舊題元·朱震亨著,清·湯望久校輯

《脈因證治》~ 卷一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0)

1. 六經餘證

陰證身靜,重語無聲,氣難布息,目睛不了了,鼻中呼不出吸不入,口鼻中氣冷,水漿不入口,二便不禁,面上惡寒,如有刀刺。

陽證身動,輕語有聲,目睛了了,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能來,口鼻氣熱。傷風,氣出粗,合口不開,面光而不慘,惡風不惡寒。傷食,口無味,液不納,息肩。

兩感,一日太陽受之,即與少陰俱病,頭疼口乾,煩滿而渴者是。二日陽明受之,即與太陰俱病。腹滿身熱,不飲食,譫語。三日少陽受之,即與厥陰俱病。煩滿囊縮,水漿不入口,不知人,六日死。

,太陽病,發熱無汗,反惡寒者,名剛痙。無汗為表實,惡寒為重感,故名剛痙。太陽病,發熱有汗,不惡寒者,為柔痙。表虛傷濕。其病身熱足寒,頸項強急,惡寒,時頭熱,面赤,目脈赤,頭搖,卒口噤,背反張。

中濕,見前脈。其病一身盡黃,頭痛汗出,欲水而不能飲,反欲近火。

頭汗,乃邪搏諸陽,熱不得越,津液上湊。又見自汗條下。

手足汗,有邪聚於胃則便硬。有寒則便溏,不能食,小便不利。

煩躁,有熱傳於內,胸中有熱,關前洪數,宜解熱。有虛,因汗、吐、下,虛協餘熱,身不疼,脈不緊數,宜補之。又初解,胃弱強食,胃脈浮洪。

苔,皆心經之熱淺深也。白而滑,乃邪在半表半裡也;白而澀,熱在裡也;黃而干,熱在胃也;黑者宜下。

噦皆胃疾,或寒,或妄下之虛。

厥,手足冷。有寒,有熱。先熱而後厥者,熱伏於內;先厥而後熱者,陰退陽氣復;始得之便厥,皆陽不足而陰勝也,所主為寒。

譫語四證,傷寒譫語,屬陽明經。乃胃有熱,脈洪大者是。宜調胃承氣湯。身不熱,身困者,謂之鄭聲。病退人虛,脈和平,宜滋補。婦人經來,適邪氣乘虛入於血海,左關脈數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有邪祟者,言語涉邪,頗有意思,狀多變,與病相違者是。

氣喘七證,傷寒太陽證,下之微喘者,內虛外熱故也,宜解其表。飲水過多,水停心下,胸膈滿而喘者,宜利其小便。病本無喘,因藥下之,瀉止而喘,其色已脫,不治。喘而四逆者,不治。喘而噫者,不治。喘而魚口者,不治。喘而目閉、面黑者,不治。

目瞪四證,傷寒至目瞪不省人事,此中風痙證。以藥開關吐痰,痙退眼開,隨證治之。傷寒,病已過經,痙退無熱,人困不語,脈和目瞪,謂之戴陽,下虛故也。陽毒不解,熱毒之氣伏於太陽之經,故使目瞪。六脈弦勁,漸作魚口,氣粗者死。太陰痰潮,上灌七竅,兩目瞪。與小兒驚風之類同,下痰則愈。舌卷唇焦,乃心肝熱極,三焦精液不生,可治;舌卷卵縮,厥陰絕也,必也。

厥陰幽悶三證,陰毒陽冷,四肢逆冷,心膈幽悶,默默思睡,脈沉伏者是。傷寒起,汗下後,又戰汗過多,人困身冷不動者,乏陽也。傷寒未三日,身冷,額上汗出,面赤心煩者,非陰毒證,謂之陰勝格陽。陰氣並於外,陽氣伏於內,其脈沉數也。

白話文:

六經餘證

陰證的特點是身體靜止不動,說話聲音微弱,呼吸困難,眼睛無神,鼻子呼吸不出也吸不進,口鼻有寒氣,水或流質食物無法嚥下,大小便失禁,臉上怕冷,感覺像被刀刺一樣疼痛。

陽證的特點是身體會動,說話有聲音,眼睛明亮,鼻子呼吸順暢,口鼻有熱氣。如果是因為感冒引起的,呼吸會很粗重,嘴巴無法張開,臉色有光澤而不是慘白,怕風但不怕冷;如果是因為吃壞東西引起的,會覺得口中無味,吃不下東西,會聳肩。

兩感:如果第一天太陽經受邪,就會與少陰經同時發病,出現頭痛、口乾、煩躁、口渴等症狀。如果第二天陽明經受邪,就會與太陰經同時發病,出現腹脹、身體發熱、不想吃東西、說胡話等症狀。如果第三天少陽經受邪,就會與厥陰經同時發病,出現煩躁、陰囊收縮、無法進食、不認得人等症狀,通常六天內就會死亡。

