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舉要》~ 卷三 (3)
卷三 (3)
1. 雜症合論
此方乃補陰通絡之要方,又不徒治痿也。陽痿之證,方書多雲命門火衰,惟王節齋發明腎經鬱熱之義,云曾親見一二人服黃柏知母清金滋腎而愈。
原氣虛與虛損不同,喻嘉言曰:原氣虛可復,虛損難復。虛損又有易復難復兩候。因病致虛者,緩調自復,因虛致損者,虛上加虛,卒難復也。丹溪論勞瘵主乎陰虛者,蓋自子至巳屬陽,自午至亥屬陰。陰虛則熱在午後子前,寤屬陽,寐屬陰,陰虛則汗從寐時盜出,升屬陽,降屬陰,陰虛則氣不降,氣不降則痰涎上逆而連綿不絕。脈浮屬陽,沉屬陰。
陰虛則浮之洪大,沉之空虛也。世人病陰虛極多,而陰中之水虛,與陰中之火虛,最宜分別。王太僕曰:倏熱往來,時發時止,是無水也。晝見夜伏,夜見晝止,不時而動,是無火也。當求其屬而主之。無火者,宜益火之源以消陰翳。無水者,宜壯水之主以制陽光。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此其常也。
惟陰虛之人,最宜詳審。王太僕曰:大寒而盛,熱之不熱,是無火也。大熱而盛,寒之不寒,是無水也。病有假熱真寒,則何以治之?李瀕湖曰:陰寒在下,虛陽在上。治之以寒,則陰寒愈甚,治之以熱,則拒而不內。熱藥冷服,下咽之後,冷性既消,熱性便發,病氣隨愈。
此熱因寒用法也。按金匱男子脈大為勞,脈極虛亦為勞。脈大則氣分泄越,如建中、歸脾、四君、異功等所宜也。脈虛則精血下奪,如六味、八味、左歸、右歸、大造、天真等所宜也。若陰虛枯燥之極,不受補劑者,雖有清金滋肝之法,終難為力。乾血勞證,最宜審察。血傷則無以沃其膚,故甲錯也。
目得血而能視,營氣不貫於空竅,故黯黑也。此證補之不可,涼之無益,仲景有大黃䗪蟲丸之法,以地黃(十兩)為君,以大黃(十兩蒸)為臣,以甘草(二兩)、白芍(四兩)、桃仁(一兩)、杏仁(一升)為佐,以乾漆(一兩)之苦,䗪蟲(一升)、水蛭(百枚)、臍螬(百枚)、虻蟲(一升)之咸為使。又有陳大夫所傳百勞丸,可以參酌互用。
吳鶴皋曰:濁陰不降,則清陽不升。今人遇一勞證,便用滋陰,服而不效,坐以待斃,術豈止此耶。
咳嗽一證,分外感內傷。張景岳曰:外感之咳,必由皮毛而入。皮毛為肺之合,而凡外邪襲之,則必先受於肺,久而不愈,則必自肺而傳於五臟。內傷之咳,必起於陰分。肺屬燥金,為水之母,陰損於下,則陽孤於上,水涸金枯,火過於燥,肺燥則癢,癢則咳不能已。朱丹溪曰:上半日嗽者,胃中有火也。
黃昏嗽者,脾肺氣虛也。午後嗽者,腎中陰火也,徐叔拱曰:咳嗽外感六淫,鬱而成火,必六淫相合,內傷五臟相勝,必五邪相併。有此不同,而中間又有斂散二法。斂者,謂收斂肺氣也,散者,謂解散寒邪也,宜斂而散,則肺氣弱,一時發散而走泄正氣,為害非輕,宜散而斂,則肺寒邪一時斂住,害亦非小。且如感風咳嗽,已經散之後,其表虛復感寒邪,虛邪相併,又為喘嗽。
白話文:
這個藥方是補養陰氣、疏通經絡的重要方子,但它的功效不單只是治療陽痿。關於陽痿,很多醫書都說是命門火衰造成的,只有王節齋提出是腎經有鬱熱的觀點,並且說他曾經親眼見過一兩個人服用黃柏、知母這類清熱滋陰的藥而痊癒的。
