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舉要》~ 卷三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9)

1. 雜症合論

黃疸之症,有表裡虛實之分。趙羽皇曰:經雲中央色黃,入通於脾,外主肌肉,上應濕化,今太陰濕氣熾盛,濕滯熱蒸,鬱而不發,如龕曲相似,遂成黃疸。治法有汗下之分,補瀉之異焉。今人但用平胃五苓茵陳湯之類,清熱滲利之外,並無他說。雖然,其濕熱之盛於腸胃者,或可攻之,若鬱於皮膚之間而不得發越,過用疏利,則濕熱反內陷而不得出。仲景治身熱發黃,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,無非急解其表,令熱邪自外而散。

方書止知可降而不知可升者,非理也。至於素患脾虛,寒涼過甚,或小便清白而大便微溏,力倦神疲而脈細少氣,皆太陰脾氣極虛,而真色外見之候。惟用補中益氣湯,略加車前牛膝一二味。濕勝者,連理湯尤宜。今人一遇此症,不問其孰實孰虛,在表在裡,概用寒涼通劑,詎知脾胃虛者不宜寒,寒之則中氣愈敗。脾胃弱者不宜降,降之則下多亡陰。

或攻或補,或升或降,總在隨症變通。黃疸變黑為女勞疸,用硝石礬石散。硝石即芒硝之底沉凝者,性急下趨,苦鹹入血,散血消瘀。礬石(燒,一用綠礬)酸寒,除錮熱在骨髓。二味等分為散,用大麥汁和服方寸匕,此用急奪下焦之瘀血,乃死裡求生之治也。又羅謙甫治陰黃,於四逆湯中加茵陳,名茵陳四逆湯。

痰與飲不同,柯韻伯曰:痰飲之本皆水也。經云:飲食入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此自陽入陰也。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此地氣上升也。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此天氣下降也。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,是水入於經而血乃成也。若陰陽不和,清濁相干,胃氣亂於中,脾氣艱於升,肺氣滯於降,而痰飲隨作矣。

痰與飲同源而有陰陽之別,陽盛陰虛,則水氣凝而為痰。陰盛陽虛,則水氣溢而為飲。除痰者,降氣清火,是治其標,補陰利水,是治其本也。滌飲者,降氣燥濕,是治其標,溫腎利水,是治其本也。按治飲有中下之分,如《金匱》所云苓桂朮甘湯主之,腎氣丸亦主之是也。

治飲有脾胃之分,如《金匱》小半夏湯、小半夏加茯苓湯二方治胃,《外臺》茯苓飲治脾是也。治飲有內外之分,如仲景小青龍治外飲,真武治內飲是也。

頭痛一症,須分三陽及厥陰治之。外風內風,陽虛火鬱,無不有之,最宜詳審。

頭風有偏正之分,偏者主乎少陽,或補或瀉,總以柴胡為要。傷及肝陰者,咸涼柔鎮。正者有氣虛血虛,痰厥腎厥,陰傷陽浮,火亢邪風之不同。

眩暈一症,乃肝膽風陽上冒,非外風也。火盛者,用羚羊、山梔、連翹、花粉、元參、鮮生地、丹皮、桑葉,以清泄上焦絡熱,此先從膽治也。痰多必理陽明,消痰如竹瀝、薑汁、菖蒲、橘紅二陳湯之類。中虛必用人參,《外臺》茯苓飲是也。下虛必從肝治,補腎滋肝,育陰潛陽,鎮攝之治是也。至於天麻、鉤藤、菊花之屬,皆系熄風之品,隨症加入可也。

白話文:

雜症合論

黃疸這種病症,有表裡虛實的區別。趙羽皇說:經典提到「中央的顏色是黃色的,對應脾臟,主導肌肉,向上應對濕氣的化生」,現在脾的濕氣過於旺盛,濕氣停滯,熱氣蒸騰,鬱結而無法發散,就像彎曲的坑洞一樣,於是就形成了黃疸。治療方法有發汗和攻下的區別,也有補和瀉的不同。現在的人只知道用平胃散、五苓散、茵陳蒿湯之類的藥方,除了清熱利濕之外,就沒有其他的辦法了。雖然如此,對於濕熱積聚在腸胃的,或許可以攻下,但是如果濕熱鬱積在皮膚之間而無法發散,過度使用疏通利尿的藥物,反而會讓濕熱向內陷而無法排出。張仲景治療身體發熱發黃,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,無非是快速解除表邪,讓熱邪從體表散發出去。

