舊題元·朱震亨著,清·湯望久校輯

《脈因證治》~ 卷一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9)

1. 六經餘證

太陽痙,汗多熱利,誤下變證。

陽明煩躁。火入於肺,煩也。火入於腎,躁也,梔子豆豉湯。宿食加大黃。狂譫實熱發斑,胃火嘔吐噦。

少陽潮熱。有平旦、日晡之分。(詳見前。)

太陰腹痛,有部分同雜證治。

痞有虛實。實,便秘,厚朴、枳實。虛,便利,白芍。

少陰心驚悸是雜證。吐瀉同霍亂證。治咽喉熱,甘草、桔梗。寒熱合二方。下利色青,下;色不青,溫。渴逆,乃陰消陽逆,或兼以舌攣,語言不正,昏冒咽痛,大承氣。

厥陰,羌活湯。

厥利傷寒,不問何經,辨兩感、傷寒之例。

羌活,防風,川芎,甘草(炙),芩(各一錢),地黃,細辛(二錢半),白朮(二錢)

如身熱,加石膏四錢;腹痛,加芍藥三錢半;往來寒熱,加柴胡一錢、半夏五錢;心下痞,加枳實一錢;里證,加大黃三錢,邪去止之。

治疫,麻黃(一兩),甘草(一兩半),石膏,滑石,黃芩,白朮(各四兩),煎服表汗。

解利,大羌活湯,治兩感傷寒。出李。

防風,羌活,獨活,防己,白朮,甘草(炙),黃芩,黃連,蒼朮,川芎,細辛(各三錢)知母,生地黃(各一兩),白芷(陽明加之)

雙解散,混解,不問風、寒。出張,李、劉皆用。

梔子豉湯,出李。

消毒飲,治疫癘時毒。

黃芩,黃連(各半兩),連翹(一錢),陳皮,玄參(各三錢),甘草,黍黏子,板藍根,馬勃(各一錢),人參,殭蠶(各一錢),桔梗(三錢),升麻(七錢),柴胡(五錢),薄荷,川芎(各五錢),大黃(便硬加之)

以水煎服。

傷寒中寒說,傷寒為外寒鬱內熱。傷寒面慘而不舒,惡寒不惡風。中寒謂寒乘其膚腠,不分經絡,疏豁一身,無熱可發,溫補自安。此胃氣之大虛也。

風濕不可下論,春夏之交,病如傷寒,自汗,肢體重痛轉側難,小便不利,此名風濕,非傷寒也。因陰雨卑濕,或引飲多有此證,宜多與五苓散,切忌汗、下。

四證類傷寒,傷寒,右寸脈緊盛,痞滿。腳氣如傷寒證,但病起於腳胯。痰證,嘔逆頭痛,脈浮而滑;痞滿,虛煩不惡寒,不頭痛身疼。陽毒,身重,腰脊痛,狂言,或吐血下利,脈浮大數,咽喉痛唾血,面赤如錦紋,五六日可治。陰毒,身重背強,腹中絞痛,咽喉不利;毒氣攻心,心下堅,嘔逆,唇青面黑,四肢冷,脈沉細緊數,身如打,五六日可治。

陰盛格陽,目赤,煩躁不渴,或渴不欲水,脈七八至,按之不鼓,姜附主之。

陽盛拒陰,身表涼痛,四腳冷,諸陰證,脈沉數而有力,承氣主之。

陽厥極深,或時鄭聲,指甲、面色青黑,勢困,脈附骨,按之有舉之無。因陽氣怫鬱,不得榮運於四肢,以至身冷。先涼膈養陰退陽,以待心胸微曖,可承氣下之。

白話文:

六經餘證

太陽經的痙攣病症,如果汗出過多且有發熱腹瀉,誤用攻下藥會導致病情惡化。

陽明經的病症表現為煩躁不安。火邪如果侵入肺部,會引起煩躁;火邪如果侵入腎臟,則會引起躁動。可以用梔子豆豉湯治療。如果因為宿食積滯導致病情加重,則需加入大黃。如果出現狂亂、胡言亂語、實熱發斑,胃火上逆引起嘔吐和呃逆,則屬於實熱的病症。

