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舉要》~ 卷三 (8)
卷三 (8)
1. 雜症合論
豬䐗丸系劉松石方,用白朮(四兩)健脾勝濕,白色苦參(三兩)堅腎去濕,牡蠣(四兩)鹹寒,清熱止遺,丸以豬肚(一具,煮爛搗藥為丸)屬水中之土,能厚胃泄水,空朝米飲送下。久服不獨止遺,即勞瘦之人,亦可使之肥也。
腫脹之症,陰陽虛實不同。李士材曰:陽症必熱,熱者多實,陰症必寒,寒者多虛。先脹於內而後腫於外者為實,先腫於外而後脹於內者為虛。小便黃赤,大便秘結者為實,小便清白,大便溏泄者為虛。脹滑數有力者為實,脈浮弦細澀者為虛。色紅氣粗者為實,色悴聲短者為虛。
凡實,或六淫外客,或飲食內傷,陽邪急速,其來必暴,每成於數日之間。凡虛,或情志多勞,或酒色過度,日積月累,其來有漸,每成於經月之後。又曰:經云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又云其本在腎,其標在肺,皆聚水也。又云腎者主水,胃之關也,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。
腫脹之病,諸經雖有,無不由於脾肺腎者。脾主運行,肺主氣化,腎主五液,凡五氣所化之液,悉屬於腎。五液所行之氣,悉屬於肺,轉輸二臟以制水生金者,悉屬於脾。故腫脹不外此三經也。治法分內外上下虛實,不可不辨。在外則腫,越婢湯小青龍湯症也。在內則脹,十棗丸神祐丸症也。
在上則喘,葶藶大棗湯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症也。在下則小便閉,沉香琥珀丸疏鑿飲子症也。此皆治實之法。若夫虛者,實脾飲腎氣丸(濟生方加牛膝車前為治腫要方)症也。王節齋曰:喘與脹二症相因,必皆小便不利。喘則必生脹,脹則必生喘。先喘而後脹者治在肺,先脹而後喘者治在脾。
喻嘉言曰:凡禽畜之類,有肺者有尿,無肺者無尿。肺壅而小便不行,以清肺為急。按:脹症氣分不治,宜治血絡,久病必入絡也。葉天士治一徐姓小兒,單腹脹數月,幼科百治無功,僉用肥兒丸等,俱不驗效。乃用歸鬚、桃仁、延胡、山甲、蜣螂、䗪蟲、五靈脂、山楂之類為丸,十日全愈。
婦人病腫,尤宜分別水分血分。《金匱》云:先腫而後經斷者為水分,先斷經而後腫者為血分。古方載腫脹五不治,唇黑傷肝,缺盆平傷心,臍出傷脾,背平傷肺,足底平滿傷腎。
消渴分三種,許叔微曰:一者渴而飲水多,小便數,脂似麩片甜者,消渴病也。二者吃食多,不甚渴,小便少,似有油而數者,中消病也。三者,渴飲水,不能多便,腿腫,腳先瘦小,陽痿弱,小便數,此腎消症也。按:仲景腎氣丸為治腎消之要藥,或有不宜於桂附者,可用六味湯。
喻氏載鄧橘存治傷熱消渴,堅令服一千劑而愈。又考葉天士治消渴,於六味湯中加牛膝、車前,導引腎肝,可謂善用古方。許叔微神效散,用海浮石、蛤粉、蟬退為散,鯽魚膽七個調服,亦治消渴之良方也。
白話文:
雜症合論
豬肚丸是劉松石的方子,用白朮(四兩)來健脾去除濕氣,白色的苦參(三兩)來強腎去除濕氣,牡蠣(四兩)性味鹹寒,清熱止住遺精。將這些藥材和豬肚(一個,煮爛後搗成泥)混合製成丸,豬肚屬性為水中之土,能增厚胃壁、排泄體內多餘水分。空腹時用米湯送服。長期服用不僅能止住遺精,對於身體虛弱消瘦的人,也能使他們變得肥胖。
腫脹這種病症,陰虛、陽虛、實證、虛證的情況各有不同。李士材說:陽證必然會發熱,發熱通常屬於實證;陰證必然會怕冷,怕冷通常屬於虛證。先從身體內部開始脹滿,然後才出現體表腫脹的,屬於實證;先出現體表腫脹,然後內部才開始脹滿的,屬於虛證。小便黃赤,大便乾結的,屬於實證;小便清澈,大便稀溏的,屬於虛證。脈象滑數而且有力的是實證;脈象浮弦細澀的是虛證。臉色紅潤,呼吸粗重的是實證;臉色憔悴,聲音低微的是虛證。