醫書只知道可以降泄,卻不知道可以升提,這是不對的。至於原本就患有脾虛的人,過度使用寒涼藥物,或是小便清澈、大便微溏,精神疲倦、氣短乏力、脈象細弱,這些都是脾氣極度虛弱,而身體的真氣外露的表現。這種情況只能使用補中益氣湯,稍微加入車前子、牛膝一兩味藥。如果濕氣過重,則更適合用連理湯。現在的人一遇到這種病症,不論是實證還是虛證,是表證還是裡證,一概使用寒涼通利的藥方,哪裡知道脾胃虛弱的人不適合用寒涼的藥物,使用寒涼藥物會使中氣更加衰敗。脾胃虛弱的人不適合用降泄的藥物,降泄會使下部陰液更加耗損。

有時要攻,有時要補,有時要升,有時要降,總之都要根據病情變化來靈活運用。黃疸如果變成黑色,那就是女勞疸,要用硝石礬石散。硝石就是芒硝沉澱在底部的東西,藥性急迫下降,味苦鹹,入血,可以散血消瘀。礬石(煅燒過的,有的用綠礬)味酸性寒,可以清除骨髓中頑固的熱邪。將這兩味藥等分研成粉末,用大麥汁調和服用一勺,這是用急迫的方法奪取下焦的瘀血,是從死亡中求得生存的方法。另外,羅謙甫治療陰黃,在四逆湯中加入茵陳,稱為茵陳四逆湯。

痰和飲不同,柯韻伯說:痰和飲的根本都是水。經典說:「飲食進入胃,遊走散布精華之氣,向上輸送給脾,這是陽氣入於陰氣的過程。脾氣散發精華,向上歸於肺,這是地氣上升的過程。疏通水道,向下輸送到膀胱,這是天氣下降的過程。水精向四方散布,在五條經絡中運行,水進入經絡後才形成血液」。如果陰陽不調和,清濁相互干擾,胃氣在中間紊亂,脾氣難以升發,肺氣阻滯而無法下降,那麼痰和飲就會隨之產生。

痰和飲雖然都源於水,但是有陰陽的區別,陽氣旺盛而陰液虛少,水氣就會凝結成痰。陰氣旺盛而陽氣虛少,水氣就會溢出成為飲。治療痰,要降氣清火,這是治標,要補陰利水,這是治本。治療飲,要降氣燥濕,這是治標,要溫腎利水,這是治本。按照治療飲的部位,可以分為中下兩部分,就像《金匱要略》說的用苓桂朮甘湯治療,腎氣丸也可以治療。

按照飲的病位,可以分為脾胃兩部分,《金匱要略》的小半夏湯和小半夏加茯苓湯兩個方子是治療胃的,《外臺秘要》的茯苓飲是治療脾的。按照飲的發病內外,可以分為內飲和外飲,就像仲景的用小青龍湯治療外飲,真武湯治療內飲一樣。

頭痛這個病症,必須分清三陽經和厥陰經來治療。外來的風邪、內生的風邪,以及陽氣虛弱、火熱鬱結,這些情況都有可能導致頭痛,最需要仔細辨別。

頭風有偏頭痛和正頭痛的區別,偏頭痛主要與少陽經有關,或補或瀉,總之都要以柴胡為主藥。傷及肝陰的,則要用味鹹性涼的藥物來柔和鎮靜。正頭痛有氣虛、血虛、痰厥、腎厥、陰傷陽浮、火熱亢盛、外感風邪等不同的原因。

眩暈這個病症,是肝膽風陽向上竄動造成的,不是外來的風邪引起的。火熱旺盛的,要用羚羊角、山梔子、連翹、花粉、元參、鮮生地、丹皮、桑葉等藥物來清泄上焦的經絡熱邪,這是先從膽來治療。痰多的,一定要調理陽明經,用竹瀝、薑汁、菖蒲、橘紅、二陳湯等藥物來消除痰液。中氣虛弱的,一定要用人參,《外臺秘要》的茯苓飲也可以用。下元虛弱的,一定要從肝來治療,用補腎滋肝、養陰潛陽、鎮攝固定的方法來治療。至於天麻、鉤藤、菊花之類的藥物,都是熄風的藥物,可以根據具體病情加入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