經血證,名濕毒下血。效過老人久痢。

升麻(一錢),羌活(二錢),獨活,柴胡,防風(各五分),葛根(三錢),肉桂(少許),白芍(一錢半),當歸(三錢),丹皮(半錢),地黃(生、熟各半錢),炙甘草(半錢),黃耆(一錢),槐花(治濕毒),青皮

白話文:

升麻補胃湯用於治療腹中不痛,腰沉沉的症狀,屬於陽明、少陽經血證,稱為濕毒下血。此方對老年人久痢尤其有效。

作兩服。

益智和中湯,治前證,腹中痛,皮惡寒,脈俱弦,按之無力,關甚緊弦,肌表陽分涼,喜熱熨,為內寒明矣。

升麻(一錢半),葛根(半錢),白芍(一錢半),炙甘草(一錢),桂皮(四錢),益智(五分),當歸(一錢),黃耆(一錢),牡丹皮(炙),柴胡,半夏(各五分),乾薑(炒),肉桂(一錢)

茯苓湯,治傷飲冷水,變成白痢,腹內痛,減食。

茯苓(六錢),澤瀉(一錢),當歸(四錢),蒼朮(二錢),生薑(二錢),黃芩(三錢),肉桂(二錢),豬苓(六錢),甘草(半兩,炙),芍(一錢半),升麻,柴胡(各二錢)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分為兩劑:

第一劑是益智和中湯,用於治療腹痛、怕冷、脈象弦緊無力、關脈緊弦、肌表陽分涼、喜熱敷的症狀,說明體內有寒氣。

方劑包括升麻、葛根、白芍、炙甘草、桂皮、益智、當歸、黃耆、牡丹皮(炙)、柴胡、半夏(各五分)、乾薑(炒)、肉桂(一錢)。

第二劑是茯苓湯,用於治療因喝冷水導致的傷寒,表現為腹痛、腹瀉呈白色、食慾減退。

方劑包括茯苓、澤瀉、當歸、蒼朮、生薑、黃芩、肉桂、豬苓、甘草(炙)、芍、升麻、柴胡(各二錢)。

止痢神丸

川黃連,茱萸,粟殼(清泔浸三日。又酒浸七日,炒乾,同上二味,同此制)

上末為丸。熱則甘草湯下,寒薑湯下八十丸。

小柴胡去參湯,渾身熱,挾外感。

沒乳丸,治瘀血痢。

乳香,沒藥,桃仁,滑石

佐以木香、檳榔。蘇木湯下。

保和丸,治食積痢。

白話文:

止痢神丸用川黃連、茱萸、粟殼製成,粟殼要先用清泔浸泡三日,再用酒浸泡七日,炒乾後與川黃連、茱萸一起研磨成粉,製成丸劑。服用時,若體熱則用甘草湯送服,若體寒則用薑湯送服,每次八十丸。如果出現渾身發熱,且伴隨外感,可用小柴胡去參湯治療。沒乳丸用乳香、沒藥、桃仁、滑石,再輔以木香、檳榔製成,用蘇木湯送服,主要用於治療瘀血痢。保和丸則用於治療食積痢。

噤口丹,治噤口痢,嘔不納食;亦治痢吐食。

枇杷葉(十張,蜜炙),縮砂(十個,末)

熟蜜調,抹口上。

半夏(四錢),人參(八錢)

姜煮乾,焙末。以姜粉入香附,丸服,連多加參煎呷。

大承氣湯,治下痢不欲食。

許學士云:凡痢病腹痛,以白芍、甘草為君、歸、術為佐。見血前後,以三焦熱論。

凡治痢病,小便清白不澀為寒,赤澀為熱。

又法,完穀不化而色不變,吐利腥穢,沉沏清冷,小便清白不澀,身涼不渴,脈微細而遲者,寒也。穀雖不化而色變非白,煩渴,小便赤黃而或澀者,熱也。凡穀消化,無問他證及色,便為熱也。寒泄而谷化者,未之有也。

白話文:

「噤口丹」可以治療嘴巴緊閉、腹瀉,嘔吐不想吃飯,也能治腹瀉伴隨嘔吐食物。藥方用枇杷葉十張,蜜炙後研成粉末,加上縮砂十個,研成粉末,用熟蜜調和,塗在嘴上。再用半夏四錢、人參八錢,用薑水煮乾,焙成粉末,加入香附,做成丸子服用。如果症狀嚴重,可以加多人參,用薑水煎服。

「大承氣湯」可以治療腹瀉不想吃飯。

許學士說,凡是腹瀉伴隨腹痛的,用白芍和甘草做主藥,用黃芪和蒼朮做輔藥。如果有出血現象,要考慮三焦熱證。

治療腹瀉,小便清澈不澀,屬於寒症;小便紅赤澀滯,屬於熱症。

另外一種方法,如果食物消化不良,顏色沒有變化,嘔吐帶有腥臭味,排泄物沉澱清冷,小便清澈不澀,身體發涼不渴,脈象微細遲緩,屬於寒症。如果食物消化不良,顏色發生變化,但不是白色,感到口渴,小便赤黃,甚至澀滯,屬於熱症。一般來說,只要食物消化不良,不論其他症狀和顏色,都是熱症。寒症導致腹瀉,但食物卻能消化,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。

傷食,微加大黃;腹脹,川樸;渴者,白茯苓;腹痛,白芍、甘草為主。冬月,白芍藥一半、白朮一半;夏月,制黃芩。先見膿血,後見大便者,黃柏為君,地榆為佐,加歸尾;先見大便而膿血者,制芩、歸梢;膿血相雜下者,制連;大便腹不痛,白芍半之;身倦。目不欲開,口不能言,黃耆、人參;沉重者,製蒼朮;不思食者,木香,藿香。余同上。

白話文:

傷食時,可以稍微加入大黃來幫助消化;如果腹部有脹滿感,可以使用川樸;如果有口渴的症狀,可以服用白茯苓;若出現腹痛,則以白芍和甘草作為主要藥物。冬季,使用白芍藥的一半和白朮的一半;夏季,使用制黃芩。首先出現膿血,接著出現大便的情況,以黃柏為主藥,地榆為輔助藥,並加入歸尾;首先出現大便,接著纔出現膿血的情況,使用制芩和歸梢;膿血混合排出的情況,使用制連;大便時腹部不疼痛,可使用白芍的一半;如果感到疲倦、眼睛不想睜開、無法說話,可以服用黃耆和人參;感覺身體沈重,則使用製蒼朮;如果沒有胃口,可以使用木香和藿香。其他情況與上述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