少陽經的病症表現為潮熱,有早晨發熱和下午發熱的區別(詳細情況參見前面內容)。

太陰經的病症表現為腹痛,其中一部分與其他雜症的治療方法相同。

痞症有虛實之分。實證表現為便秘,可以用厚朴、枳實來治療;虛證表現為腹瀉,可以用白芍來治療。

少陰經的心悸,屬於雜症。嘔吐腹瀉與霍亂的症狀相似。治療咽喉腫痛,可以用甘草、桔梗。寒證和熱證需要合併使用兩種不同的處方。如果腹瀉顏色發青,則用攻下藥;如果腹瀉顏色不青,則用溫補藥。如果出現口渴卻不想喝水,屬於陰氣衰竭、陽氣上逆的症狀,或者同時伴有舌頭僵硬、說話不清、意識模糊、咽喉疼痛等症狀,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

厥陰經的病症,可以用羌活湯治療。

厥陰經的痢疾傷寒,不論屬於哪條經絡,都需要根據兩感傷寒的例子來辨證。

羌活湯的組成:羌活、防風、川芎、炙甘草、黃芩各一錢,地黃、細辛各二錢半,白朮二錢。

如果發熱,可以加入石膏四錢;腹痛,可以加入白芍三錢半;如果出現忽冷忽熱,可以加入柴胡一錢、半夏五錢;如果心下痞塞,可以加入枳實一錢;如果出現裡證,則可以加入大黃三錢,待邪氣去除後則停止使用。

治療瘟疫的處方:麻黃一兩、甘草一兩半、石膏、滑石、黃芩、白朮各四兩,用水煎服,以發汗解表。

解除傷寒發熱,可用大羌活湯,治療兩感傷寒。此方出自李氏。

大羌活湯的組成: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防己、白朮、炙甘草、黃芩、黃連、蒼朮、川芎、細辛各三錢,知母、生地黃各一兩,白芷(陽明證加入)。

雙解散:適用於混合型病症,不論是風寒感冒都可以使用。此方出自張氏,李氏、劉氏也都有使用。

梔子豉湯,出自李氏。

消毒飲,用於治療瘟疫時疫的毒症。

消毒飲的組成:黃芩、黃連各半兩,連翹一錢,陳皮、玄參各三錢,甘草、黍黏子、板藍根、馬勃各一錢,人參、殭蠶各一錢,桔梗三錢,升麻七錢,柴胡五錢,薄荷、川芎各五錢,大黃(便秘者加入)。

用水煎服。

傷寒和中寒的說法:傷寒是指外寒束縛體表,導致內熱鬱積。傷寒的患者面色蒼白,精神不振,怕冷但不怕風。中寒是指寒邪侵入肌膚腠理,不分經絡,使全身鬆散空虛,沒有發熱的症狀,用溫補的方法便可自愈。這是胃氣極度虛弱的表現。

關於風濕病不可使用攻下藥:春夏之交,患病症狀如傷寒,伴有自汗、肢體沉重疼痛、翻身困難、小便不利,這種病叫做風濕,不是傷寒。由於陰雨潮濕的環境,或飲水過多所致,應該多用五苓散,切忌使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。

四種類似傷寒的病症:

  • 傷寒:右寸脈象緊實而盛,腹部痞滿。
  • 腳氣:症狀如傷寒,但發病起始於腳和胯部。
  • 痰證:嘔吐、頭痛,脈象浮滑;腹部痞滿、虛煩但不怕冷,沒有頭痛和身體疼痛。
  • 陽毒:身體沉重、腰脊疼痛、胡言亂語、或吐血、腹瀉,脈象浮大而數,咽喉疼痛、吐血,面色赤紅如錦紋,五六天內可以治好。
  • 陰毒:身體沉重、背部僵硬、腹部絞痛、咽喉不利,毒氣攻心,心下堅硬、嘔吐、嘴唇發青、面色發黑、四肢冰冷,脈象沉細而數,全身像被打過一樣,五六天內可以治好。

陰氣盛極導致陽氣格拒於外:出現眼睛發紅、煩躁不安、口渴但不想要喝水,或者口渴卻不喝水,脈搏七八次跳動,按脈卻沒有力量,可以用薑附湯治療。

陽氣盛極導致陰氣拒絕:身體表面發涼疼痛、四肢冰冷等陰證,脈象沉而有力,可以用承氣湯治療。

陽氣衰竭到極點:患者時而說話語無倫次,指甲和面色發青發黑,病情危急,脈搏微弱,按之似有似無。這是因為陽氣鬱結,不能輸布到四肢,導致身體發冷。先用涼膈散養陰退陽,等待心胸稍有溫暖時,可以用承氣湯攻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