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舉要》~ 卷四 (1)
卷四 (1)
1. 卷四
2. 治法合論
肺為嬌臟而朝百脈,主一身元氣,形寒飲冷則傷肺,火熱刑金亦傷肺,傷陽傷陰,是當詳辨。痹論云:淫氣喘息,痹聚在肺,肺位至高,六氣著人,肺先受之,治肺為急,用藥最貴輕清。其腑為大腸,位居於下,通腑之法,又不可不講也。
心為神明之主,經云:損其心者調其營衛,而營衛之調,亦分陰陽,桂枝加龍骨牡蠣等湯,補心之陽也。養心湯補心丹,補心之神也。仲景瀉心諸湯,雖曰瀉心,實則瀉胃,瀉其子也。其腑為小腸,位居於下,通腑之法,又不可不講也。
包絡繫心,亦為一臟,熱邪塞竅,牛黃丸至寶丹,最能通絡。又考趙以德論《金匱》苓桂朮甘湯之治,亦本《靈樞》包絡脈動主議,則知熱痰宜涼,寒飲宜溫,又當分別。三焦亦為一臟,其實上中下三者,分管臟腑,最當詳辨。葉天士曰:仲景傷寒,分配六經,河間溫暑,專究三焦。
故柯韻伯論陽明三症,亦主三焦分治,熱在上焦,用梔子豉湯吐之,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家不實矣。熱在中焦,用白虎湯清之,胃火得清胃家不實矣。熱在下焦,用豬苓湯主之,火從下泄,胃家不實矣。若雜症之分三焦,亦有其要。王叔和曰:假令病人聞穀氣臭者,病為在上焦。
假令病人少多為欲食,不食亦可,病為在中焦。假令病人飲食如故,病為在下焦。
脾胃同處中州,亦宜分別治之。滑伯仁曰:劉河間謂補瀉脾胃之本者,蓋以脾胃中和之氣也。燥其濕則為瀉,潤其燥則為補。喻嘉言曰:補虛有二法,一補脾,一補胃。如瘧痢後脾氣衰弱,飲食不運,宜補其脾。如傷寒後胃中津液久耗,宜補其胃。葉天士曰:納食主胃,運化主脾,脾宜升則健,胃宜降則和。
又曰:太陰濕土,得陽始運。陽明陽土,得陰自安。仲景急下存陰,其治在胃。東垣大升陽氣,其治在脾。肝為剛臟,有瀉無補,然四時之所化始於木,究十二經之所養始於肝,肝尤不可不養。肝之治有數種,水虛而木無以生,地黃丸乙癸同源是也。土虛而木無以植,參苓白朮散緩肝培土是也。
本經血虛有火,用逍遙散清火。血虛無水,用歸脾湯養陰。瀉火之治,上類乎心。補火之法,下同乎腎。其腑為膽,瀉腑之法,則柴胡溫膽為要方矣。
腎為先天之本,有補無瀉,故仲陽獨有六味丸補腎,而無瀉腎之方。然左為腎,右為命門,水火得其正,則為精為氣,水火失其和,則為熱為寒。水中不可無火,無火則陰勝而寒病生。火中不可無水,無水則陽勝而熱病起。如水虧陰虛,只宜大補真陰,切不可再伐陽氣。火弱陽虛,只宜大補元陽,切不可再傷陰氣。
其腑為膀胱,外應皮毛,協營衛而主一身之表,臟氣足則腑不受邪矣。
奇經不可不究,李瀕湖曰:陽維起於諸陽之會,由外踝上行於衛分,陰維起於諸陰之交,由內踝上行於營分,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。陽蹺起於跟中,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,陰蹺起於跟中,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,所以使機關之蹺捷也。督脈起於會陰,循背而行於身之後,為陽脈之總督,故曰陽脈之海。
白話文:
[治法合論]
肺是很嬌嫩的臟器,像朝廷一樣統領著全身的血脈,主導一身的元氣。如果身體受寒、喝冷飲就會傷害肺,火熱之氣剋制金氣也會傷害肺。傷害到陽氣或陰氣,這都需要詳細辨別。痹症的理論說:「過度呼吸喘息,痹症會聚集在肺部。」肺的位置最高,外來的六種邪氣侵犯人體,肺最先受到影響,因此治療肺是當務之急,用藥最講究輕清。肺的相應腑是主管排泄的大腸,位置在下方,疏通腑氣的方法,也不可不講究。