:太陽病發作,身體發熱卻不出汗,反而怕冷,這稱為「剛痙」。不出汗代表表證實邪,怕冷代表重複感染,所以稱為剛痙。太陽病發作,身體發熱且有汗,但不怕冷,這稱為「柔痙」。這是因為體表虛弱而受濕邪侵襲。這種病症會出現身體發熱、腳冷、脖子僵硬、怕冷、時常頭熱、臉紅、眼白有血絲、頭搖晃、突然牙關緊閉、背部反張等症狀。

中濕:這種病症的脈象前面已經提過。病症表現為全身發黃、頭痛、出汗、想喝水卻喝不下,反而想靠近火爐取暖。

頭汗:是因為邪氣侵犯身體上部的陽經,熱無法散發出去,導致津液往上聚集。相關內容也可參閱「自汗」的條目。

手足汗:如果邪氣聚集在胃部,會導致大便乾硬;如果有寒氣,則會導致大便稀溏,吃不下東西,小便不順暢。

煩躁:有的是因為熱邪傳到體內,胸中有熱,把脈時關前脈象呈現洪數的現象,應該用藥物來解熱。有的是因為虛弱,因為發汗、嘔吐或腹瀉過度,導致身體虛弱且殘留餘熱,但身體不痛,脈象也不緊數,應該用藥物來補虛。另外,在疾病剛開始好轉時,胃部功能還很虛弱,如果強行進食,把脈時會發現胃脈呈現浮洪的現象。

舌苔:反映的是心經熱邪的深淺程度。舌苔白而滑潤,代表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;舌苔白而粗糙,代表熱邪在體內;舌苔黃而乾燥,代表熱邪在胃部;舌苔發黑則應該用攻下法。

呃逆:都是胃部疾病所導致,可能是因為胃寒,也可能是因為胡亂使用瀉藥而導致虛弱。

:指手腳冰冷。有的是因為寒氣引起,有的是因為熱氣引起。如果先發熱而後手腳冰冷,代表熱邪潛伏在體內;如果先手腳冰冷而後發熱,代表陰氣退去,陽氣恢復;如果一開始就手腳冰冷,代表陽氣不足而陰氣過盛,這種情況多半是由於寒邪所致。

譫語四證:傷寒引起的譫語,屬於陽明經的病變,是由於胃有熱,脈象呈現洪大。應該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。如果身體不發熱,但感到困倦,說話聲音喃喃自語,則稱為「鄭聲」。這種情況表示病已好轉,但身體還很虛弱,脈象平和,應該用藥物來滋補。如果是婦女月經期間,邪氣趁虛進入血海,把脈時左關脈呈現數象,則應該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如果出現胡言亂語,內容涉及鬼神等怪異之事,說話語無倫次,且與病情不符,則代表受到邪祟干擾。

氣喘七證:傷寒屬於太陽證,如果用藥後出現輕微氣喘,是因為體內虛弱而體表有熱,應該用藥物來解除表證。如果飲水過多,導致水液停留在心下,引起胸膈脹滿而氣喘,應該用藥物來利小便。如果原本沒有氣喘,用藥後反而出現氣喘,且腹瀉停止但氣色變差,則屬於不治之症。如果氣喘同時出現四肢冰冷,則屬於不治之症。如果氣喘同時出現打嗝,則屬於不治之症。如果氣喘同時出現嘴唇像魚嘴一樣張開,則屬於不治之症。如果氣喘同時出現眼睛緊閉、面色發黑,則屬於不治之症。

目瞪四證:傷寒病到眼睛發直、不省人事的地步,屬於中風痙證。應該用藥物開關竅、化痰,如果痙攣消失,眼睛睜開,就按照原來的證型治療。如果傷寒病已過經,痙攣消退,身體不發熱,但人感到困倦、不說話,脈象平和且眼睛發直,則稱為「戴陽」,這是因為下焦虛弱。如果陽毒未解,熱毒之氣潛伏於太陽經,也會導致眼睛發直。如果六脈呈現弦勁,逐漸出現魚口狀,呼吸粗重,則屬於不治之症。如果是太陰病導致痰涎上湧,阻塞七竅,也會出現兩眼發直,這類似於小兒驚風的症狀,可以用藥物化痰來治療。如果出現舌頭捲曲、嘴唇焦黑,是因為心肝熱極,三焦精液無法生成,還可以治療;如果出現舌頭捲曲、陰囊收縮,則是厥陰經脈氣絕,多半屬於不治之症。

厥陰幽悶三證:陰毒陽虛,會出現四肢冰冷、心胸悶痛、默默想睡、脈象沉伏等症狀。如果傷寒發作後,發汗或使用瀉藥,又出現多次大量出汗,導致身體困倦、發冷、不動彈,則屬於陽氣衰竭。如果傷寒病發作未滿三天,身體發冷、額頭出汗、面色發紅、心中煩躁,則並非陰毒證,而是屬於陰氣過盛、陽氣被排斥在外的情況。陰氣聚集於外,陽氣潛伏於內,脈象呈現沉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