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舉要》~ 卷一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7)

1. 六經合論

譫語一症,有陰陽虛實不同。經言實則譫語,虛則鄭聲。在陽明為實症,為譫語,乃陽明胃實,燥結不通,火亢極陽,真陰立亡,而神明內亂,譫語無倫,法主大承氣湯,急祛其陽以救其陰。在少陰為虛症,為鄭聲,乃少陰中寒,魄汗出而下利,氣虛陽脫,神魂無主,細語呢喃,錯亂顛倒,法主四逆理中,急回其陽以固其脫。

煩躁一症,陰陽互關,曰陽煩陰躁,又曰煩出於心,躁出於腎,其實不然,煩者未有不躁,躁者未有不煩,煩躁皆同,而症之陰陽不同。有為少陰亡陽,身熱多汗而煩躁者,乃腎中真陽,隨汗而浮越於外,法主溫補以回其陽。有為陽明熱越,身熱多汗而煩躁者,乃胃中津液,隨汗而盡越於外,法主人參白虎等法以徹其熱。

昏睡一症,在少陰為陰霾甚而陽不開,法當急回其陽以御其陰;在陽明則有熱甚神昏,法當速徹其熱以退其陽。且昏睡與不眠,其症不同而法則同。在陽明張目不眠者,其常也。然又有熱熾神昏之症,其人均為口臭氣粗,汗出惡熱,其法亦均當徹其熱,在少陰但欲寐者,其常也。

然又有里陰過勝,格拒真陽,隨汗外越,不得內交於陰,亦不得眠,其人均為頭眩身重,少陰懶言,其法亦均當回其陽。

昔人以仲景、河間、東垣、丹溪為四大家,然仲景醫中時聖也,三子則伯夷、伊尹、柳下惠而已。試觀傷寒方中,黃芩白虎,已開河間之先也。建中理中,已開東垣之先也。復脈黃連阿膠,已開丹溪之先也。然則謂三子得仲景之一端而引伸之則可,謂三子補仲景之未備則未確也。

凡病不外六經,精於傷寒法,乃可通治雜病。蓋雜病之規矩準繩,已畢具於傷寒中也。如虛損之症,保陰液則復脈宜投,護陽氣則建中是賴。痰飲之症,開太陽則青龍有效,攝少陰則真武多功。中風風痹等症,桂枝湯之加減,具見神奇。中寒寒厥等症,四逆輩之裁成,皆堪貴重。

溫熱以黃芩為主,取其酸苦堅陰。暑暍以白虎加參,借其甘寒制火。濕症宜發汗利水,而麻黃五苓,當增味以取效。燥症宜養血益陰,而膠連復脈,可節錄以見長。噎膈忌用辛香,惟瀉心湯可開可降。關格忌投劫奪,惟黃連湯能降能升。血症破瘀,在上則大黃黃連瀉心湯,在下則桃仁承氣抵當湯,而復脈尤滋陰調血之聖劑。

水症攻邪,在表則青龍及越婢湯,在內則大陷胸與十棗湯,而真武尤溫經利水之良方。消渴之證,太陽則五苓文蛤,陽明則白虎豬苓。哮喘之證,兼寒則桂枝樸杏,兼熱則麻杏甘膏。疸證腹滿而嘔,仍取柴胡。小便自利,仍取建中,而谷疸始專事乎茵陳。瘧證調和營衛,不離桂枝,開發腠理,不離柴胡。

而溫瘧則借材於白虎,瀉痢諸證,烏梅丸為寒熱兼投之劑,而暴注下迫,則白頭翁、豬苓、豬膚、葛根、黃連、黃芩湯是也。至若白通、通脈、桃花等劑又治陰寒下利者矣。嘔吐諸證,小柴胡為表裡兼解之方。而虛陽上逆,則五苓散、竹葉石膏湯、黃芩半夏生薑湯是也。至若吳萸四逆理中等劑,又治中虛作嘔者矣。

白話文:

**譫語(說胡話)**這個症狀,有陰虛、陽虛、實證、虛證的不同。醫書說,實證就會說胡話,虛證就會發出低弱的呻吟聲。在陽明經的病是實證,會說胡話,這是因為陽明胃的實熱,腸道乾燥堵塞不通,火熱過旺,使得體內陰液快速消耗,導致神智混亂,說話沒有條理。治療的重點是用大承氣湯,快速清除體內的陽熱,以保住陰液。在少陰經的病是虛證,會發出低弱的呻吟聲,這是因為少陰經中寒,導致虛汗不止、腹瀉,氣虛陽氣脫失,精神恍惚,說話細微呢喃、錯亂顛倒。治療的重點是用四逆湯或理中湯,快速恢復陽氣,以固守將要脫失的陽氣。

