舊題元·朱震亨著,清·湯望久校輯

《脈因證治》~ 卷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)

1. 十五、吐衄下血

【脈】,脈澀濡弱為亡血;細弦而澀,按之虛,為脫血也。脈浮弱,按之而絕者,為下血;煩咳者,必吐血。脈沉弦,面無血色,無寒熱者,必衄。沉為在裡,營衛內結,胸滿必吐血。脈滑小弱者生,浮大牢數者死;又血溫身熱,脈躁者死,熱為血氣散故也。藏血,脈俱弦者死,滑大者生。

【因】,外有肺癰、肺痿,亦能咳嗽膿血。勞亦能吐血。

【證治】,麻黃湯,治傷寒證大壅塞內熱,火氣不伸成衄。脈浮緊為寒。

桂枝湯,治證同前,脈浮緩為風。

五苓散,治伏暑,熱流入經絡。

白話文:

【脈】:脈搏細澀濡弱是血量減少的跡象;如果脈搏細且有弦紋,按脈處感到虛弱,則表示有失血現象。脈搏浮弱,按脈處忽斷忽續,表示有下血(如便血)的情況。煩渴咳嗽可能伴隨著吐血。脈搏沈弦,臉色沒有紅潤,沒有發冷或發熱的症狀,表示有可能鼻出血。脈搏沈是病情在內部,血液和衛氣的循環受阻,胸脹滿悶時可能會引起吐血。脈搏滑小而弱的生命力較強,浮大而緊繃的脈搏通常預示著死亡,這是因為熱氣導致血液散失。藏血(肝)的脈搏都呈弦狀的生命危險,滑大則生命力較強。

【因】:肺部疾病如肺癰、肺痿,也可能引發咳嗽帶血。勞累也可能導致吐血。

【證治】:麻黃湯用於治療傷寒症狀中的大熱內塞,火氣不能宣發,導致鼻出血。脈搏浮緊是寒症。桂枝湯也是治療相似症狀,但脈搏浮緩是風症。五苓散用於治療伏暑,熱氣進入經絡所引起的病症。

黃芩芍藥湯,治傷寒、風二證,脈微。

衄血方,治出於肺經。如不止,用寒水紙於胸、腦、大椎三處貼之。

犀角,升麻,山梔,黃芩,白芍,生地,丹參,紫參,阿膠,荊芥穗

研服亦良。蘿蔔頭段搗飲,又汁滴之亦良。大椎、啞門灸之亦止。

咯唾血方,出於腎。亦有瘀血內積,肺氣壅遏,不能下降。肺壅,非吐不可。

白話文:

【黃芩芍藥湯】,治療傷寒和風熱兩種疾病,脈象微弱。

【衄血方】,針對出自肺經的鼻出血情況。若出血不停止,可用寒水紙貼在胸部、腦部、大椎三個部位。

犀角、升麻、山梔、黃芩、白芍、生地、丹參、紫參、阿膠、荊芥穗,研磨後服用效果良好。使用蘿蔔頭段搾汁飲用,或者將蘿蔔汁滴入也有效果。大椎、啞門穴位灸治也能止血。

【咯唾血方】,源自腎經。也可能存在瘀血內積、肺氣壅塞,導致不能正常下降。當肺部壅塞時,可能需要通過吐痰來解除。

天冬,麥冬,知母,貝母,桔梗,熟地,遠志,黃柏

有寒加乾薑、肉桂。

嘔痰涎血方,出於脾。

黃耆,黃連,白芍,當歸,甘草,沉香,葛根

白話文:

天冬、麥冬、知母、貝母、桔梗、熟地、遠志、黃柏,如果寒症加重,則加入乾薑、肉桂。此方名為「嘔痰涎血方」,出自脾經,其藥材包括黃耆、黃連、白芍、當歸、甘草、沉香、葛根。

嘔吐血方,出於胃。

犀角地黃湯,治實,及病餘瘀血。

犀角(一兩),生地(八兩),白芍(三兩),丹皮(二兩)

小建中湯加黃連,治虛及傷胃吐血。

三黃補血湯,治六脈大,按之虛,面赤善驚,上熱,乃手少陰心之脈也。此氣盛而亡血,瀉火補氣,以墜氣浮。

丹皮(一錢),川芎(二錢),熟地(二錢),生地(三錢),柴胡,當歸(各一錢半),升麻,黃耆(各一錢),白芍(五錢)

白話文:

嘔吐血的病症源自胃部。實證及病後瘀血者,可用犀角地黃湯治療,配方為:犀角一兩、生地八兩、白芍三兩、丹皮二兩。虛證及胃損傷引起的吐血,可用小建中湯加黃連治療。六脈洪大,按之虛弱,面紅易驚,上熱,屬於手少陰心經症狀,這是氣盛而失血所致,可用三黃補血湯治療,以瀉火補氣,使氣下降。配方為:丹皮一錢、川芎二錢、熟地二錢、生地三錢、柴胡、當歸各一錢半、升麻、黃耆各一錢、白芍五錢。