心是精神意識的主宰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損害到心氣的,要調理營衛之氣。」而營衛之氣的調理,也要分陰陽來進行。桂枝加龍骨牡蠣等湯,是補心陽的;養心湯、補心丹,是補心神的。張仲景的瀉心湯系列,雖然說是瀉心,實際上是瀉胃,是瀉其子臟(心為母,脾胃為子)。心的相應腑是小腸,位置在下方,疏通腑氣的方法,也不可不講究。
心包絡聯繫著心,也算是一個臟器。熱邪堵塞心竅時,牛黃丸、至寶丹最能疏通經絡。又考察趙以德關於《金匱要略》中苓桂朮甘湯的論述,其實是根據《靈樞》中「包絡脈動」的理論,由此可知熱痰宜用寒涼藥,寒飲宜用溫熱藥,又應當仔細區分。三焦也算是一個臟器,實際上分成上、中、下三部分,分別管理各個臟腑,最要詳細辨別。葉天士說:「張仲景治療傷寒,按照六經來分配,劉完素治療溫暑病,專門探究三焦。」
所以柯韻伯論述陽明病的三種症狀,也主張用三焦分治的方法。熱在上焦的,用梔子豉湯來吐出,上焦暢通了,津液就能夠下行,胃就不會積滯了。熱在中焦的,用白虎湯來清除,胃火清除了,胃也就不會積滯了。熱在下焦的,用豬苓湯來治療,火從下方排泄,胃也就不會積滯了。若要區分雜病的三焦,也有其要點。王叔和說:「如果病人聞到米飯的味道覺得臭,病在於上焦。」
「如果病人有時想吃東西,不吃也可以,病在於中焦。」「如果病人飲食如常,病在於下焦。」
脾胃同處於人體的中部,也應該分別治療。滑伯仁說:「劉河間所說的補瀉脾胃之本,指的是脾胃中和之氣。乾燥的就用藥滋潤,濕潤的就用藥燥濕,這是補瀉的道理。」喻嘉言說:「補虛有兩種方法,一是補脾,一是補胃。比如瘧疾、痢疾後脾氣衰弱,飲食不消化,就應該補脾。比如傷寒後胃中津液長期耗損,就應該補胃。」葉天士說:「納食主要靠胃,運化主要靠脾。脾氣宜升則健壯,胃氣宜降則平和。」
又說:「太陰濕土,得到陽氣才能運轉。陽明燥土,得到陰氣才能安靜。張仲景的急下存陰,治療的重點在胃。李東垣的大補陽氣,治療的重點在脾。肝是剛強的臟器,有瀉而無補,但是一年四季的變化開始於木氣,十二經脈的滋養開始於肝,肝特別不可不養。治療肝病有幾種方法,水液不足而肝木無法生長,用地黃丸補水,使得肝水同源;土氣虛弱而肝木無法紮根,用參苓白朮散健脾培土,使得肝有所依;肝經血虛有火,用逍遙散清火;血虛無水,用歸脾湯養陰。瀉肝火的方法,和瀉心火類似;補肝火的方法,和補腎的方法類似。肝的相應腑是膽,瀉膽腑之氣,要用柴胡溫膽湯為主方。
腎是先天之本,有補而無瀉,所以張仲景只用六味丸補腎,而沒有瀉腎的方子。左邊為腎,右邊為命門,水火得到平衡,就能化為精氣,水火失去平衡,就會化為熱邪或寒邪。水中不可沒有火,沒有火,陰氣就會過盛而產生寒病;火中不可沒有水,沒有水,陽氣就會過盛而產生熱病。如果水虧陰虛,就應該大補真陰,絕對不可以再損傷陽氣;如果火弱陽虛,就應該大補元陽,絕對不可以再損傷陰氣。
腎的相應腑是膀胱,外與皮膚毛髮相應,協調營衛之氣,主導身體的表面,腎臟的氣足夠,膀胱就不會受邪了。
奇經八脈不可不研究,李時珍說:「陽維脈起於各陽經的交會處,從外踝向上行走於衛分;陰維脈起於各陰經的交會處,從內踝向上行走於營分,因此是維繫全身的綱維。」「陽蹺脈起於腳跟,沿著外踝向上行走於身體的左右;陰蹺脈起於腳跟,沿著內踝向上行走於身體的左右,所以能夠使關節靈活。」「督脈起於會陰,沿著背部行走於身體的後方,是所有陽脈的總督,所以稱為陽脈之海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