人體的元氣虛弱和一般的虛損不一樣。喻嘉言說,元氣虛弱還可以恢復,但虛損就很難恢復了。虛損又分為容易恢復和難以恢復兩種情況。因為疾病導致的虛弱,只要慢慢調理就可以恢復;因為虛弱導致的虛損,那是虛上加虛,就很難恢復了。朱丹溪認為,勞瘵這種病主要是陰虛造成的。從子時到巳時屬於陽,從午時到亥時屬於陰。陰虛就會在午後到子時之前發熱。醒著的時候屬於陽,睡著的時候屬於陰,陰虛就會在睡著的時候盜汗。上升是陽,下降是陰,陰虛則氣不能下降,氣不下降就會導致痰涎上湧,連綿不斷。脈象浮屬於陽,沉屬於陰。陰虛的人,浮脈會洪大,沉脈會空虛。現在很多人都有陰虛的問題,而陰虛又分為陰中的水虛和陰中的火虛,這兩種情況需要仔細區分。王太僕說,如果發熱時有時無,是沒有水了;如果發熱在白天消失,晚上出現,或是晚上消失白天出現,發作時間不固定,是沒有火了。應該根據病因對症治療。沒有火的,應該補養火的根源,去除陰霾;沒有水的,應該壯大水的力量,來抑制陽氣。寒性的用熱藥來治療,熱性的用寒藥來治療,這是一般的治療原則。
但陰虛的人,最需要仔細診斷。王太僕說,如果大寒的時候發熱很盛,用熱藥卻沒有效果,這是沒有火了;如果大熱的時候發冷很厲害,用寒藥卻沒有效果,這是沒有水了。如果有的病是假熱真寒,那該怎麼辦呢?李時珍說,這是陰寒在下,虛陽在上。用寒藥治療,陰寒會更嚴重;用熱藥治療,身體又會拒絕。應該把熱藥放涼了服用,這樣藥喝下去後,寒性消退,熱性才會發揮作用,疾病就會痊癒。這就是熱藥冷服,用來治療寒證的方法。按照《金匱要略》所說,男子脈象大是勞病,脈象極虛也是勞病。脈大是氣分外泄,適合用建中湯、歸脾湯、四君子湯、異功散等方子來治療。脈虛是精血虧損,適合用六味地黃丸、八味地黃丸、左歸丸、右歸丸、大造丸、天真丸等方子來治療。如果陰虛到了極點,身體非常乾燥,不能接受補藥,即使使用清熱滋陰的方法,效果也不會很好。乾血勞這種病,最需要仔細觀察。血受損傷,就不能滋養皮膚,所以皮膚會像魚鱗一樣粗糙。眼睛靠血的滋養才能看見東西,如果營氣不能輸送到空竅,眼睛就會黯淡無光。這種病,用補的方法不行,用涼的方法也沒用。張仲景有大黃䗪蟲丸這個方子,其中用地黃(十兩)作為君藥,蒸過的大黃(十兩)作為臣藥,甘草(二兩)、白芍(四兩)、桃仁(一兩)、杏仁(一升)作為佐藥,再用乾漆(一兩)的苦味、䗪蟲(一升)、水蛭(一百枚)、蠐螬(一百枚)、虻蟲(一升)的鹹味作為使藥。還有陳大夫傳下來的百勞丸,可以參考使用。
吳鶴皋說,如果濁陰不能下降,清陽就不能上升。現在的人遇到勞病,就用滋陰的方法,但服用後沒有效果,就只能等死了,醫術難道只有這些嗎?
咳嗽這種病,可以分為外感和內傷兩種。張景岳認為,外感引起的咳嗽,一定是從皮毛入侵的。皮毛是肺的屏障,凡是外邪侵入,一定先侵犯肺。如果久治不癒,就會從肺傳到五臟。內傷引起的咳嗽,一定是從陰分開始的。肺屬燥金,是水的母親,如果下面的陰液受損,上面的陽氣就會孤立無援。水乾涸,金就會枯萎,火就會過於燥熱。肺燥就會發癢,發癢就會咳嗽不止。朱丹溪說,如果咳嗽發生在上午,那是胃中有火;如果咳嗽發生在黃昏,那是脾肺氣虛;如果咳嗽發生在午後,那是腎中有陰火。徐叔拱說,咳嗽外感是六淫邪氣鬱結而成火,一定是六淫邪氣一起侵犯;內傷是五臟互相侵犯,一定是五邪一起產生。這兩種情況不同,治療方法也有收斂和發散兩種。收斂是說收斂肺氣,發散是說解除寒邪。如果應該收斂卻用發散的方法,肺氣就會虛弱,一時發散就會耗散正氣,危害很大;如果應該發散卻用收斂的方法,寒邪就會被一時束縛,危害也不小。比如感冒引起的咳嗽,已經用過發散的方法之後,身體虛弱,又感受寒邪,虛邪一起侵犯,又會變成喘嗽。