人參飲子,治脾胃虛弱,衄血、吐血。又治吐血久不愈,於氣衝三稜針出血,立愈。

甘草(一錢),麥冬(二錢),當歸(三錢),黃耆(一錢),五味子(五個),白芍(一錢)

救肺飲,治咳、吐血。

升麻,柴胡,白朮,白芍(各一錢),歸尾,熟地,黃耆,人參(各二錢),蘇木,陳皮,甘草(各五分)

白話文:

人參飲子可以治療脾胃虛弱、流鼻血、吐血等症狀。對於久治不愈的吐血,可以用三稜針刺入氣衝穴放血,可立即見效。這個方子由甘草、麥冬、當歸、黃耆、五味子、白芍等藥材組成。

救肺飲可以治療咳嗽、吐血。這個方子由升麻、柴胡、白朮、白芍、歸尾、熟地、黃耆、人參、蘇木、陳皮、甘草等藥材組成。

作一服。

清心蓮子飲,治咳血兼痰。

涼血地黃湯,治腸澼下血,水穀與血,另作一派。

知母(炒),黃柏(炒,各一兩),槐子(炒),青皮熟地,當歸

如餘證,同痢門法治之。

胃氣湯,治風毒客腸胃,動則血下。

芍,朮,參,歸,桂,芎,苓(各等分)

尿血方,治心腎因房勞、憂思氣結。

發灰,能消瘀血,通閉,醋湯下三錢。棕櫚燒灰,米飲下亦可。

三汁丹,治小便出血。

水楊樹腦,老鴉飯草,赤腳馬蘭

白話文:

先做一副清心蓮子飲,治咳血兼痰。再做一副涼血地黃湯,治腸澼下血,水穀與血,另作一派。知母(炒)、黃柏(炒,各一兩)、槐子(炒)、青皮、熟地、當歸。若有其他症狀,則依痢疾門的療法治療。胃氣湯,治風毒客腸胃,動則血下。芍藥、白朮、人參、當歸、桂枝、川芎、茯苓(各等分)。尿血方,治心腎因房勞、憂思氣結。發灰,能消瘀血,通閉,用醋湯送服三錢。棕櫚燒灰,用米飲送服亦可。三汁丹,治小便出血。水楊樹腦、老鴉飯草、赤腳馬蘭。

各自然汁,以水服之。

益陰散,治陽浮陰翳,咯血、衄血。

黃柏,黃連,黃芩(以蜜水浸,炙乾),白芍,人參,白朮,乾薑(各三錢),甘草(炙,六錢),雨前茶(一兩二錢),香油釜炒紅,米飲下三四錢,立安。

三黃丸,治衄血不止,大便結燥者,下之。

大黃(半兩),芒硝,地黃(二錢),黃連,黃芩,山梔(各一錢)

老蜜煉丸。

咳血丹,治因身熱,痰盛血虛。

白話文:

各自然汁,以水服之。 - 各種自然的汁液,可以用水來服用。

益陰散,治陽浮陰翳,咯血、衄血。 - 益陰散,用於治療陽氣過盛導致陰氣受阻的情況,如咳血和鼻出血。

黃柏,黃連,黃芩(以蜜水浸,炙乾),白芍,人參,白朮,乾薑(各三錢),甘草(炙,六錢),雨前茶(一兩二錢),香油釜炒紅,米飲下三四錢,立安。 - 使用黃柏、黃連、黃芩(用蜂蜜水浸泡,然後炙乾)、白芍、人參、白朮、乾薑(各三錢)、甘草(炙,六錢)、雨前茶(一兩二錢)、香油炒紅後加入,再以米湯送服三四錢,立刻可以達到安定效果。

三黃丸,治衄血不止,大便結燥者,下之。 - 三黃丸,用於治療鼻血不停,以及大便硬結的情況,通過通便的方式來治療。

大黃(半兩),芒硝,地黃(二錢),黃連,黃芩,山梔(各一錢) - 使用大黃(半兩)、芒硝、地黃(二錢)、黃連、黃芩、山梔(各一錢)。

老蜜煉丸。 - 這些藥材混合後,使用老蜜來煉製成丸。

咳血丹,治因身熱,痰盛血虛。 - 咳血丹,用於治療由於身體發熱、痰多以及血虛所引起的咳嗽出血。

青黛,栝蔞仁(二味治痰),訶子,海石(澀),杏仁(治嗽甚),四物湯(治虛),薑汁,童便,山梔

蜜調噙化。

嘔血丹,治因火載血上,錯經。

四物湯,山梔(炒),鬱金,童便,薑汁,韭汁,山茶花

痰加竹瀝。喉中痛是氣虛,加參、耆、朮、柏。

衄血丹(涼血)犀角地黃湯入鬱金。

白話文:

青黛、栝蔞仁、訶子、海石、杏仁,用蜜調和,含化。此方名為嘔血丹,用於治療因火氣旺盛導致血液上湧、經絡錯亂引起的嘔血。

另外,四物湯加入炒山梔、鬱金、童便、薑汁、韭汁、山茶花,可治療因虛火上炎引起的鼻出血。若伴有痰症,可加入竹瀝。若喉嚨疼痛是因氣虛引起,可加入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側柏。