凡是實證,可能是外感六淫邪氣,或是飲食不節傷了脾胃,陽邪來勢迅猛,通常發病很快,可能幾天之內就形成。凡是虛證,可能是因為情緒不佳過度勞累,或是過度飲酒、貪戀女色,日積月累,發病比較緩慢,通常需要幾個月才會形成。另外,醫書說,各種濕邪導致的腫脹滿悶,都與脾有關。還說,病根在腎,病症表現在肺,都是體內積聚了水液。又說,腎臟主導體內的水液代謝,胃就像一個關卡,如果關卡不通暢,就會積水,水液就會從其類而聚。
腫脹的病症,雖然可能涉及多條經絡,但都離不開脾、肺、腎這三條經絡。脾主導運化,肺主導氣的轉化,腎主導體內五種液體。凡是五氣所轉化的液體,都歸屬於腎臟。五液所運行的氣,都歸屬於肺臟。而運轉輸布這兩臟,來控制水液、滋養金(肺)的,則歸屬於脾臟。所以腫脹的病症,都離不開這三條經絡。治療方法要區分內外、上下、虛實,不能混淆。表現在體表的腫脹,用越婢湯、小青龍湯治療。表現在體內的脹滿,用十棗丸、神祐丸治療。
如果表現為喘氣,用葶藶大棗湯、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治療。如果表現為小便不暢,用沉香琥珀丸、疏鑿飲子治療。這些都是治療實證的方法。如果是虛證,則用實脾飲、腎氣丸(濟生方加入牛膝、車前子,是治療腫脹的重要方子)治療。王節齋說:喘氣和脹滿這兩種病症相互影響,通常都有小便不暢的問題。喘氣會導致脹滿,脹滿也會導致喘氣。先喘氣後脹滿的,要治療肺;先脹滿後喘氣的,要治療脾。
喻嘉言說:凡是禽類、畜類,有肺的就會有小便,沒有肺的就沒有小便。肺氣壅滯而導致小便不暢,應當以清肺為首要任務。另外,脹滿的病症,如果是氣分的問題治療無效,就要考慮治療血絡,長久的病症一定會涉及到血絡。葉天士曾經治療一個姓徐的小孩,單純腹部脹滿好幾個月,小兒科的各種療法都沒效果,都用肥兒丸之類的藥,都沒有效果。後來用當歸鬚、桃仁、延胡索、穿山甲、蜣螂、地鱉蟲、五靈脂、山楂等藥材製成藥丸,十天就痊癒了。
婦女的腫脹病症,更要區分是水液問題還是血分問題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先出現腫脹,然後才月經停止的,屬於水液問題;先月經停止,然後才出現腫脹的,屬於血分問題。古代醫書記載腫脹的五種不治之症,嘴唇發黑是傷了肝,鎖骨窩平坦是傷了心,肚臍突出是傷了脾,背部平坦是傷了肺,腳底平滿是傷了腎。
消渴可以分為三種。許叔微說:第一種是口渴而且飲水很多,小便次數多,小便中有像麩皮一樣的脂狀物,而且是甜的,這是消渴病。第二種是吃很多東西,但不怎麼口渴,小便很少,小便中好像有油,而且次數比較多的,這是中消病。第三種是口渴想喝水,但小便不多,腿腳腫脹,腳部先開始變瘦,陽痿,小便次數多,這是腎消症。另外,張仲景的腎氣丸是治療腎消的重要藥方,如果有些人不適合使用桂附這類溫熱藥材,可以用六味地黃丸。
喻氏記載鄧橘存治療因傷熱引起的消渴,堅持服用一千劑藥才痊癒。另外,考察葉天士治療消渴,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入牛膝、車前子,來引導腎和肝,可以說是善於運用古方。許叔微的神效散,用海浮石、蛤粉、蟬蛻製成散劑,用七個鯽魚膽汁調服,也是治療消渴的良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