煩躁這個症狀,是陰陽互相影響的結果,可以說是陽熱過盛而煩躁,也可以說是陰虛而煩躁。有人說煩躁是心與腎的問題,其實不然。煩和躁常常同時出現,沒有只有煩而沒有躁的,也沒有只有躁而沒有煩的,煩躁都是同樣的狀況,只是發病的陰陽屬性不同。有些是因為少陰經陽氣衰竭,身體發熱、大量出汗而煩躁,這是因為腎中的真陽,隨著汗液浮越到體外,治療的重點是溫補陽氣以挽回陽氣。有些是因為陽明經熱邪過盛,身體發熱、大量出汗而煩躁,這是因為胃中的津液,隨著汗液流失殆盡,治療的重點是用人參白虎湯等方法,徹底清除體內的熱邪。

昏睡這個症狀,在少陰經是因為陰寒過盛而導致陽氣無法振奮,治療的重點是快速恢復陽氣以驅散陰寒;在陽明經則是因為熱邪過盛導致神志昏迷,治療的重點是快速清除熱邪,使陽氣退卻。昏睡與失眠,雖然症狀不同,治療原則卻相同。在陽明經,睜著眼睛睡不著是很常見的。然而也有熱邪過盛導致神志昏迷的,這類人通常有口臭、呼吸粗重、出汗惡熱的症狀,治療的重點也是清除熱邪。在少陰經,只是想睡覺也很常見。

然而,也有些情況是體內陰寒過盛,阻礙了真陽,使得陽氣隨著汗液外泄,無法與陰氣交融,也導致無法入睡。這類人通常有頭暈、身體沉重、少陰經氣虛而懶於說話的症狀,治療的重點也是恢復陽氣。

過去的人把張仲景、河間、東垣、丹溪稱為四大家,但張仲景是醫學界的聖人,其他三位就如同伯夷、伊尹、柳下惠那樣。仔細觀察傷寒論的方劑,黃芩白虎湯已經開創了河間的先例,建中湯和理中湯已經開創了東垣的先例,復脈湯和黃連阿膠湯已經開創了丹溪的先例。因此,說後三者是得到了仲景的一點啟發並加以發揮延伸還可以,但要說他們彌補了仲景的不足就不準確了。

所有的疾病都不超出六經的範疇,精通傷寒論的治療方法,就可以通治各種雜病。因為雜病的規矩和標準,其實都已經完整地包含在傷寒論之中了。像是虛損的症狀,要保養陰液就要用復脈湯,要保護陽氣就要依靠建中湯。痰飲的症狀,要打開太陽經就要用小青龍湯,要收攝少陰經就要用真武湯。中風、風痹等症狀,桂枝湯的加減變化,就體現了它的神奇功效。中寒、寒厥等症狀,四逆湯系列的靈活運用,都十分重要。

治療溫熱病,以黃芩為主藥,取其酸苦之味,以達到堅固陰液的功效。治療暑熱病,用白虎湯加人參,藉由其甘寒之性來抑制火熱。治療濕症,應當發汗利水,而麻黃湯和五苓散,應當增加藥味以取得療效。治療燥症,應當滋養陰血,而阿膠、黃連和復脈湯,可以酌情選用以發揮其長處。噎膈症忌用辛香的藥物,只有瀉心湯可以開通和下降氣機。關格症忌用劫奪陰液的藥物,只有黃連湯可以升降氣機。治療血症,破除瘀血,在上部可以用大黃黃連瀉心湯,在下部可以用桃仁承氣湯或抵當湯,而復脈湯更是滋陰調血的良藥。

治療水症,驅逐邪氣,在表可以用小青龍湯和越婢湯,在內可以用大陷胸湯和十棗湯,而真武湯更是溫經利水的良方。治療消渴症,太陽經可以用五苓散或文蛤散,陽明經可以用白虎湯或豬苓湯。治療哮喘症,兼有寒邪可以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,兼有熱邪可以用麻杏甘石湯。治療黃疸病,腹滿而嘔吐,仍然選用柴胡湯。小便自利,仍然選用建中湯,而谷疸才專門選用茵陳蒿。治療瘧疾,調和營衛,離不開桂枝湯,開發腠理,離不開柴胡湯。

而治療溫瘧則可以借用白虎湯,治療泄瀉等症,烏梅丸是寒熱兼顧的藥方,而急性腹瀉,可以用白頭翁湯、豬苓湯、豬膚湯、葛根黃芩黃連湯等。至於白通湯、通脈四逆湯、桃花湯等藥方,則是治療陰寒下利的。治療嘔吐等症,小柴胡湯是表裡兼治的藥方。而虛陽上逆,則可以用五苓散、竹葉石膏湯、黃芩半夏生薑湯等。至於吳茱萸湯、四逆湯、理中湯等藥方,則是治療中焦虛寒引起的嘔吐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