最後,犀角地黃湯加入鬱金,可治療因血熱引起的鼻出血。

溺血丹,治熱。

生地(四兩),蘇木根,淡竹葉,山梔(炒),滑石,甘草,蒲黃,藕節,當歸

血虛,加四物、牛膝膏、通草。

下血丹,四物湯。熱,加連(酒煮溫)、山梔(炒)、秦艽、升麻、膠珠、白芷;虛,加乾薑(炮)、五倍子;寒,加辛升溫散,一行一止。

白話文:

溺血丹方劑

主治: 熱證

藥物組成:

  • 生地(四兩)
  • 蘇木根
  • 淡竹葉
  • 山梔(炒)
  • 滑石
  • 甘草
  • 蒲黃
  • 藕節
  • 當歸

加減:

  • 血虛者,加四物湯、牛膝膏、通草。

下血丹方劑

主治:

  • 下血

基本方劑: 四物湯

加減:

  • 熱證者,加連翹(酒煮溫)、山梔(炒)、秦艽、升麻、膠珠、白芷。
  • 虛證者,加乾薑(炮)、五倍子。
  • 寒證者,加辛溫散寒藥物,以達到「一行一止」的效果。

神效方,治吐血,痰血,酒色過度者。

枇杷葉(去毛),款冬,紫菀茸,杏仁(去皮尖),鹿茸(炙如法),桑白皮,木通(各一兩)大黃(半兩)

煉蜜丸,臨臥含化口中。

聖餅子,治咯血。

青黛(一錢),杏仁(四十粒,去皮尖)

上杏仁,以黃蠟煎黃色,研細,入黛作捏餅子。每日柿一個,中破開入藥合定,濕紙煨,飲下。

白話文:

「神效方」可以治療吐血、痰血以及酒色過度造成的病症。將枇杷葉(去除毛)、款冬、紫菀茸、杏仁(去除皮尖)、鹿茸(依照方法炙烤)、桑白皮、木通各一兩,大黃半兩,煉成蜜丸,睡前含化在口中服用。「聖餅子」則是用於治療咯血的。將青黛一錢,杏仁四十粒(去除皮尖)以黃蠟煎成黃色後研磨成粉末,加入青黛捏成餅子。每日吃一個柿子,將柿子切開放入藥餅,用濕紙包裹後煨熟,食用。

羅面丹,治內損吐血。

飛羅面(略炒),京墨(磨下,二錢)

越桃散,治下血及血痢。

山梔,槐花,大棗,乾薑(各等分)

燒存性,研,米飲下三錢。

伏龍肝散,治便血。因內外有感,凝住在胃,隨氣下通,亦妄行之類。

伏龍肝(八兩),白朮,阿膠,黃芩,乾地黃,甘草(各三兩)

白話文:

羅面丹,用於治療內傷導致的吐血。 飛羅麵(稍加炒),京墨(磨碎,兩錢)

越桃散,用於治療下血和血痢。 山梔,槐花,大棗,乾薑(各等份)

燒後保持其性質,研磨後用米湯送服,每次三錢。

伏龍肝散,用於治療便血。由於內外受感,凝結在胃部,隨著氣流向下流通,也包括那些妄動的類型。

伏龍肝(八兩),白朮,阿膠,黃芩,乾地黃,甘草(各三兩)

煎服。

赤豆歸散,治先血後便,謂之近血。

赤小豆(五兩,浸令芽出,曬乾),當歸(一兩)

為末漿水下。

五靈脂散,治下血。

五靈脂(炒為末)

芎歸湯下。

有血脫盡,色白而夭、不澤,脈濡。此大寒證,乃始同而末異。治宜辛溫益血,甘熱溫經,乾薑類是也。

有陰結者便血。夫邪在五臟,則陰脈不和,陰不和則血留之,血無所稟,滲入腸間,其脈虛澀,非腸風臟毒也。治宜生地黃汁、小薊汁各一升、砂糖、地榆、阿膠、側柏葉。

白話文:

煎煮服用。赤豆歸散用於治療先出血後腹瀉的病症,稱為近血。將赤小豆(五兩,浸泡至發芽後曬乾)、當歸(一兩)研磨成粉末,用漿水服用。五靈脂散用於治療下血。將五靈脂炒熟研磨成粉末,用芎歸湯服用。如果患者血脫盡,面色蒼白無光,脈象濡弱,這是大寒證,雖然開始和一般寒證類似,但最終結果卻不同。治療應採用辛溫益血、甘熱溫經的藥物,例如乾薑等。如果有陰結導致便血,是因為邪氣侵犯五臟,導致陰脈不和,陰氣不和則血液瘀滯,血液得不到滋養而滲入腸道,脈象虛澀,這不是腸風臟毒。治療應採用生地黃汁、小薊汁各一升、砂糖、地榆、阿膠、側柏葉等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